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与巴黎和会 取得怎样的重大成果
Posted 和会
篇首语: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与巴黎和会 取得怎样的重大成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与巴黎和会 取得怎样的重大成果
顾维钧,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后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国民政府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与巴黎和会 1918年深冬,顾维钧抵达巴黎。这一年,他31岁。刚到巴黎,代表团就遭遇到了第一个打击--和会席位问题。各个国家被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只能有两个席位,列强仍然把中国看得很低。虽只有两个席位,但五位代表可轮流出席。在代表团排名问题上,波澜又起。按陆征祥报送北京的名单,顺序依次为:陆征祥、王正廷、施肇基、顾维钧、魏宸组。然而北京政府的正式命令下达时排名却被换成了: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这就引起了王正廷和施肇基的强烈不满,在代表团中埋下了不和的种子。随着和会的进行,代表团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升级。 中国准备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利问题,但还没来得及,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五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大会通知中国代表到下午的会上作陈述。代表团接到通知时已是中午。这对于中国代表团又是一个晴天霹雳。 经过一番周折,确定由顾维钧代替王正廷出席。下午的会议作出决定,有关山东问题,由中国代表次日进行陈述,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受命于危难,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顾维钧在国内外一举成名。这次雄辩在中国外交史上地位非凡,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为自己国家的主权作了一次成功的演说。形势对中国本来十分有利,然而,到了4月,变化陡生。因分赃不均。意大利在争吵中退出了和会。日本借机要挟: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满足,就将效仿意大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几个大国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接受。这一事件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种。相关参考
顾维钧的一生中,最成功的一幕,就是参加巴黎和会。他外交成绩的发轫在此,名扬四海的创始亦在于此。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意日五国代表汇集巴黎,讨论德国战败后遗留下来的问题。2月下旬,五强
顾先生生于1888年,1983年,96岁的顾维钧出版了他的自传。1985年,享年98岁的顾维钧在纽约去世。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
顾先生生于1888年,1983年,96岁的顾维钧出版了他的自传。1985年,享年98岁的顾维钧在纽约去世。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
导读:顾先生生于1888年,1983年,96岁的出版了他的自传。1985年,享年98岁的在纽约去世。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被誉为「第一外交家」。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他就山
...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后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国民政府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被誉为“民国...
顾维钧,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后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
顾维钧魏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说他是半个外交家?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起顾维钧,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了。顾维钧出生于光绪年间,被称之为“民国第一外交家”。那么
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1919年1月18日,为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新秩序,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历时达半年之久的和平会议。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会议产生了国际
本文摘自:《半世繁华: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作者:杨红林,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北洋政坛上曾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段子”:有一年许多人鼓动顾维钧出面组阁,事前有人问政坛元老章士钊:“顾少川要组阁,你看可能成为
本文摘自:《半世繁华: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作者:杨红林,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北洋政坛上曾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段子”:有一年许多人鼓动顾维钧出面组阁,事前有人问政坛元老章士钊:“顾少川要组阁,你看可能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