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为何选择走河西走廊去东征明朝
Posted 费尔
篇首语: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帖木儿为何选择走河西走廊去东征明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帖木儿为何选择走河西走廊去东征明朝
在东西方古代交通史上,河西走廊并不是从中亚进入东亚的最理想选择。相比北方的七河流域和草原地区,这里的道路更加狭窄,通行速度会更加缓慢。然而在1405年,中亚之王帖木儿却选择了从这里进军。准备带着庞大的军队,通过河西走廊。 这种看似并不十分合理的路线选择,是基于什么因素产生的呢?帖木儿帝国的京畿重地河中 距离费尔干纳盆地最近帖木儿东征明朝时的路线选择,就是从费尔干纳盆地进入西域。再从河西走廊进入甘肃,攻打明朝边境的嘉峪关。沿途会经过于阗、喀什、吐鲁番和哈密等地。虽然理论上他还有一条北线可走,但政治因素与他的身体状况都决定了只能选最近的路线东征。 帖木儿在东征明朝前就已经出现了身体状态恶化现象早在远征明朝之前,帖木儿的身体状况就已经出现了恶化。根据当时的西班牙使节记载,在撒马尔罕监督公共设施建设的帖木儿,已经无法骑马而需要乘坐马车行动。所以,他自己也已经感觉到时日不多。远征明朝必须是一场快速而具有决定性的击溃作战。目的不在于征服明朝,而是击败和重挫明朝在东方的朝贡体系。 帖木儿的首都撒马尔罕就是当时的世界交通大动脉帝国的大军从首都撒马尔罕出发,只有经过费尔干纳的碣石、苦盏等地,才是东进最快的捷径。只要翻过天山山脉的支系,就可以进入南疆的于阗等地。于阗一直是西域地区一块不错的农牧业产地。可以为大军提供第一轮的本地补给。经过第一轮快速行军的前锋部队,也可以补充大量消耗的体力和饮水。 于阗一直是南疆地区自然环境最好的地方当时控制西域主要区域的东察合台汗国,在实际上沦为了帖木儿帝国的附庸。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能力。这就给帖木儿东征选择走河西走廊提供了第二个方便。西域的大部分城市和草场,也会成为军队从河中本土到关中地区的中间站。 东察合台汗国 已经成为了帖木儿的附庸如果不是从河西走廊进军,那么帖木儿的军队就没有必要从费尔干纳进入西域。相反,他们可以一路北上,进入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七河流域。这里一直也是东西方交通大动脉之一。其可以承载的人数与物资,反而比小小的费尔干纳要多。 天山西北的七河流域更适合东进蒙古高原但七河流域与西域又更高的山地阻隔,只有继续向东进入蒙古高原才比较方便。那样就意味着帖木儿需要去同蒙古高原上的各部落打交道。对于时间宝贵的他来说,这太过浪费。 帖木儿大军的行动离不开各种畜力支持何况,帖木儿的军队里不仅有大量骑兵和更多的畜群。为了攻城掠地,也是为了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帖木儿的军中还有不少步兵和工兵队伍。这些人员要跟上骑兵的行动部分,也必须配备乘马。他们的补给物资也需要马匹和骆驼运送。 帖木儿军队里大量使用的轻便弩炮根据15世纪的中亚军事习惯,人员集合后还要搜罗大量的口粮、武器和诸如斧头、铲子之类的必备工具。加在一起都是不小的后勤负担。工兵使用的弩炮和投石机的零部件,也必须提前打造,并随军运输。撒马尔罕兵工厂里铸造的各种火炮,则很难被拆卸拖运。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帖木儿大军的行动力。 帖木儿工兵会在攻城时组装回回砲所以,虽然费尔干纳到河西的通道看似不大,但因为经常可以找到补给站而显得更加方便。当地的自然条件非常复杂,既有无法让人生存的荒地,也有水草丰美的草场林地。所以能支持东西方贸易商队的往来,并为快速前进的分队提供便利。 费尔干纳地区并非一片荒芜帖木儿通过长期到东方经商的商队和使团,已经对甘肃等地的自然条件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这种熟悉程度是超过明朝对西域大部分地方的认识。他一方面要求士兵带齐足够的粮食,另一方面还带着种子前进,准备在西域的前进基地内播种。大军还随行带着羊群,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作为口粮宰杀。至于荒漠地带的水源问题,则可以用骆驼运输的方式予以缓解。西域的绿洲、河流与河西走廊的湖泊,都是非常必要的饮水补给来源。 即便是在西域腹地的罗布泊 依然有水源可以寻觅河西走廊本身也有可以供使用的水源对于这次谋划很久的远征,明朝方面并非一无所知。但他们根据过往的战略部署思维,习惯性的将帖木儿东征视为普通的蒙古部落叩边。并将这次强攻想象为普通的边境劫掠行为。这种对敌人认识程度的差距,也会在战争初期造成很大影响。(完)相关参考
帖木儿帝国(1370年-1507年):是中亚河中地区的突厥贵族帖木儿于1370年开创的大国,[1]首都为撒马尔罕,后迁都赫拉特(Herat,又译哈烈、黑拉特)。鼎盛时期,其疆域以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
公元1395年的秋天,中亚征服者帖木儿在击败金帐汗脱脱迷失后,率领大军凯旋而归。在帖木儿远征金帐汗国期间,帖木儿帝国境内的伊朗高原上掀起了几场叛乱,这些叛军很快便被帖木儿的几个儿子平定,心满意足的帖木
公元1405年的2月18日,中亚征服者帖木儿在远征明朝的行军路上去世,帖木儿帝国和明朝的碰撞之战得以避免。帖木儿去世后,遗体被子孙送往撒马尔罕进行埋葬,在帖木儿去世前,曾在撒马尔罕为自己修建了一座陵墓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燕帖木儿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这位就是燕帖木儿。他的父亲是元朝的大臣。年轻时,他只是元武宗身边的保镖。由于他的才能,他一路高升,成为军队的重要官员,掌握着军事权力。当时
认为帖木儿无力攻克大明城池的人,基本上都存在2个误区:>1帖木儿这样的蒙古-突厥式军队攻城能力贫乏>2明朝的城防系统天下第一>>所以,分别就这2点展开来看,就知道这样的说法到底能不能站住脚了。>帖木儿
历史人物 北元第三位皇帝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简介,是元惠宗之子
身世争议脱古思帖木儿身世官方史学有两种说法。他的出生年依据《蒙古源流》的说法是壬午年(1342年),而他与前代北元皇帝元昭宗(必里克图汗)爱猷识理达腊的关系也是有两种说法:明朝史料记载脱古思帖木儿是爱
历史人物 脱古思帖木儿的主要事迹 脱古思帖木儿的人物生平 脱古思帖木儿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外文名:ТөгсТөмөр 别名:北元后主,天元帝www.cha138.com 国籍:北元 民族:蒙古族 脱古思帖木儿身世不详。他的出生年依据《蒙古源流》
察罕帖木儿是元朝末年著名将领,为乃蛮氏人,祖父和父亲迁居到颍州,所以察罕帖木儿是在颍州出生和长大的。 察罕帖木儿生年不详,字廷瑞,早先改姓李,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年长之后曾经参加科举,高中进士,因
人物档案 姓名:察罕帖木儿 外文名:Chaqan——temür 别名:李察罕、廷瑞 谥号:献武、忠襄 国家:中国 民族:畏兀儿 所处朝代:元朝 出
跛子统帅帖木儿(1336年~1405年) 中亚地区帖木儿帝国的创建者,军事统帅。1362年有腿因伤致残,故得绰号“跛子帖木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