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笔 大非川战役为何失败?

Posted

篇首语: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笔 大非川战役为何失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笔 大非川战役为何失败?


  后人在说起大唐军队的时候,无不称赞有加。先进而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多兵种相互配合,优秀的将领,造就了英武的军队。

  大唐军队的确很强,否则也不至于有大唐盛世。周遭小国尽皆臣服,梦入大唐,人人钦慕大唐风姿。

  再强的军队也有衰竭的一天,唐军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唐将也不可能从不出错。

  就好比唐初名将薛仁贵,他出身世家,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三箭定天山,降服高句丽,击败突厥,也有犯错之时。

  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笔就在大非川,十万唐军全都入了狼口。当然也有说是5万的,不过不管是10万还是5万,大唐都是惨败,最后还得和吐蕃签订和议才得以退军。

  唐朝原本是想出军教训一下屡次犯边的吐蕃的,却不想在大非川落马,成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大非川之战后,青海西部被吐蕃军占领,唐朝不得不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也迁至西州。

  咸亨元年,唐朝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率军入青海,另一方面送吐谷浑王回青海,光复吐谷浑,一方面压制吐蕃野心,使吐蕃再次臣服。

  薛仁贵率军进入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下一步则要进入乌海。乌海即今豆错湖,地势复杂险要,且毒气弥漫,后续辎重不宜进入。

  带着辎重前行不仅拖垮整个军队的行军速度,最重要的是战机一瞬即逝。吐蕃军兵多将广,又以逸待劳,得迅速结束战斗。

  所以最后薛仁贵决定,将辎重流行,战机带着战兵快马加鞭,直取敌军。他命令郭待封留守辎重,给了他两万兵马,让他在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得唐军能依据此地可进可退。

  留下两万兵马之后,薛仁贵亲自率领轻装奔袭,在河口与吐蕃军队遭遇。唐军已经有所准备,而吐蕃军却惊慌不已,最后被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

  这边薛仁贵拿了个开门红,那边郭待封却使劲儿的扯后腿。郭待封是名将郭孝恪之后,自持身份,平日里就不服薛仁贵管教。

  部将不服从将帅管教,在战争中影响成倍增长。因为不听从薛仁贵留守辎重的决定,郭待封率领士兵运输辎重前行。偏偏他还减慢行军速度,不能与主帅汇合,这就让吐蕃军抓住缺口。

  吐蕃军20万大军,围攻郭待封2万辎重军。结局可想而知,唐军大败,辎重粮草全都丢失。

  这边薛仁贵长途奔袭,又有高原反应,唐军的作战能力本来就大幅度减少。如今粮草丢失,更难敌吐蕃军。败退大非川之后,无奈只能求和。

  此战大败,唐朝失去青海西部,让吐蕃气焰更加嚣张。而薛仁贵因为此次失败被贬为平民,虽然后来重新起用,但大非川仍然成其最大败笔。
 

相关参考

为何大非川之战后,战神薛仁贵被革职除名

薛仁贵是唐朝,乃是历史上的传奇级名将,由于薛仁贵的很多战绩过于匪夷所思,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薛仁贵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其实,薛仁贵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而且关于薛仁贵的战绩,其实比小说中的薛仁贵还要强,他

历史人物 大非川战役薛仁贵一计之高明, 却被这个人给毁了

唐书中曾经记载着这样一段话:“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历史人物 薛仁贵百战百胜, 却为何战败于大非川? 原因是什么

第一、唐军轻敌,孤军深入>大非川之战是唐朝为了扭转在西域、河西一带的不利局面而主动向吐蕃发起的一次进攻。战前,唐高宗特意从朝鲜半岛上抽调了一代名将薛仁贵(薛仁贵曾担任安东都护府都护)担任此次西征的主帅

大非川战役--盛唐遭遇的最大军事失败

陈寅恪曾经说唐代武功为中国历史上之“空前盛业”,而《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下》则云:“赞曰: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蹷其牙,犁其廷而后已。”但就在这个巅峰时期,唐军却遭受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军

为什么说大非川之战是必败之局

爆发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的大非川之战,是被众多网友津津乐道的战役。但网上叙述大非川之战的文章,焦点多集中在战役过程本身。认为薛仁贵的副将郭待封不听将令,导致唐军被论钦陵各个击破,因有此败。但其

他是薛仁贵之孙,后来为何投安禄山

对薛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薛仁贵一生忠于唐朝。纵观其一生,虽在战场上为唐朝立下赫赫功勋,但是,一次非他为主因的大非川大败,最终导致朝廷将他革职贬为平民。这样的免职决策,

历史人物 薛仁贵简介

大非川之战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唐与吐番的战争中,唐与吐蕃为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今新疆库车、喀什、和田、焉耆)四镇,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旷原)的重要作战。www

平民阶层与贵族阶层的千年博弈

「”咸亨元年,七月戍子,薛仁贵与吐蕃战于大非川,败绩”大非川之败和青海之败是强盛的唐王朝不能回避的一场败仗,也成了唐朝和吐蕃百年之战的开端。大非川之战,到底是如何败的,在新唐书薛仁贵传只用了很精炼的一

唐朝历史 薛仁贵五万精锐为何被吐蕃全歼

人们已无法想象,1300多年前的大非川经历过怎样一场血腥的战争,只知道战争结束后,10万唐军将士化为了尘埃。与士兵生命一同消亡的,还有大唐在亚洲创下的帝国神话,以及他们在安西四镇土地上披荆斩棘,用百年

唐蕃大非川一戰,為什麽讓不敗戰神薛仁貴遺恨終身

提及薛仁貴,人們率先想到的必然是不敗戰神的威風赫赫。作為唐朝著名的將領,出身河東望族的他,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末年投軍入伍。隨即便在跟隨李世民征戰高句麗之中被發掘,而後的幾十載軍伍生涯之中他立下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