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冯道

Posted 冯道

篇首语: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冯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冯道

2、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是谁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冯道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大地,五十六个民族的精英们个个粉墨登场,乱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冯道,便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有人称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软脊梁,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有人说他颇懂“无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了官场上的老子之道;有人说他政绩空空,无所建树,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有人说他个人修为了得,是大至大圣的完人;更有人说他体察民情,也算个仁人君子……

冯道有六奇:

一奇历五代十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常听戏的人,说某人资格老,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二奇总换“明主”,却不被人当做“汉奸”。冯道的脾气,现在看来有点象墙头上的草,随风倒,谁硬,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寡廉鲜耻、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奇怪的是,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反封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三奇没有气节的冯道却是个书虫。冯道虽然如此没有气节,但你千万不要把他当做一个老粗,冯道在当时是有了名的书虫。他饱读圣贤之书,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他出身低微,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受其影响。冯道从小酷爱读书,对吃穿从不挑剔,既使是大雪封门时也要记着读书为重,因此满腹文章,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成了大江南北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为官为荣。他在南朝为官时,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这才没有得逞。

四奇冯道虽无气节,却不是个贪官。别以为冯道奴颜媚骨,必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恰恰相反,冯道严于律己,体察民间疾苦,应该是个大大的好人。他的家乡闹饥荒时,冯道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他在家乡替父守孝期间,并没有在乡亲们面前摆官架子,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上山砍柴,对一些缺乏劳力的人家尽力帮助。南北战乱频仍,冯道从北方逃回,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心中不忍,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

更难能可贵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希望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在对后唐明宗李嗣源进谏时,冯道说:“谷贵则饿农,谷贱则伤农,这是常理。臣还记得近代举人聂夷中的一首诗《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劝后唐明宗做一代明君。

五奇冯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六奇冯道官职虽多,却无一件政绩传世。冯道虽饱读诗书,却既不是乱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将,也不是帮助哪个君王治国的良臣。他虽位居高职,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具体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他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非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乃至于后来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时,把《旧五代史》中关于冯道的的粉饰内容全部删除了,《冯道传》也从原来的近五千字减至不到两千字。冯道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他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随波逐流,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是谁

   有三个大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大地,五十六个民族的精英们个个粉墨登场,乱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冯道,便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有人称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软脊梁, 最臭名昭著的「汉奸」;有人说他颇懂「无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了官场上的老子之道;有人说他政绩空空,无所建树,占著茅坑不拉屎;还有人说他个人修为了得,是大至大圣的完人;更有人说他体察民情,也算个仁人君子……>  冯道(882~954), 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监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有六奇:>  一奇历五代十帝, 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常听戏的人,说某人资格老,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二奇总换「明主」,却不被人当做「汉奸」。冯道的脾气,现在看来有点像墙头上的草,随风倒,谁硬,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寡廉鲜耻、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奇怪的是,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反封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三奇没有气节的冯道却是个书虫。冯道虽然如此没有气节,但你千万不要把他当做一个老粗,冯道在当时是有了名的书虫。他饱读圣贤之书,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他出身低微,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受其影响。冯道从小酷爱读书,对吃穿从不挑剔,既使是大雪封门时也要记着读书为重,因此满腹文章,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成了大江南北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为官为荣。他在南朝为官时,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这才没有得逞。>  四奇冯道虽无气节,却不是个贪官。别以为冯道奴颜媚骨,必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恰恰相反,冯道严于律己,体察民间疾苦,应该是个大大的好人。他的家乡闹饥荒时,冯道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他在家乡替父守孝期间,并没有在乡亲们面前摆官架子,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上山砍柴,对一些缺乏劳力的人家尽力帮助。南北战乱频仍,冯道从北方逃回,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心中不忍,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更难能可贵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著,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希望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蓆子安葬就行。在对后唐明宗李嗣源进谏时,冯道说:「谷贵则饿农,谷贱则伤农,这是常理。臣还记得近代举人聂夷中的一首诗《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劝后唐明宗做一代明君。>  五奇冯道官位之多,可得 之冠。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六奇冯道官职虽多,却无一件政绩传世。冯道虽饱读诗书,却既不是乱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将,也不是帮助哪个君王治国的良臣。他虽位居高职,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具体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他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非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乃至于后来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时,把《旧五代史》中关于冯道的的粉饰内容全部删除了,《冯道传》也从原来的近五千字减至不到两千字。冯道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他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随波逐流,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评价:>  冯道,是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厚、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共四朝十帝。基本上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江湖称:14哥。>

相关参考

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历经四个朝代,侍奉过十位皇帝

导读:我们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就是说每换一个皇帝呢,臣子们也跟着会换。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新皇登基,总要封赏那些早早的跟着他一起的人吧,又比如总要打压下当初的政敌吧。所以呢,很少有人会做到两朝

流水的总统,不变的基辛格,毛主席面前小学生,美国的十朝老臣

相信所有对美国政治有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位大受美国人尊敬的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基辛格,在美国外交上的政策,受到美国不少学者和政客的推崇,曾多次访问中国,被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所提出的缓解政策,

他是官场不倒翁,历经十帝,被九位皇帝封宰相,司马光却不齿

我们看历史电视剧,一般讲到哪位大臣是三朝元老,那个个都要竖起大拇指。了不起啊,能够历经三朝而不倒,堪称国家支柱,是晚辈官员们效仿学习的楷模。可是历史上偏偏有这么一位官场不倒翁,居然是十朝元老,而且连任

开隋九老之中,唯一一个反对隋朝的元老功臣,最后竟投靠瓦岗寨

昌平王邱瑞是开隋九老之一,他是《隋唐演义》所杜撰出来的人物。此人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曾为隋朝统一全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邱瑞作为隋朝元老之一,他为什么后来要投靠瓦岗寨?其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在小说中,邱瑞也

世界上有一种路,能让你 ”历四朝,侍十帝”,这就是冯道的套路。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一些三朝老臣,四世三公之类的,但如果身处乱世能独善其身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历经四朝而屹立不倒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发生在历史上最后一个乱世的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任

冯道被骂为历史最大的奸臣,却让中原百姓免死

汗青上总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纰谬,少说为佳;一尘不染,但求无过”的处世原则,这种人大多数生于幽谷,存于乔木,坦然自若般餐风露宿。能在正史中能博得一席之地的更是少之又少。那位

冯道被骂为历史最大的奸臣,却让中原百姓免死

汗青上总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纰谬,少说为佳;一尘不染,但求无过”的处世原则,这种人大多数生于幽谷,存于乔木,坦然自若般餐风露宿。能在正史中能博得一席之地的更是少之又少。那位

乱世不倒翁冯道

  辅佐了4朝8姓11位皇帝的官场不倒翁冯道,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大的宰相,他被司马光称为奸臣之尤,也被欧阳修骂作没有廉耻,当代文史大家范文澜对其亦颇有微词。但不贪污受贿、不乘人之危搞女人的冯道,也从不乏

冯道一生历五朝八姓十一帝 了却君王天下事

冯道在五代史上是一个异类,他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官僚,因为他的一生都在做官,并且侍奉了五朝八姓十一帝,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位列宰辅,虽生处乱世,时局动乱,他都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之时,使自己永远立于...

建都南京的王朝都不长命,为什么南京还能成为“十朝古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南京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如果选择杭州为都城,是否优于南京呢?南宋王朝维持了151年,似乎证明这一点。校/捕风者画/一条人文主义狗图/地缘谷南京,古称金陵、建康,东吴、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