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 唾沫星子溅皇帝一脸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 唾沫星子溅皇帝一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 唾沫星子溅皇帝一脸

包拯 资料图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谓是家喻户晓。包拯生在合肥长在合肥,去世后还葬在了合肥。“龙图包公,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体现了包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形象。也融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 包拯天长县当县令,巧断“牛舌案”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2月15日,包拯出生于合肥县的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庄叫包村,就是今天的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 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合肥研究包拯资深专家程如峰说,包拯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是一名有志有为青年。2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现在的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然而,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今安徽和县),是合肥附近和州市政府管钱粮税收的。回家报喜,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包拯在家5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两年后,在乡亲邻居劝说鼓励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 包拯接诏命,便立即去天长县上任。刚到任,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牛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这虽是一个小案,但影响农耕生产,包拯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复仇的案件,思虑后,想出个“金钩钓鱼计”,便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卖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你杀的牛,案其实并不难破。”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但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果然,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惊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已败露,只好招供认罪。这就是包拯断的第一个案件。 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里流传开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戏基本离不开他如何善断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实上,除了“牛舌案”,史书无包拯断案的其他记载,他的政绩也并不都在断案上。 包拯正直、不畏皇权,唾沫星子能溅皇帝一脸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说,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包拯该站在守旧派阵营,因为把他从地方推荐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却并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其中纷争。同时,守旧派也没把这个无名小卒看上眼,更没指望他能在打击改革派上有所作为。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质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腐败争论不休。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生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正当保守派长吁一口气时,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这可把保守派给打蒙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 此后,包拯的人生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臣不下30人,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 包拯越弹越牛,甚至六次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机”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 正是包拯的执着与无私,秉公执法。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叫“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

相关参考

包拯护卫展昭的江湖地位 包拯首开“走后门”先例

“开后门”一词,则首见于明人王一鹗的《总督四镇奏议十·举劾四镇将令疏》:“占公匠六十余名,各色营造私开后门,物议沸腾。”这里的“开后门”,是指“开方便之门”,即在房屋的两侧或后面开一些小门,以方便人的

王安石《临川集》中为何拒写同事包拯

王安石和包拯一同受过欧阳修的荐举,还曾是上下级,多少总有过从,但整部《临川集》,竟无一字提及包拯。读包拯事,总有几个疑惑:一是他为什么鲜有朋友;二是他弹劾张方平的上疏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三是他为什么不

曾一人击毙30余名日军的神枪手, 为何在胜利后被警卫员一枪打死?

英雄流血不流泪,这是对英勇作战的将士们最后的尊敬。自1937年以来,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无数的英雄,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于敌军作战,即使环境再艰难,日子过得再苦,他们也要抓住一切机会给予日军沉痛打击。就

康熙最佩服的三个皇帝之一 探秘宋仁宗赵祯

...家做了皇帝。2、赵祯朝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监察御史,叫包拯。一天,包拯带领一帮大臣弹劾财政部长(三司使)张尧佐,理由是他为官平庸。张尧佐

康熙最佩服的三个皇帝之一 探秘宋仁宗赵祯

...家做了皇帝。2、赵祯朝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监察御史,叫包拯。一天,包拯带领一帮大臣弹劾财政部长(三司使)张尧佐,理由是他为官平庸。张尧佐

往谋士脸上吐唾沫的开国皇帝

  北魏拓跋的兴起,与后燕慕容垂的军事支持是分不开的,两个政权之间结为亲家,关系密切。随着北魏逐渐强盛,拓跋不甘心当慕容垂的附庸,想摆脱后燕。后来,因北魏拒绝为后燕提供马匹,后燕则伺机扣押了北魏使者,

往谋士脸上吐唾沫的开国皇帝 拓跋珪

北魏拓跋珪的兴起,与后燕慕容垂的军事支持是分不开的,两个政权之间结为亲家,关系密切。随着北魏逐渐强盛,拓跋珪不甘心当慕容垂的附庸,想摆脱后燕。后来,因北魏拒绝为后燕提供马匹,后燕则伺机扣押了北魏使者,...

一生正气的包拯死后为何准备二十一口棺材?

包拯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知名重臣,他被当时的朝廷封为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因此后人也将包拯称为“包龙图”,包拯和关公一样,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关于包拯的轶闻趣事更是多的不可胜数,今天我...

一生正气的包拯死后为何准备二十一口棺材?

包拯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知名重臣,他被当时的朝廷封为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因此后人也将包拯称为“包龙图”,包拯和关公一样,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关于包拯的轶闻趣事更是多的不可胜数,今天我...

揭秘包拯为何死后给自己准备二十多口棺材?

包拯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知名重臣,他被当时的朝廷封为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因此后人也将包拯称为“包龙图”,包拯和关公一样,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关于包拯的轶闻趣事更是多的不可胜数,今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