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林高手上了战场能打胜仗吗?

Posted 武林高手

篇首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的武林高手上了战场能打胜仗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的武林高手上了战场能打胜仗吗?

编者按:以金庸与古龙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作者,塑造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仿佛无所不能的武林高手形象。但由此也让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中原武林有那么多高手,为何面对异族入侵却显得那么没存在感呢?连《神雕侠侣》中,杨过用石块击杀蒙哥汗,都需要数千丐帮弟子、全真教徒与蒙古军血战,拼消耗。那么,难道是武林高手这种存在,在现实中不适合上战场吗? >▲电视剧08版《射雕英雄传》剧照  >在研究武林高手适不适合上战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研究一下什么才叫武林高手。武林高手到底存不存在?确实存在,而且古人也相信武林高手的存在,并且在正史里也有零星记载。三国时代的鲜卑首领轲比能,就是被深感其威胁的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将其刺杀的。可以说,一个武林高手就能让鲜卑人晚崛起了上百年。而明朝使臣杨善吓唬瓦剌人:“刺客林立,夜度营幕若猿猱。”(《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可见,在古代,动作敏捷、精于近身格斗的武林高手确实存在。但这些武林高手跟武侠小说里,只凭一双肉掌在百万军中就来去自如的各种奇侠们不大一样。名将戚继光曾经说过:“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也就是说,拳脚功夫就和现在的军体拳、俯卧撑之类的运动差不多,主要作用是锻炼身体灵活性,上了战场上一点用也没有。清代之前,平民武器管制相对较宽松,拳脚功夫可能只在洗澡时被人偷袭,或者吃饭时忽然翻脸动手等情况下才有用,古人不会花太多精力练习这种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技能。 >▲先秦刺客  >综上所述,本文所讨论的武林高手专指精通兵刃格斗的、主要活动舞台是个人械斗而不是战场的,军队体系之外的那些民间杰出人才。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武林高手群体,应该就是先秦时期齐国的“技击”了:“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 杨倞注:“ 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荀子·议兵》)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史记》),可见当时齐国有一大票爱好单挑的拼命三郎,而且当时也确实人才济济,涌现出很多出类拔萃的猛人,如殖绰、杞梁、华周等人。 >▲魏武卒想象图  >齐国国君将他们招募过来编入军队,“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管子·七法》)。他们实战确实起到了带动士气的作用,如果遇到的是组织涣散的对手,基本上可以做到碾压对方。不过如果对手换成了高度组织化、纪律化、阵型严密的劲敌,这招恐怕就不灵了。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军事定律:“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戚继光练兵  >个中道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的很清楚:“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也就是说,在古代冷兵器战场上,成千上万军队组成严密坚固军阵,相互挤压、相互冲撞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能不停重复单一战术动作的、充当庞大战争机器中一颗颗螺丝钉的普通士兵,而不是剑术超群、善于闪转腾挪的大侠。大侠们尽管动作敏捷、善于击刺,但他们在整齐划一的军阵中不仅毫无用处,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除非他们真的能像武侠电影里拍的那样,无视物理规律,能够在敌人头顶上飞来飞去。 >▲13版《天龙八部》中乔峰剧照  >看来中国的武林高手们上了战场不太好使,那么国外的呢?在文学作品塑造的常见形象中,日本忍者无疑是极为拉风的一种:外形神秘、动作酷炫,举手投足间逼格满满,一看就是不好惹角色。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元龟元年(1570年),织田信长征讨六角氏,甲贺忍者为六角氏助战。结果织田信长军大胜,甲贺忍者战死八百人。天正七年(1579年),织田信长率军一万进攻伊贺,结果被忍者以游击战的方式死死拖住,最后不得不撤军。表面上看起来是忍者战胜了正规军,但伊贺忍者用的主要武器是火绳枪,这应该就不能算做武林高手了。就好比如果西门吹雪和花满楼决斗时持枪对射,你还能说两个人是大侠吗?等到幕府时代的岛原之乱,忍者就更丢人了。各忍者家族精选的好手,不仅有的连壕沟、城墙都过不去,连侥幸潜入城中得那些,次日就被人把脑袋从里面扔出来了,连第二天的太阳都没来及看。 >▲日本忍者  >除了忍者外,日本另外一种强大的高手就是那些剑豪了。明朝嘉靖年前,倭寇日益猖獗。大批日本流浪武士来闽浙沿海,四处滋扰沿海地区。在史籍记载中,这些“真倭”个人武艺极为精湛。“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纪效新书·长刀解》)。官军“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明世宗实录》)倭寇“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首,则从下砍来”。(《筹海图编》)“双刀上诳而下反掠,故难格。钯枪不露竿,突忽而掷,故不测。弓长矢巨,近人则发之,故射命中。”(《纪效新书》) >▲明《倭寇图卷》中倭寇的形象  >这些真倭来自武士阶层,以习武为本业,而且经过内战锻炼,个个凶悍异常,极其擅长单打独斗,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但其因为以往战争规模限制,大兵团作战经验比较少。明军正好相反,除了刚立国的时候流行“斗将”外,其他时候都更强调军阵而不是个人武勇。明朝边防重在西北,南军废弛已久,遇到精锐倭寇自然不是对手。可是戚继光建立戚家军,创立鸳鸯阵后,却经常以接近零伤亡的代价消灭数千倭寇。 >▲戚继光的鸳鸯阵  >而戚继光手下的士兵并无特别之处,只是苦练一种阵法,不玩什么花活,再辅以严酷到变态的纪律,就成了倭寇的梦魇。不过如果把鸳鸯阵拆开,让士卒和真倭剑豪逐一单挑,戚家军只怕会死的很难看。普通戚家军士兵谈不上有什么高超的个人武艺,只是戚继光战术体系的一分子,可就是这些武艺寻常的士兵按正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95版《神雕侠侣》剧照  >说起来,战场上的军阵千变万化,无非是要尽可能多的扩大接敌面,以利于更多的人同时参与战斗,但又要保持一定纵深,在此基础保持整齐划一的战术动作,一起刺枪、射箭胜过随意乱刺乱射。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战斗效能就会大大提高。而习惯单挑的武林高手们永远做不到这一点。尽管他们个个生龙活虎,可动作总有先有后,冒进者面对的是敌人无数支长枪的攒刺,就是有通天的本事也要被戳成筛子,紧接着下一个,似此周而复始…… >▲马云主演的《功守道》剧照  对此,中国早有“勇者不得独进”的认知了。说到底,人体相对于武器还是非常脆弱的,你武艺再高,承受伤害的能力跟普通人也区别不大。菜刀狠来一下,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大侠都得跪,更别说是枪林箭雨的古代战场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南冠儿,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参考

中国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继光战场无视武林高手

倭寇是个人武艺大大高于中国士兵的武士,但“戚家军”却在多年的抗倭战争中,几乎战无不胜,甚至还创造了歼倭上千名、“戚家军”无一伤亡的战例。本文摘自:《时代周报》第115期,作者:乐陶,原题为:《“武侠文

中国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继光战场无视武林高手

倭寇是个人武艺大大高于中国士兵的武士,但“戚家军”却在多年的抗倭战争中,几乎战无不胜,甚至还创造了歼倭上千名、“戚家军”无一伤亡的战例。本文摘自:《时代周报》第115期,作者:乐陶,原题为:《“武侠文

历史人物 曹丕会武功吗?历史上的曹丕也是武林高手

我们现在可能想象不到,古代的帝王级别的人物,很多启示都是文武兼修,有一些甚至还是武学界的高手,只不过很少有与敌人单打独斗的机会,他们的才能也远不在此,因此很容易被人忽略掉。就比如三国时的曹丕,很多人关

晚清武林高手董海川是太监吗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人。逝于光绪六年(1880年)冬,享年八十有四。由弟子尹福诸人茔葬于北京东直门外,红桥大道旁,1981年被迁葬到北京万安公墓的现址。相传他年少在乡里即以勇力闻名,但是对于他习

古代名将真能躲开乱箭齐发吗

古装剧都熟悉,那些武林高手在万人阵中如入无人之境,斩将夺旗就像小孩过家家那样轻松「”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两军阵前的万箭齐发是经常存在的!武侠剧都是虚构的,那些武林高手能伸手接住飞箭,然后再反

雍正真是武林高手吗?“血滴子”为您揭开秘密

由陈可辛监制、刘伟强执导的武侠大片《血滴子》讲述了康乾年间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血滴子”别动队大战江湖侠。不过,“血滴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各路专家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人说它是杀人秘器,也有

雍正真是武林高手吗?“血滴子”为您揭开秘密

由陈可辛监制、刘伟强执导的武侠大片《血滴子》讲述了康乾年间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血滴子”别动队大战江湖侠。不过,“血滴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各路专家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人说它是杀人秘器,也有

晚清武林高手董海川是太监吗?董海川为何当太监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人。逝于光绪六年(1880年)冬,享年八十有四。由弟子尹福诸人茔葬于北京东直门外,红桥大道旁,1981年被迁葬到北京万安公墓的现址。相传他年少在乡里即以勇力闻名,但是对于他习

晚清武林高手董海川是太监吗?董海川为何当太监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人。逝于光绪六年(1880年)冬,享年八十有四。由弟子尹福诸人茔葬于北京东直门外,红桥大道旁,1981年被迁葬到北京万安公墓的现址。相传他年少在乡里即以勇力闻名,但是对于他习

历史人物 汉朝一代名将霍去病,浑身上下都是毛病,除了能打胜仗

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让霍去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最强音。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霍去病身上,也有不少缺点,比如生活奢侈、铺张浪费,不爱惜士卒。并且在正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史记》记载:然(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