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何以成为张勋复辟的直接诱因

Posted 北洋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段祺瑞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何以成为张勋复辟的直接诱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段祺瑞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何以成为张勋复辟的直接诱因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民国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当时两人就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等先后发生分歧,结果导致段祺瑞两次出走天津,张勋复辟闹剧发生后,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冯国璋继任,争斗才暂时告一段落。第一次“府院之争”期间发生的张勋复辟虽然荒唐可笑,但有却认为,是这场“府院之争”直接诱发复辟闹剧的发生。 张勋复辟,实际上是洪宪帝制的一种延续,也是后袁世凯时代政治的一场突变。突变之所以发生,直接的刺激和诱因,就是府院之争。 府即总统府,院则国务院,或者说总理府。所谓府院之争,从权力斗争的角度,就是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的争斗。政治就是打架,王朝政治,暗斗多,两人恨得死死的,但见了面,一脸的堆笑,能掉下来砸到脚面,朝堂之上,打不起来,也不能打,上面有个皇上呢。较劲,只能在私底下。俩人,或者几伙人斗来斗去,下手,都是借着皇上打人,隔空发力。民国了,政治斗争至少在一个场合,可以公开化了,吵架拌嘴可以议会里来,姑嫂勃谿的范儿,可以再现于大庭广众之中。晚清的咨议局开会,还只是吵吵嚷嚷,而民国的国会里,动辄拳脚相加,墨盒乱飞。墨盒是石头的,飞起来危险很大。后来工作人员干脆把国会议员面前的墨盒固定了,免得伤人。袁世凯活着的时候,政治还有一个中心,袁世凯死后,总统、总理、国会,谁都想做老大,但谁也不是老大。政治斗争依旧,但发力方式,却有了本质的变化。给人感觉,虽说斗得激烈,但愈发没了章法。 一般来讲,政治斗争,是要凭实力说话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是斗不起来的。段祺瑞是北洋之虎,而黎元洪,充其量只是一只住到了中南海里的猫。段祺瑞是袁世凯之后,当之无愧的北洋领袖,多数的北洋旧人,无论有势力无势力,都服他。用周作人的话来说,“府方的谋臣便只是掉笔头的几个文官,院方的党羽却都是带枪的丘八”。但是,后袁时代的情势,却造就了这场纷争。 北洋三杰龙、虎、狗,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王士珍虽说是北洋之龙,却只是一个事务性人才,老实,能办事,但于政治没想法,也无所求。冯国璋倒是员战将,至少,按教科书打仗,没有问题。辛亥革命的时候,被派去镇压武昌起义,在兵力不敌革命军,海军又倒戈的情况下,居然将武汉三镇连克两城,剩下一个武昌,也是指日可下,仅仅是因为袁世凯不想打了,才罢战休兵。但对此,前线指挥的他,却怎么也想不通。没办法,袁世凯只好用段祺瑞把他换了下来。只有段祺瑞,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跟他的主公心领神会,话都不用说明,点到即止,一点就透。段祺瑞一介武夫,居然南北议和也能插上一脚,插的还恰如其分。虽然说,革命后的政权之果落到袁世凯的手中,有情势上的必然,但如果没有段祺瑞出色的配合,这个过程未必会如此顺当。正因为如此,拥段的人们,称段的功业为三造共和,第一造,就是辛亥这段的表演。 当然,就后袁时代而言,段祺瑞更抢眼的表现,是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在袁世凯,他是严修一类的诤友,在北洋团体,则是有先见之明的高人。在反袁者看来,则是拥护共和的倒戈者。这样对帝制不合作的姿态,在洪宪帝制期间,北洋团体的一片趋炎附势的三跪九叩中,特别难能可贵。再加上但凡北洋系统的军校,包括保定军校,段祺瑞都做过总办(校长),几乎所有的北洋将领,名义上都是他的学生。这样的人脉,加上这样的威望,由他来继承北洋的遗产,的确是众望所归。

相关参考

清朝 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

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袁世凯死后,北洋派内部的几员干将都想接管总统大权。然而,各有各的难处,无法实现自己的野心。最后,还是让黎元洪继任了大总统。他上任后立即恢复了《临时约法》和国会,补选直系头子冯国璋为副

府院之争有几次 府院之争有何历史背景

 民国初年,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先后发生了两次斗争,被后世称为“府院之争”,这两次斗争的双方分别是段祺瑞和黎元洪、段祺瑞和冯国璋。纵观世界历史,我们发现,府院之争的发生绝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源

溥仪是如何再次即位的

溥仪退出皇位后,上演了一出张勋兵变、宣统复辟的闹剧。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为大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黎、段意见不合,时有冲突,称“府院之争”。黎元洪召张勋率军入京相助。张勋,少孤贫,后投军。曾参加了中法

段黎府院之争的性质 第一次府院之争真相始末

 “府院之争”指的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首领之间的权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为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角逐。第一次“府院之争”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展开,那么,这场政治斗争的性质如何?第一

府院之争让张勋有了机会 张勋复辟的历史背景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1854年(清咸丰四年)生。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凯任管带,后任副将、总兵等职。1911年升为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武昌起义后,在南京残杀民众数千人,顽抗革

府院之争让张勋有了机会 张勋复辟的历史背景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1854年(清咸丰四年)生。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凯任管带,后任副将、总兵等职。1911年升为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武昌起义后,在南京残杀民众数千人,顽抗革

袁世凯和段祺瑞是怎样操纵舆论的

袁世凯和段祺瑞1917年一战期间,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总统府和国务院)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尤其在对德宣战这个问题上,充满了火药味,是“府院政潮”的一支小插曲。看似一个外交问题,是国家利益的权衡,

府院之争的演变 民初府院之争原因分析

 民初政府的设立和制度的建立为之后的府院之争埋下了祸根。民国法律确立了所谓的内阁制度,但这一制度在民初的中国由于水土不服发生了变异,以至于演变成为民国初年的府院之争。那么,民初的府院之争究竟

历史秘闻 袁世凯和段祺瑞是怎样操纵舆论的

袁世凯和段祺瑞1917年一战期间,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总统府和国务院)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尤其在对德宣战这个问题上,充满了火药味,是“府院政潮”的一支小插曲。看似一个外交问题,是国家利益的权衡,

民國那些事兒——府院之爭(下)

往期說到第一次府院之爭是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和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兩派相互爭奪權力,最後以手握重兵的段總理取勝而告終。歷史上府院之爭可不止一次,我們再來說說第二次府院之爭。黎元洪招來了張勳復辟,臉面實在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