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与日本的搏弈
Posted 宗主国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廷与日本的搏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廷与日本的搏弈
壬午兵变时的驻朝清军 >《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2月上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以个人名义分享至朋友圈 > 朝鲜对中国表面恭顺、里外不一,暗藏机锋、从中渔利,这是大清国“总理”恭亲王奕的看法。他在奏折中一针见血地写道:“朝鲜于上中国文件,居然自行抄给美国,全不隐避,窥其用意,其所谓求中国保护者,并非尽出真忱,不过欲借中国为卸肩地耳。” >1866年和1871年,朝鲜与入侵的法国和美国舰队分别发生冲突,史称“辛未洋扰”和“丙寅洋扰”。两次“洋扰”事件,将朝鲜的宗主国大清国推上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法国、美国都要求中国发挥宗主国的优势,对朝鲜施加压力,一则是希望朝鲜在传教、通商方面“更加开放”,另一则也希望能获得相应的赔偿。但大清这个宗主国,其实对朝鲜内政外交的影响力并不巨大,至少不十分直接。 >朝鲜一贯高举着正统儒学义理的大旗,清廷正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在奉行闭关保守政策、有着浓烈“中华情结”的大院君看来,就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也反衬了朝鲜孤守义理的悲情。何况,朝鲜已经用鲜血“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取得了战胜法、美强权的“伟大胜利”。大院君在战胜法国之后,下令在首都汉城树立了一块“斥和碑”,碑文为“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短短12个大字,不仅令朝鲜内部主张开放者不敢出声,也使清廷无从规劝。 >朝鲜方面,依然延续一贯的谦恭态度,请中国以宗主国身份,对列强进行严正交涉。朝鲜拒绝列强通商的主要理由,正是其作为中国的藩属,不能单独对外缔结条约,且小国寡民,缺乏富余商品和足够的市场参与国际贸易——这与清廷早年自认“天朝无所不有”正好相反。一方面是实际上的“自主”,一方面是出事之后由中国出面善后甚至埋单,谙熟韬略的大院君,几乎将各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 >在两难处境中,清廷继续奉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鸵鸟政策。清政府耐心地告诉法美,朝鲜虽名为属国,但“中国向来听其自为主持”。同时,也告诫朝鲜,凡事“自行处理”。这种琉璃蛋般的鸵鸟政策,令列强与朝鲜都难满意,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权威性不断削弱。同样的政策,也令中国在琉球、台湾问题上处处被动,越想韬光养晦,越是被人得寸进尺不断逼迫。 >1873年9 月,朝鲜江华岛守军再度与“测量航道”的不速之客、日本军舰云扬号发生冲突,日军随后攻占炮台。事件之后,日本照例与中国进行交涉。中国继续鸵鸟政策。这正中日本下怀,日本将中国撇在一边,与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条约开宗明义指出:“朝鲜国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大清国不敢理直气壮地行使宗主国的威权,后果逐渐显现。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了琉球国,大清国颜面扫地,朝鲜更是离心离德。不得已,中国开始大幅度调整朝鲜政策,一方面是帮助朝鲜建立与列强的条约体系,以国际势力的均衡制约来维持朝鲜半岛的现状,“以夷制夷”;另一方面是加强宗主国的权力,借朝鲜内乱之机,向朝鲜派驻军队,随后命令袁世凯统管朝鲜事务。 >清廷既想维护宗主关系、又想“以夷制夷”,这一思路在建立条约体系的过程中并不顺利,美国坚决反对在条约中加入“朝鲜是中国属国,但内政自主”的条款。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变通做法,在条约签订之后,以朝鲜国王的名义给美国总统发送照会,声明“属国自主”的内容,但这样的单方面声明,其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和效力大成问题。 “壬午兵变”起义士兵与日本人交战情景 1882年的“壬午兵变”中,大清出兵“维和”,将侵夺了国王权力的大院君逮捕回天津软禁。从此,中国开始在朝驻军,重申“朝鲜永列藩封”,获得领事裁判权和海关监管权,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展“洋务运动”,加强了宗主国的权力。中国还像列强一样,在仁川等港口城市设立租界,大批华商开始进入朝鲜。随军驻扎朝鲜的张謇,提出了《朝鲜善后六策》,主张废除朝鲜王国,设置郡县,纳入中国版图;朝鲜大院君也秘密建议,中国应效仿元朝,在朝鲜设行省、派监国。李鸿章看了张謇的建议,痛斥其“多事”。 最终中国依然采用将朝鲜问题国际化、中立化的“和平发展”政策,吞噬了自己本来充裕的外交回旋余地。相关参考
李鸿章与左宗棠两派争论的焦点,被称为“海防与塞防之争”。1870年代的清政府在战略目标的设定和战略过程的缔造上完全失能,最终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海陆并举”。1874年春,日本以琉球船民被害为借口发兵台
1861年,普鲁士派遣艾林波伯爵(CountF.Eulenburg)为首的使团,率军舰三艘,前往东亚,与中国、日本签订与英、法、美同等权益的条约。3月9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报告,普鲁士使团成员班德(M
李鸿章与左宗棠两派争论的焦点,被称为“海防与塞防之争”。1870年代的清政府在战略目标的设定和战略过程的缔造上完全失能,最终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海陆并举”。1874年春,日本以琉球船民被害为借口发兵台
导读:李鸿章与左宗棠两派争论的焦点,被称为“海防与塞防之争”。1870年代的清政府在战略目标的设定和战略过程的缔造上完全失能,最终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海陆并举”。1874年春,日本以琉球船民被害为借
旅顺和威海卫的相继失陷,标志着日军通往天津、北京的门户已经打开。军事上,清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摆在清廷面前的
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
杂志中的丁汝昌、定远号、镇远号旅顺大屠杀史料照片李鸿章本版均为资料图片1894年,当中日双方在海上、陆上激战时,一支来自日方的庞大记者团,时刻紧盯战事进展,并在第一时间把报道发向日本和西方媒体。与此同
九门提督与清廷政争 清代,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其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所承当的使命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安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乃至能够影响到皇帝的废立。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每次宫殿争权
清廷的保密工作闹过不少笑话,曾有重臣将文件藏靴子里不管是在政府机关,还是在生意场上,甚或是个人的工作生活,人一辈子总有些秘密要保留。为此,保密与窃密的斗争,总是无处不在。一段时间来,荧屏上关于谍战、潜
历史人物 民国牛气大腕,军阀头子张作霖都请不动,把日本人怼得一声不吭
清末,清宫常招宫外名角儿入宫演戏,并给予优厚报酬。那时盖叫天在南方已有了名声,杭州的织造局和上海的洋务局都向清廷举荐他,清廷拟召他入宫供奉,但他痛恨清廷对外奴颜婢膝、对内作威作福的做法,拒绝了。因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