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抗倭名将胡宗宪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旗下的能人志士

Posted 幕府

篇首语: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说抗倭名将胡宗宪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旗下的能人志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何说抗倭名将胡宗宪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旗下的能人志士

作者:王成伟,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胡宗宪像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正德七年(1512)生于一个锦衣卫家庭,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为官25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严嵩父子的诬陷下含冤自杀。胡宗宪是明朝中期的抗倭名臣,但他趋炎附势、结交权贵、陷害大臣的做法也常为时人诟病,因此胡宗宪也是明朝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然而,胡宗宪为官任上的一系列活动,都与他的幕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幕僚们在起草文书,联络权贵,招抚外夷,出谋划策击破倭寇,以及编纂图书等方面大多起到了关键的枢纽型作用。在胡宗宪的幕府中,有很多当时的名士,如嘉靖朝之名士徐渭、王坤、沈明臣、王寅、何心隐都在胡宗宪的幕府中担任幕僚,这些能臣干吏一方面成就了胡宗宪的抗倭功绩,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的个人私利而影响到胡宗宪的个人决策,不仅直接促成了胡宗宪最后的倒台,也加速了胡宗宪幕僚群体的解体。 >胡宗宪的幕府主要因抗倭而形成,因胡宗宪之死而瓦解,前后虽不到十年,但一时人才济济,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力的政治集团。徐渭(1521—1593)便是作为胡宗宪的军事幕僚,在浙江的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列朝诗集小传》载:“胡少保督师平倭,偕徐渭文长辟置幕府。”《明史·徐渭传》记载,徐渭曾为胡宗宪出谋划策,生擒徐海和汪直。在岑港之役中,徐渭撰写《拟上督抚书》,讨论治兵方略,为胡宗宪献计。徐渭凭借良好的军事才能深得胡宗宪的信任,对胡宗宪的抗倭事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徐渭像 >沈明臣(1518—1596)在胡宗宪的幕府中亦是一名深得信任的幕僚,他是胡宗宪幕府的早期成员和骨干之一。沈明臣的幕府活动,不只是局限于军事领域,而且还时常有诗酒酬唱。宁台温大捷后,浙江的倭患转移至福建和广东地区,沈明臣随胡宗宪共同前往福建平定倭患,可见胡宗宪对沈明臣军事才能的重视,而沈明臣在抵达衢州烂柯山时作《铙歌》十章,描写明军与倭寇战斗的场面,在陪同胡宗宪游览武夷山时,又作《陪胡司马游武夷》,歌颂胡宗宪平定倭寇的功绩。而胡宗宪在被严氏父子诬陷后,沈明臣为曾经的幕主进行了长达25年的伸冤,直接促成了隆庆、万历年间朝廷对胡宗宪的平反昭雪,他的努力成就了胡宗宪的大明忠臣形象。 >沈明臣像 >茅坤(1512—1601),胡宗宪幕府的核心成员之一,擅谈兵,长于运用军事计谋,嘉靖年间曾直接参与抗倭战争,为浙江巡抚李天宠、中丞阮鹗献策抗倭。茅坤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谋略对指导明军的抗倭战争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故而,嘉靖三十四年(1555),茅坤被胡宗宪延揽至门下,奉为座上宾。除了一系列吟诗作赋的文化活动和施展军事才华的战争外,茅坤还参与了编纂图书的工程,茅坤的好友、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编纂《日本图纂》一卷和《筹海图编》十三卷,由胡宗宪出资刊刻,茅坤为其作序,不仅如此,茅坤还为《筹海图编》的编纂工作筹集了大量的海防史料,同时还采择时人茅元仪所编《武备志》中的信息加以丰富《筹海图编》的内容。因此,茅坤为胡宗宪幕府的文化事业发展和胡宗宪军事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然,胡宗宪的幕府中远远不止这三位能臣干吏,蒋洲、何心隐、陈可愿、郑若曾、罗龙文等人都是胡宗宪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之中既有饱读诗书之士,又有能够参与军务的谋臣,对倭患大多有切肤之痛,能够为胡宗宪的抗倭活动尽心尽力,胡宗宪也能够发挥出这些幕僚最大的才能,做到人尽其用,进而使得他的幕府成为晚明时期人才最为集中的一大幕府。 >参考文献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吕靖波:《胡宗宪幕府人物考略》,《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王佩弦:《茅坤在胡宗宪幕府中活动考》,《太原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4.孙志鹏:《胡宗宪幕僚群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王静:《徐渭入幕时期的心态新探》,《文史知识》2018年第5期。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欢迎订阅季我努沙龙!

相关参考

没他根本摆平不了倭寇! 抗倭英雄胡宗宪

胡宗宪,祖籍安徽绩溪,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抗倭能能臣。为官二十九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可以说如果大明朝没有胡宗宪的话沿海的倭寇根本无法摆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宪主

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何悲剧结局?胡宗宪是个什么样的人?

  自明朝开国以来,倭患就一直存在,历代皇帝都曾出兵整治过倭患,只程度不同而已。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百姓因为屡次劫掠的倭寇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此朝廷派大军征缴倭寇。  说起嘉靖年间的抗倭大将

抗倭名将李如松之死的真相是什么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师承直浙总督胡宗宪的头号幕僚徐渭,宁远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初为铁岭卫指挥同知,后因战功升任神机营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如松出任山西总兵,万历十五年,李如

大明王朝1566影射毛,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的历史原型是谁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的历史原型是谁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

历史人物 胡宗宪是怎么上位的

胡宗宪是怎么上位的?胡宗宪上位之后做了哪些事情?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历史上的有名的人很多,明朝的抗倭名将胡宗宪便是其中之一,但是今天的他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虽然他抗倭有功,但是他上位却是靠着拉

图胡宗宪抗倭功劳不亚于戚继光,却被后人遗忘图

本站网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图】胡宗宪抗倭功劳不亚于戚继光,却被后人遗忘【图】”的详细内容!胡宗宪,一个被人们遗忘的名字,一段被人们轻视的伟大历史。当时明朝抗倭,大家熟知的戚继光自然功不可没,但

竟用五十袋米毒死三千倭寇 明朝胡宗宪野史

说起抗倭英雄,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戚继光,其实,还有一位比他更厉害,此人就是胡宗宪。胡宗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九年...

历史人物 胡宗宪简介 胡宗宪是怎么死的

  胡宗宪,明朝抗倭英雄,字汝贞,号梅林。锦衣卫世家出身,生于1512年,死于1565年,享年53岁。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胡宗宪在朝堂做官的二十九年间,一心为国,积极

历史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胡宗宪是一个品德败坏的小人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胡宗宪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1565年冬,京城诏狱。铁窗外,狂风挟裹着雪片漫天飞舞,寒气砭骨。狱室内,再次入狱的胡宗宪奋笔疾书,写下万言《辩诬疏》

明朝 胡宗宪诱杀海盗

胡宗宪诱杀海盗张经死后,继任的官员并无谋略,赵文华刚到浙江时以为可立大功,现在看来平倭并非易事,便溜之大吉了。胡宗宪继之总督抗倭军事。胡宗宪好功名,会玩弄权术,通过赵文华结纳了严嵩,在东南一带确立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