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注是什么

Posted 起居

篇首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起居注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起居注是什么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起居生活的录本,自汉朝之后,基本上每一朝代的帝王都有起居注,但是因其一般不外传,流传下来的很少,只有在撰修国史的时候作为基本材料查阅。 《辑校万历起居注》 >在我国历史上,传说汉武帝时的《禁中起居注》是最早的起居注,但这本起居注并非专职专人编写的,实际上直到晋代才设起居令,起居郎等专职人员来编写起居注,之后尽管有波折,还是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但是朝代变迁,战乱冲突的影响很多都没能保存下来,这是极其可惜的一点。 >南炳文参与辑校 >负责修起居注的官员,也就是起居郎,他们会跟随在皇帝左右参与各种公开的活动,记录的内容除去皇帝私生活外包容万象,编撰也有一定的规则方式,先是记载诸如祭天等礼仪方面的重大活动,然后按事情轻重的顺序记录下帝王的圣旨内容,中央各部门的奏折,最后到地方官员的奏折。 >明神宗 >年代较为靠近的原因,清代的起居注保存较为完整。明神宗的《万历起居注》是明代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一本记录帝王起居生活的起居注了,原本本来应该被严密封存,不对外泄露的,然而在撰写明实录的过程中,出于史料使用的需要,还是有撰写官员接触并有了将其誊抄的机会,因此有很多抄本。根据学者考据,现在能看到的万历起居注,至少有九种版本。 >南开大学的南炳文教授总结了以下几种; >天津明抄本 >这是学界最熟悉的一版本,他是1908天津图书馆建立后采购入馆的,是明人所抄,内容较为详细,文字讹误较少,被学界视为较好的一个版本的《万历起居注》。 >日本藏抄本 >该藏本是唯一一个存在于国外的,其内容和文字和天津藏抄本相似,并非单独存在,而是被收录在“皇明实录”中,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傅氏藏抄本 >北大元年明抄本 >北大影印本 >北大抄天本 >定陵抄天本 >台湾旧抄本 >北大五年即六年抄本 >天津元年民国抄本 >以上这些版本具体年份内容有所差异,所处年代也不同,但是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南炳文.《万历起居注》的价值和版本[J].江汉论坛,2004(08):99-102. >[2]南炳文.《万历起居注》的版本[J].史学集刊,1998(04):23-32. >[3]南炳文.天津明抄本和日本藏抄本《万历起居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127-130.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赵培文 郁花

相关参考

为什么不让皇帝看"起居注"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皇帝的言行录,它是由专门的人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写成的。每季度末,整理誊清成卷,送交文史馆保存。它既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又是编撰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同时还对皇帝有一定的监督作用。负责这

唐朝历史 从《大唐创业起居注》看李氏父子的不同的一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魏征死后,唐朝太宗皇帝的感慨之悟,早已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唐皇李世民的镜子理论帮助他辅佐李渊灭隋建唐,继而开创贞观之治的宏图伟

慈禧的生活起居到底有何讲究?一般人做不到

慈禧太后的服装都是要分门别类进行注册存放的。她的炫彩夺目无人能及,一年四季都有特有的服装,一个季节的便有1000多件更不用说四季了。加上鞋子那更加数不胜数了。如此多的衣服。他根本没法每件都穿到,因此许

古代是什么人记录皇帝的一切言论行为?

从两汉开始,朝廷就设置了“起居郎”这个官职。这个官职的任务就是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大事小情,善行劣迹统统记录,以备后人修史之用,这个记录文书就称为“起居注”。按规矩,皇帝对“起居注”的内容是不能过问的

唐朝历史 白居易甘露之变

唐文宗起用李训、郑注是为了翦除宦官的流行说法不确,实际上是为了破除李德裕、李宗闵两个官僚朋党。文宗起用他们后,认为他们同自己的太平理想契合,予以倚重,这时才翦除宦官,是实现理想的一个步骤。李训、郑注发

光绪帝死前每天都被迫向慈禧下跪

清宫档案中有一种专门记载皇帝起居生活、言行举止的簿册,叫《起居注》。光绪皇帝最后一年,即光绪三十四年的《起居注》,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三点信息:一,住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的光绪,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便是到仪

康熙的养生之道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玄烨活到69岁,他寿命长与其含性养身,饮食、起居咸成规度,洁衣净宝,注意生活细节不无关系。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康熙帝认

康熙皇帝是怎样保养身体的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玄烨活到69岁,他寿命长与其含性养身,饮食、起居咸成规度,洁衣净宝,注意生活细节不无关系。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康熙帝认为人若想长寿

人物志 沈遘的人物生平简介

沈遘(1025—1067),字文通,宋钱塘(今余杭)人。沈括为其从叔。皇祐元年(1049)榜眼,任江宁府通判。上奏《本治论》10篇,颇受仁宗赞赏,授集贤校理。不久,为起居舍人,修起居注,遂知制诰。因其

唐文宗何以起用李训、郑注 大背景下看甘露之变

唐文宗起用李训、郑注是为了翦除宦官的流行说法不确,实际上是为了破除李德裕、李宗闵两个官僚朋党。文宗起用他们后,认为他们同自己的太平理想契合,予以倚重,这时才翦除宦官,是实现理想的一个步骤。李训、郑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