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篇评论就把赫鲁晓夫赶下了台真相

Posted 赫鲁晓夫

篇首语: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泽东一篇评论就把赫鲁晓夫赶下了台真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泽东一篇评论就把赫鲁晓夫赶下了台真相

核心提示:这时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当时中共中央刚发完“九评”,即《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也正巧在同一天,曾经备受赫鲁晓夫阻止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因此,有很多人说:毛主席真伟大,一篇评论就把赫鲁晓夫赶下了台。 毛泽东赫鲁晓夫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闫丽,原题:周恩来最后一次出访苏联 >周恩来作为出色的外交家一生出访很多,仅出访苏联就达十次之多,特别是1964年11月的第十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出访苏联颇为引人注目,因为当时中苏两国持续一年多的激烈论战正在进入高潮,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几近僵化。正在这个时候,苏共领导集团内部突然发生了重大变故,就是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下台了。这时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当时中共中央刚发完“九评”,即《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也正巧在同一天,曾经备受赫鲁晓夫阻止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因此,有很多人说:毛主席真伟大,一篇评论就把赫鲁晓夫赶下了台。也有人人说:中国共产党真伟大,一颗原子弹把赫鲁晓夫轰下了台。其实这几件事之间并并没有必要的联系,只是个巧合而已。至于赫鲁晓夫为什么下台,新的苏共领导将对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中共领导人并不清楚。但不管怎么说,老冤家赫鲁晓夫下台毕竟是个好事,这正是缓和日益恶化的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的大好机会。因此,在得到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后,毛泽东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我们下一步该如何走。 >经过研究,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首先,外交部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名义给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米高扬、柯西金发贺电:我们衷心希望兄弟的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在今后各方面的建设工作中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取得新的成就。祝中苏两党、两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 >其次,中共决定派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代表团借祝贺十月革命47周年为由同苏共接触,了解苏共新领导今后对华意图,寻求中苏两党团结的新途径。 >第三,因形势需要,今年北京破格扩大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活动规模。 >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决定后立刻开始行动。当天,外交部就把贺电送到了苏联大使馆,当晚广播,第二天见报。周恩来总理也就访苏事宜开始着手准备。因为十月革命47周年不是大庆,也没有苏联的邀请,所以,周恩来总理于10月28日、29日两次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请他转告苏共中央,中国将派党政代表团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活动,并同苏共中央领导接触,并建议苏联邀请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到莫斯科参加庆典。同时,周恩来总理还连续接见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古巴、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蒙古、民主德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驻华使节,向他们通报中共中央决议,请他们向各自党中央和政府报告,说明我们到苏联的目的是寻求团结,希望各国党和政府派团参加。由于当时苏联同阿尔巴尼亚已经断交,所以,周恩来总理还特别耐心地向阿尔巴尼亚大使解释了我们主动采取这一行动的意图,分析了不论这一行动的结果如何对我们的共同事业都有益无害。阿尔巴尼亚大使说:他会立刻报告中央,但他相信中央不会派人去苏联。对此,周恩来表示理解。 >很快,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做出了肯定的答复,苏联也向我们和其他兄弟国家发出了邀请。 >11月5日,周恩来、贺龙率领代表团乘专机离开北京。同日,北京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的活动也拉开了序幕。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联名给苏联新领导发了节日贺电。6日,首都各界举行了庆祝大会。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苏联大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彭真代表中共中央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同时,《人民日报》还发表了题为《在伟大的十月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的社论。8日,《人民日报》还全文刊登了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庆祝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7周年大会上的报告。 >11月5日,周恩来率团飞抵莫斯科后,受到苏方热情欢迎。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亲往机场欢迎。11月6日,周恩来、贺龙先后会见了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米高扬,表示:我们这次来访是寻求团结的,除了参加庆祝活动外,还希望进行广泛接触,并希望能在庆祝大会上致词。但勃列日涅夫以大会没有安排外国代表团讲话为由婉拒。下午,周恩来总理率我党政代表团和出席了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庆祝大会。 >在我们党政代表团正式或非正式的同苏共领导层接触时,发现许多老朋友从心里还是欢迎我们的。但一些人表达这种欢迎之情很谨慎,比如有的人总是满含深情的盯着我们,甚至激动的热泪盈眶。还有的想有意无意的靠近我们,但看到苏联保安人员时就会默默离开。 >经过分析,周恩来感到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再加上16日下午庆祝大会上勃列日涅夫在讲话中强调苏共二十大、二十一大、二十二大路线的正确性,并且还明确表示苏共“近几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苏共纲领”所确定的苏联对外政策总方针是始终一贯的、不变的。这些都说明,苏共新领导人很有可能还会继续坚持赫鲁晓夫对中共的那一套做法。尽管其中危险的信号不断出现,但周恩来总理仍然不愿意放弃寻求团结的努力。但更严重的事件却再次发生了。 >11月7日,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了红场观礼。当时的莫斯科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苏联许多领导人都穿上了厚厚的皮大衣,戴上厚厚的皮帽子,还不时到休息室喝酒或咖啡取暖。只有周恩来总理穿着单薄的呢大衣,在寒风中的观礼台上一直站了三个多小时,充分显示了对苏联人民的尊重。在晚上的酒会上,周恩来建议贺龙副总理一起去向老朋友敬酒。苏联的许多元帅和将军都和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是老朋友,看到总理向他们走来,许多元帅和将军都十分激动,纷纷和他们热情握手并举杯为中苏传统友谊干杯。这时,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端着酒杯走到贺龙副总理面前。因为同他早就认识,贺龙副总理就举杯说为两国军队的友谊干杯。而马林诺夫斯基则挑衅说:“我们的元帅服是斯大林胡造的,你们的是毛胡造的”。 >贺龙愤怒地斥责说:“你胡说什么,我不懂你的意思。”说完走向周总理准备报告。马林诺夫斯基却跟了过来嚷道:“不要让赫鲁晓夫和毛(毛泽东)妨碍我们。”周恩来听后正言厉色地斥责道:“你胡说什么?”说完拂袖而去,和贺龙一起向勃列日涅夫走过去。马林诺夫斯基还发疯似的跟在后面大喊:“我们已经把赫鲁晓夫赶下台了,现在该你们把毛泽东赶下台了。” >这时总理已经走远,没有听见后半句。但几位听清的苏联元帅却大声喊:“我们不同意他的说法。”我随团的一位翻译张钢华正想把这句话翻译给总理,这时,另一位翻译告诉他现场有美国记者录音。这样张钢华就没有来得及翻译给总理听。 >周恩来总理走到勃列日涅夫面前,向他提出严正抗议。勃列日涅夫说是马林诺夫斯基喝醉了。总理说:“酒后吐真言嘛!”并要求马林诺夫斯基道歉。说完,率代表团全体退出宴会厅。 >回到我驻苏使馆后,周恩来认真听取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报告,特别是听到漏译的后半句,再联系前面的种种情况,认为这绝不是一起偶然事件,而是对我们党、国家和毛泽东主席不能容忍的侮辱,我们必须严肃对待。代表团连夜起草电文,向中共中央做了汇报。等办完这一切后,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 >次日,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米高扬等前来拜访。总理又对昨日的事件强烈的抗议说:苏共欢迎我们来,是不是为了当众向我们挑衅,是不是期待着中国也撤换毛泽东的领导?西方媒体在11月8日说苏共已和中共达成协议,要毛泽东下台,由周恩来当主席,难道这是巧合吗?如果不是苏共领导人有这种思想,马林诺夫斯基敢胡说吗? >勃列日涅夫急忙辩解说:“马林诺夫斯基是酒后胡言,不代表苏共中央。苏共中央也已经对他进行了谴责。现在我们以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中共道歉,并同马林诺夫斯基划清界限。” >周恩来指出:马林诺夫斯基并非酒后失言,而是酒后吐真言,不是简单的个人行动,而是反映了苏共领导人中仍有人坚持赫鲁晓夫的那套,对中国进行颠覆活动。 >苏共领导人赶紧又辩解说:“马林诺夫斯基是胡说,并已经道歉,这件事情应该结束了。”周恩来说:问题没有结束,我们还要研究,要报告中央。勃列日涅夫只好说:“那当然,那当然。” >由于马林诺夫斯基公然提出“推翻毛泽东的领导”,这对尚未开始的中苏正式会谈设置了极其严重的障碍,也给中苏关系造成了长期难以治愈的创伤。 >11月9日、11日、12日,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同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米高扬等苏共领导人进行了三次会谈。会谈中,总理多次提出希望了解解除赫鲁晓夫职务的政治原因,但苏方总是敷衍搪塞或转移话题,拒不正面回答。在谈到关于召开兄弟党国际会议问题时,我们希望推迟会议。这个问题在赫鲁晓夫任总书记时我们就同苏共争执不下。赫鲁晓夫命令必须在1964年12月15日召开起草委员会会议,1965年5月召开大会。我们认为当时召开兄弟会议的条件还未成熟,应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商,开个团结的大会。由于赫鲁晓夫强硬命令,当时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7个党已经决定拒绝参加。但是,在这一问题上,勃列日涅夫等苏共新的领导人仍然坚持了赫鲁晓夫的在12月15日召开起草委员会会议,而且采取了绝不妥协的态度。 >在激烈的辩论中,米高扬终于忍耐不住,脱口而出:“在同中共分歧的问题上,我们同赫鲁晓夫没有任何不同,甚至没有任何细微的差别。”周恩来总理立即反击说:“既然你们和赫鲁晓夫在中苏分歧什么样不同,那我们还有什么可谈的呢?” >最后,周恩来总理正式表示了意见: >第一,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贺词和我的书面祝词中所表示的愿望,我们坚持不变。 >第二,你们所设想的兄弟党国际会议,即要在12月15日召开的非法会议,我们绝不参加。如果你们要开,你们有你们的自由。不过,我们要奉劝你们,不要走绝路,要悬崖勒马。 >第三,在你们继续执行赫鲁晓夫那一套不变,中苏两党,各兄弟党的原则分歧基本解决前,谈不到停止公开论战。 但尽管如此,我们对兄弟党的门还是开着的。按照1960年声明中兄弟党关系准则,创造新的气氛,寻求新的途径来确定共同愿的办法还是有的,这就需要双方努力。如仍然坚持赫鲁晓夫那一套不变,这种可能就不存在了。 1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和代表团回到了北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民主党派和群众数千人到机场欢迎。 至此,周恩来最后一次访问苏联结束了。在访问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对苏联新的领导班子做出了明确的结论:苏联新领导虽然解除了赫鲁晓夫的职务,但他们仍然坚持赫鲁晓夫自己当老子,别人只能当儿子的那一套。历史也已经证明了周恩来总理的判断是正确的。

相关参考

揭秘唐睿宗李旦两次退位的历史之谜 两度退位

唐睿宗退位之谜?唐睿宗李旦,先是在哥哥李显被废之后,当上了皇帝,又被武则天赶下了台,当了太子。然后,等李显回京之后,又禅让了太子之位。当武则天被赶下了台,李显当了皇帝,被封为相王。再当李显死后,李旦终

历史人物 明朝到底是怎么把越南搞丢的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越南出现动乱。越南的国王被赶下了台,其孙子陈太平流亡到明朝寻求帮助。本来朱棣不想管,毕竟路途遥远,朱棣的重点不在那。>可越南新国王给脸不要脸,半路截杀了护送陈太平的明军,这让朱棣火冒

郭偃之法的具体内容 郭偃的历史地位如何?

  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有秦穆公三千精兵的护送,又有晋国国内先氏、胥氏、狐氏、郤氏、赵氏等氏族的支持,成功地回到了已经阔别了十九年的故国。重耳将晋怀公赶下了台,自己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郭偃

拿破仑已登上权力巅峰了可为什么还要称帝?

有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疑问,觉得拿破仑虽然打败了之前的封建势力,将原来的皇帝赶下了台,可是自己却又再次成为皇帝坐上皇帝宝座,这不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吗?这样一来他和之前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想要明白这

拿破仑已登上权力巅峰了可为什么还要称帝?

有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疑问,觉得拿破仑虽然打败了之前的封建势力,将原来的皇帝赶下了台,可是自己却又再次成为皇帝坐上皇帝宝座,这不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吗?这样一来他和之前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想要明白这

历史人物 郭偃之法的具体内容 郭偃的历史地位如何

  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有秦穆公三千精兵的护送,又有晋国国内先氏、胥氏、狐氏、氏、赵氏等氏族的支持,成功地回到了已经阔别了十九年的故国。重耳将晋怀公赶下了台,自己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郭偃是

历史人物 霍光竟敢逼皇帝下岗,为何反而被人夸是忠臣?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欣赏忠于主君的臣子,并把他们称为忠臣,世代传颂。然而,在西汉的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臣子。他独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却敢把刚上任不到一个月的皇帝给赶下了台,更惊奇的是,他这样做不仅没有

皇帝赏赐封地,他要了一块荒地,子孙埋怨,11年后才明白他的用

到了司马炎的时候,司马家族终于将魏帝赶下了台,成为了西晋的皇帝。而司马炎称帝之后,自然要开始封赏功臣。这些功臣中就有许狂。当初许狂已经身患重病。所以司马炎为了表示自己的仁德,就亲自去看望许狂。当时,司

历史人物 一代暴君石虎残酷无情,几个儿子也是野心勃勃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石虎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石勒死后,太子石弘继位,然而他皇帝宝座还没有坐热,就被堂兄石虎赶下了台。石虎还一不做二不休,把石弘杀了。篡位登基的石虎,开始

历史秘闻 朱德:垮了台,搭起再干

作者:亚克西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井冈山是革命圣地,这不仅因为毛主席在这里创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根据地,而且见证了朱德领导的起义军与毛泽东的工农武装的历史性会师,宣告红军主力第四军诞生。毛主席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