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从皇室到民间的丧葬祭祀
Posted 祭祀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代从皇室到民间的丧葬祭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代从皇室到民间的丧葬祭祀
明代的丧葬习俗与前朝相似,皇帝死后也会有妃嫔殉葬,但是不论嫔妃死在皇帝之前还是死在皇帝之后,都可以陪葬。明代帝王除朱元璋安葬在南京的孝陵外,其余都安葬在北京天寿山、金山口一带。明代皇帝死后,通常有后妃陪葬,陪葬的后妃不经过墓道,而是在外垣之内、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 >朱元璋死后,大量后妃、宫人殉葬,建文帝和永乐帝为了表示抚恤,下令这些宫人的家人世袭锦衣卫千户或百户。后宫嫔妃殉葬的陋习一直到明英宗驾崩之前才下诏废除,自此以后殉葬彻底不存在了。 >明孝陵 >倘若皇后生病久了,无法痊愈,便由礼部和工部的官员会同钦天监,带上熟知风水的官员前往天寿山选择吉地。通常皇后薨逝后,殡殿为未央宫,哭祭则在思善门。到了嘉靖年间,这些规定有所改变,但是总体还是相同,只是将丧期从十二天改为十天,十天后官员便戴乌纱帽、佩黑角带、素服上朝参拜。 >明代皇家的丧葬受到佛教影响较大,按照规定,皇帝或皇后死后,每座寺庙都要敲钟三万声,以此来祈祷死者不会受苦,能够在冥界享受福祉。 >随着时代变化,丧葬的习俗也有所改变。明代的丧葬习俗逐渐开始崇尚奢靡,丧礼开始讲究脸面排场。民间的丧礼习俗逐渐俗化、不合礼法。如“成服”“度亡”“迎丧”“暖丧”等都成为了士大夫严重的陋习。 >从帝王到平民百姓,祭祀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一件传统而严肃的事情。中国自古以来的礼法很森严,在不同的时期虽有一些差别,但是总体而言等级的区分一直都很明确。明朝初期规定,官员可以祭祀高、曾、祖、父四代,而庶人只能祭祀祖、父两代人。程朱理学是明朝初年的社会主流思想,士大夫一般按照朱熹《家礼》的规定,在正寝的东面建立祠堂祭祀四世祖,庶人只能在家中居室祭祀两代。 >朱熹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最后就形成了礼法的废弛,民间祭祀的祖先逐渐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明王朝礼部尚书夏言的重视,嘉靖十五年,夏言上书嘉靖皇帝建议在全国重新发布祭祖的相关规定。夏言主张宋代大儒程颐的做法是规定天下臣民可以在冬至、立春等节日进行祭祀始祖、先祖,但是百姓不得逾越规矩私自设立家庙;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建庙祭祀五世祖,四品以下维持祭祀四世祖不变。夏言的建议对明代的宗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嘉靖皇帝允许官员建立家庙祭祀祖先,同姓之间的联络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密切,从而形成了大宗祠。官员的行为在民间引发了效仿的风潮,百姓之间也开始联合祭祀祖先。宗族开始在嘉靖年间大规模发展。 >嘉靖皇帝 >父系社会开始之后,人们一直都以男性的血缘作为关系的延续与纽带。而明朝的宗族发展就是以男性血缘作为家庭与家庭的联系纽带,最后联合在一起的同姓组织。明代宗族不断发展的同时,明代的移民也很频繁,于是形成了移民之后的始祖,称之为始迁祖,始迁祖的后代重新组成新的宗族组织。 >这一宗族组织特点鲜明,主要有一些特征,比如同一家族的聚集在一个村庄生活,这是宗族生活的最显著特征。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也依然存在,在明代,拥有家庭的成年男性也通常居住在同一个村庄,或者附近的几个村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互相之间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宗族。按照明代的礼法,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可以分为五服之内和五服之外两种,而这一关系通常由每一个家族的族谱进行记载。由于都是相同的祖先,他们就共同建立一座祠堂来祭祀他们的始祖,互相之间也形成了一些大家都认同的规矩,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族规家法。 >按照规定,始迁祖以下的男子以及其组成的家庭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员,由于年代的久远,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在丧葬祭祀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五服是确定血缘关系远近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用来确定与死者的亲疏关系。 民间的祭祀主要由一个家族的族长主持,主持祭祀祖先是族长的特殊权力,一般春秋祠祭、清明墓祭,都由族长进行主持、率领族众进行祭祀。在祖先崇拜盛行的明代,主祭权是族长最重要的权力之一。族长主持祭祀,即表明族长有权力代表祖先,可以代替已不在人间的列祖列宗立言行事,管理宗族成员,族长也因此获得了其他特权。一般说来,祭祖是由族长主持的,但有些宗族组织由宗子或各房房长轮流主祭。 丧葬与祭祀都是对死者的尊敬,随着时代发展,这些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明代的丧葬习俗与祭祀风俗有着较大的变化。相关参考
民间有句俗语叫“挂羊头卖狗肉”意思是表里不一有名无实是一种欺骗行为。在纷纷总总的世情百态中挂羊头卖狗肉骗子神通广大最奇特的莫过于明代皇室骗婚现象了竟然骗到了皇帝的头上。明代公主只嫁老百姓明代皇室有规定
德宏傣族剪纸工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一面,傣族除了衣着、舞蹈、歌曲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还有傣族剪纸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傣族剪纸产于云南傣族地区,剪可以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常
景颇族一般行土葬,但也用火葬的。成年人死后,家属立即在家门前敲响鋩锣,并且鸣枪数响,向邻居近亲报丧,人们闻声立即前来帮助料理丧事。当晚,同寨或附近村寨的青年男女要到死者家中参加“布滚戈”(一种祭祀性舞...
成年人死后,家属立即在家门前敲响鋩锣,并且鸣枪数响,向邻居近亲报丧,人们闻声立即前来帮助料理丧事。当晚,同寨或附近村寨的青年男女要到死者家中参加“布滚戈”(一种祭祀性舞蹈),主人以水酒招待,这种舞要跳
南方的丰城社火是江西省丰城河西地区的江右民系传统民俗活动,已申报为省级文化遗产。“社火”是源于人们对菩萨、历朝文臣武将的祭祀而来。从宋代起,各种祭祀活动流传开来,形成丰富多彩的“社火”文化。当地人源于
瑶麓死了人,丧家要举行“砍牛”祭祀活动。这是堪与西班牙斗牛相媲美的壮举。丧家的女婿在围观众人的呐喊喝彩声中与牛搏斗,当众杀死牺牲品。这是十分热闹而壮观的场面。瑶族人认为,老人死后丧葬场面越热闹越好,这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聚居于南丹县的八圩、里湖瑶族乡。这里民风淳朴,丧葬习俗尤为独特。砍牛、打铜鼓、跳老猴舞,这是白裤瑶为死者举行葬礼的仪式。整个葬礼悲壮、肃穆。祭祀场面气氛凝重庄严。白裤瑶的这种传
在读明史的时候,偶然读到这样一段,大体上是这样的:李自成捉住了福王朱常洵,因为福王身体肥重(重达三百多斤),李自成与手下便将福王与鹿肉一起烹食,称作「”福禄酒宴”。无独有偶,张献忠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我
玉器到了明代为什么会在民间大放异彩,以及陆子冈玉器的巧夺天工
今天我们来说说明代玉器,其实明代玉器可以用一个墓葬、一句俗语、一个人来简单概况。一个墓葬,新中国成立以后,只有一个皇帝的墓葬被政府允许发掘,谁的墓葬呢?就是历史上最懒的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历朝历代,公主都是皇帝的掌上明珠,虽说荣耀无比,但是身在皇家也免不了自身肩负的皇家责任,婚姻大都是为维护皇权的存在,但是在明代皇室有规定,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