鲧治水失败付出生命代价其实反而成就了大禹
Posted 大禹
篇首语: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鲧治水失败付出生命代价其实反而成就了大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鲧治水失败付出生命代价其实反而成就了大禹
说起大禹治水我们可能都知道,大禹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把洪水引进大海,为人民谋得了福利。他也因为治水的功劳继承了舜的位置,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大家知道鲧这个人吗?他是大禹的父亲,也是一个治水能臣,但他没有成功,反而因此付出了性命的代价。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鲧治水的故事吧。
或许有些人不认识这个字,不知道鲧的读音。鲧字读作“gǔn”。它的一个意思是一种大鱼,另一个意思是专指大禹的父亲。我们知道在大禹之前天下都是禅让制的,他父亲鲧是尧手下的大臣。有一年黄河流域发大水了,当时可以想象没有堤坝,没有水利设施,自然发生大水就会淹没流域内的庄稼和房屋,因此这边地区的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尧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就像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么可以用土来挡住洪水。于是他就采用以土来筑造堤坝的方法,前后一共花了九年时间,才将堤坝筑好。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发大水就再次把堤坝冲毁了,水灾反而加剧了,当地百姓被洪水淹的更惨了,鲧治水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等到舜继位之后,舜认为鲧没有尽力治水,责备他办事不力,于是便把他杀死了。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大禹用了清理河道,开挖河渠的方法才治水成功。当然有种说法是鲧消极治水,不能用好治水的员工,才导致了治水失败,因此在神话人物中,他成了少数被嘲笑的对象。当然鲧治水还是对大禹治水有借鉴作用。
鲧治水的方法
从古至今,水利都是统治者重视也必须重视的问题,都会派人治理或者修建水利工程,说到水利工程,我们就会想到今天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比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在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治水仍然时间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在古代呢?在遥远的三皇五帝时期,人们是怎么治水的呢?在当时只能派一些有经验的官员去治理水患,鲧禹两父子治水就是一个例子。那么鲧治水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鲧这个人,相传鲧是黄帝的曾孙,禹的父亲,被人们称作鲧伯。在尧统治部落的时代,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人们深受其害,很多人被洪水吞噬,房屋被冲走,农田被淹没,于是尧派鲧去治水了。那么鲧用什么方法去治水呢?治水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
在当时由于没有科学技术,所以只能采取人工治理的办法。鲧到了灾区查看了情况后,想到了那句谚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于是他就采取了土掩的方法,用土来堵,动员大家取土筑起河堤来解决洪水。所以鲧治水的方法就是堵水,修筑堤坝。结果当然也可想而知,自然是堵不住的。鲧总共花费了九年时间来筑起这些堤坝,但一遇到大水,就有被冲毁了,这样就会使得受灾的人更多,受灾的程度也大大加深。一旦决堤的洪水更加凶猛,一霎那就能吞噬一切,所以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了。
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在上古神话中大禹是治水的功臣,解决了影响人们多年的洪水灾害,禹也受到人民的爱戴和舜的赏识,于是继承了舜的帝位。非但如此,禹的父亲鲧也是善于治水的,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鲧治水不是失败了吗?怎么能说他善于治水呢。我们可能忽视了一点,在尧问大臣谁去治理洪水最好的时候,大家都举荐了鲧,这就说明鲧是当时的治水能臣。至于鲧治水失败是由于他采取的治水方式不正确,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鲧治水的方法以及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上面说到了鲧被推荐去治水,虽然当时尧认为他名声不好且不听号令,不愿意让他去,但不能找到更好的人选,所以最终还是派他去了。鲧去了水灾发生的黄河地区,查看了具体情况之后便开始行动了,那么他采用了什么办法呢?他采用的是用土来堵洪水的方法,俗话说水来土掩,他取土筑起堤坝,想让水在堤坝的范围内流淌,所以才有了“鲧伯取土”的故事。
一方面我们要知道,黄河中泥沙非常多,致使河床比较高,所以堤坝中的水几乎在地面上流淌了,形成了地上河。这是很容易出决堤的。另一方面,用土筑起的提拔不如现在混凝土那么结实,且和流多弯曲的地方,也容易造成决堤。
当然结果也正像我们分析的那样,鲧经过九年时间才筑起的堤坝,却禁不起考验,再次遇到大水时就垮塌了,流域内的灾情也更加严重了,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鲧采取的治水方法是:堵,筑造河堤。当然这也就是他治水失败的原因,我们也不难看出鲧之所以失败,是他对地理情况分析的不正确,采取的方法不恰当,失败当然也是必然的了。
夏朝历史 关于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与设计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被设计为教学素材,这个故事是中华名族5000年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里面的主人公便是鲧禹父子,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面对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采用“堵”的方法,失败了,被处死;大禹接过治水的重任,采用“疏”的办法,成功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之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和设计是怎样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出搬,再加上毒蛇猛兽伤人伤牲口,真叫人无法过日子。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大禹治水。大禹,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和失败原因,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大禹当时治水成功与否是决定民族命运的大事,人们纪录大禹的故事就是记录这件真实和伟大的实践。可惜人们更多的是感激大禹的功劳,记住和学习更多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其实,这事件对中华民族最最重要的启示是“疏导”的思想及其办法。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 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间。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全榜网网
相关参考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gǔn]、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
鲧治水失败是大禹治水的前奏。鲧是黄帝的后裔,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其祖先由西北戎人地区迁到伊水和洛水流域(今河南西部)定居。尧时鲧为夏部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被设计为教学素材,这个故事是中华名族5000年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里面的主人公便是鲧禹父子,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面对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采用“堵”的方法,失败了,被处
大禹治水尧统治时期洪水泛滥,尧命令鲧去治理。鲧虽然很有才干,但他对治水一窍不通,9年过去了,洪水一点减退的意思都没有。本来尧还打算如果鲧治水有成果,就把王位让给他,但看他这么不争气,于是就选择了舜。舜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居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治理洪水,不仅没有制服洪水,反而使得洪水闹的更大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居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治理洪水,不仅没有制服洪水,反而使得洪水闹的更大
...,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结束了禅让制,开启了世袭制,以治水而出名,不过大禹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至今流传着他的故事,但是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却令很多人怀疑,大禹治水有那么忙吗?到了自己家门前也不进去看一下。...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整治洪涝后,他返乡发现自己有了个儿子都会打酱油了。众人纳闷,此子何来?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鲧治水不成而被杀,于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整治洪涝后,他返乡发现自己有了个儿子都会打酱油了。众人纳闷,此子何来?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鲧治水不成而被杀,于
上古时代水患严重,给人们造成重大危害。尧选拔鲧领导治水,鲧治水九年无功。杀鲧于羽山选鲧子禹继续领导治水。禹通过疏导将洪水排到大海和长江。治水过程中,禹率先垂范,居外十三载,过家门而不入,身执耒锸,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