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 德国为何多次向中国提供军事支持
Posted 碉堡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30年代 德国为何多次向中国提供军事支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0年代 德国为何多次向中国提供军事支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固然与德国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直接相关,但与蒋介石改变了以往的军事策略也有着密切联系。无独有偶,蒋介石这个策略的制定与出台,恰好也与德国人有关,因为蒋在20世纪30年代也聘请了大批德国顾问为他服务。为什么这些德国人此时来到中国?这就要从20世纪30年代的中德关系说起。 国民党的洋帮手:德国顾问团 对于不熟悉国民政府外交史的人来说,在1930年代,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居然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是非常令人诧异的。但事实上的确如此,按照美国著名学者柯伟林的说法就是:“从1928年到1938年,蒋介石政府与德国关系的密切程度超过了列强的任何一个。”至于为何德国会在亚洲选择了中国,中国最终选择了德国,这个原因很多。一个可能是同病相怜,因为一战后的德国作为战败国遭到严厉惩罚,被迫割地赔款,这对好面子的日耳曼民族来说是无法忍受的。而中国自近代以来就遭受列强入侵,而且此时的日本已经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将东北全境占领,并窥视关内,中日大战迫在眉睫。这样,双方拥有了相似的民族情感经历。 在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曾打算开辟一条从柏林到南京的直达航线,但在首次试航时就遭到苏联的阻拦,苏联战斗机将其在蒙古上空迫降,“德国飞行员和机械师都摔断了骨头,并在一座蒙古监狱中被判刑五年”,后中、德方面经过多方努力,他们才被释放。这个变故使得开通该条航线的计划中途流产。尽管如此,德国却给中国提供了大批贷款,而中国也以原料换取德国的军事装备、铁路器材和整座工厂等,正是这些工厂,后来奠定了中国国有工业的基础。 但要说双方完全因为民族感情才交往频繁,是不恰当的。毕竟国家之间,利益是最主要的关注点。此时的德国急于摆脱凡尔赛体系对它的束缚,希望大力发展军备。但是德国领土面积较小,国内资源有限,特别是紧缺一种制造军火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钨矿。因为在钢铁中加入一定的钨,能大大提高枪炮管的熔点,不会出现因持续射击造成枪炮管高温软化变形的情况。可见,钨矿对于德国发展军事力量来说至关重要。但问题是,欧洲英、法等战胜国始终对德国存有戒心,严格控制钨矿等战略物资的出口,使德国十分恼火。无奈之下,德国只得将目光转向中国。早在1929年,德国工业界就通过民间贸易从中国获得了其所需的88%的锑和53%的钨。1915年至1937年,中国钨矿的平均产量就占世界总产量的38%。锑的重要用途在于制造印刷合金(铅字)及轴承合金等。1934年,中国也成为德国进口锑的主要来源。 为了东山再起,德国不断向外派遣军事顾问,一是为了保证退役军官的素质,二是为给德国的工业和军用品寻找市场与战略物资。由于德国被强制裁军,使得大批具有军事技术技能的军官们无事可做。根据《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战略物资的出口,同时也禁止德国公民以军事资格受聘于外国,所以德国军官们通常是以“平民”身份受聘,而德国政府则宣称无权阻止他们。这样,1928年11月,经过中、德两国反复磋商,由德国名将鲍尔率领下的首批德国顾问团来华,主要是为德国的军事装备开拓中国市场和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 早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蒋介石就使用了由德国人训练的军队,最后在张学良的帮助下,最终打败了反对者,蒋介石也渡过了他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些德式训练的军队,同时也被用于“剿共”军事。由于蒋介石利用德国军事顾问来训练军队,红军就要被他们俘虏的国民党军官来给红军战士讲授德式战术课,例如《多种武器的使用与作战》等。这大概有点冷幽默的味道,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方式,居然在国、共两党的军队中被同时使用。 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在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改变之前派兵“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实行“碉堡政策”。所谓“碉堡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在根据地周围连绵建筑一道道封锁线,在步枪火力能够交叉的地方修筑两个碉堡,每五个碉堡之间建筑一个大碉堡,并用公路连接起来,形成碉堡公路网,然后修建储藏弹药和给养的仓库;接着在若干距离处又修筑第二道碉堡封锁线,建筑的方法与第一道相同,待第二道完成后,再把第一道拆除,将砖石材料移建第三道碉堡。这样,逐次推进,在飞机和大炮的配合下,向根据地匍匐蚕食。这无疑增加了苏区的困难,使其与外界的联系完全被断绝,一时之间,苏区的物资变得异常匮乏,就连生活必需品食盐都难以供应。 实践证明,这种办法确实在第五次“围剿”中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蒋介石命令部队每天只向前推进固定的距离,然后就开始修筑碉堡。无论红军如何“示弱”,国民党军队皆不予理会,这让红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部”的战术基本失去了效用。而且蒋也仿照德国,对现役军官进行轮训。据当时在国民党军第十八军任连长的杨伯涛回忆,自从1933年蒋介石开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后,该军上至军长、下至排长均分批前往受训。经过此次集训,该军的作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军官无论职位大小,一律不佩武装带,身着布制军衣,脚穿草鞋或胶鞋,和士兵一起吃大锅饭。这种办法使红军的狙击手无法确定狙击目标,同时也使国民党军士兵的战斗力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各师、团部均设置武装便衣队,专门负责侦查。这样,加之共产党方面的德国顾问指挥失误,红军损失惨重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相关参考
抗战时期哪个国家对中国援助最多? 在二战之前,德国同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截止到1936年,德在华投资达1。364亿美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德国两次向中国提供价值上千万马克的作战物资,借给中国的款
抗战时期哪个国家对中国援助最多? 在二战之前,德国同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截止到1936年,德在华投资达1。364亿美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德国两次向中国提供价值上千万马克的作战物资,借给中国的款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中国近代革命中,苏联曾多次扮演武器提供者的角色。 支援国民党 从1917年发动护法运动到1920年代初期,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经过多次失败后,决定建立自己的党军,第一步是创建
双重身份获得军事秘密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军仓促应战,节节败退,苏联大片领土被德军占领,损失惨重。其实,苏联在这之前已经获知了相当多的相关信息,其中也有中国人提供的情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八·一三”事件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实施的一项保卫祖国的国防军事行动。60年代初,联邦德国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对民主德国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上的进攻,企图侵占和控制
核心提示:宋时轮由衷拥护干部退休制度。1981年后,他多次向中央军委请求免去他军事科学院院长的职务,让年轻同志及早进入领导班子得到锻炼,使单位领导班子成为更加朝气蓬勃的战斗指挥部。对于这一要求,中央军
MP40冲锋枪MP40冲锋枪是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冲锋枪,是二战时期德军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受到德军作战部队的欢迎。MP40冲锋枪在近距离作战中可提供密集的火力,不但装备了德国装甲部队和伞兵部
回看二战的历史,会发现德国无论是军事还是战略上都很难找出弱点,只可惜他们挑错了对手,大洋彼岸的美国用其恐怖的工业生产能力,一步步压垮了德国,而这一动向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已经开始,因为美国一直在向自己的
上世纪30年代初,正是德国法西斯加强扩军备战,准备向欧洲发动战争的前夜,为向欧洲的德国等国家展示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1934年3月2日,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艺术部主任契尔略夫斯基等人在中国驻苏大
上世纪30年代初,正是德国法西斯加强扩军备战,准备向欧洲发动战争的前夜,为向欧洲的德国等国家展示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1934年3月2日,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艺术部主任契尔略夫斯基等人在中国驻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