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铁牛历经千年为何不锈

Posted 浮桥

篇首语:空空的口袋不能阻碍你的未来,空空的脑袋你将永远贫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黄河铁牛历经千年为何不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河铁牛历经千年为何不锈

说到黄河铁牛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那就是话说这个东西相关的传说很多,其实无非就是有很多的事情无法解释而已,那么有的人也问了,黄河铁牛之谜至今无法解释吗?其实还是可以解释的啊,今天给大家推荐两个问题,一个就是黄河铁牛千年不锈之谜和黄河铁牛其余四个下落之谜,对于这个感兴趣的老哥一定别错过,速度来看看!

黄河铁牛,它的背后隐藏着一项大唐王朝战略布局下的浩大工程之谜,其宏伟程度堪比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墓以及京杭大运河。

黄河铁牛身世之谜

1989年7月,距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约3公里的黄河滩涂上,意外发掘出4头体型庞大的铁牛。它们矫角昂首、栩栩如生、威严肃穆。同时,在铁牛群的东北角,还有七根粗铁柱,呈现北斗七星分布。

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某宗教举行的某种神秘仪式;而更多的人断定它们就是镇河神兽,并流传下 “站在城墙望下看,四个铁牛镇河湾”的民谣。

后来,考古人员发现,每头铁牛的尾部都横着一根粗壮的铁轴,铁轴既没有艺术的美感,更没有宗教象征,似乎有着实用的功能。仔细观察之下,每根铁轴上面都残留有磨损的痕迹,而这些磨损的痕迹又明显带有链条长期缠绕摩擦留下的迹象。接着,当专家小心翼翼地掀开铁牛下方的一块块厚重的石板,人们惊奇地发现,石板下方都连接着六根长约3.6米的粗铁柱。

因此,专家断定,这些铁牛绝对不是镇河神兽或宗教祭祀所用,一是圣物绝对无法容忍遭到亵渎与损伤的;二是相对于神兽或宗教来说,下面连接的粗铁柱完全就是多余的。

正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功夫,一个村民突然嚷道:“你们看,这些铁牛为何都是面朝黄河?”专家们突然醒悟,竟然将这么重要的现象忽视了。4头铁牛个个面向黄河,前腿蹬、后腿蹲、身体后坐,简直就像在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同时,每头铁牛下面的六根粗大的铁柱向前倾斜插入地下,再加个每头铁牛约50吨的重量,使铁牛更加的牢固,犹如扎根一般。

山西永济市原博物馆馆长樊旺林,他也是铁牛的发现者,通过查阅史书,发现这里有“蒲津桥”的记载。但是他不太相信,因为自古都有“天下黄河不桥”的说法,意思在黄河上架桥极为困难。为此,他走遍48公里的滩涂,却没有找到桥的痕迹。后来,他无意中在《永济县志》中找到一幅图,图中虽然没有蒲津桥的记载,却有八只大铁牛,其中四只的记载位置就是铁牛的发掘地点,另外四只则在蒲津关的黄河对面。不久,樊旺林在《通典》上又找到了大铁牛与铁索横江蒲津浮桥的踪迹。

浮桥的建造之谜

《通典》记载:开元十二年,唐明皇始下群议,乃铸牛、人、柱,夹维两岸,久成固矣。

公元724年,唐玄宗下令,以铁牛、铁人、铁柱、铁山作为浮桥地锚,重修蒲津桥。因为,在秦始皇时期,这里也曾修建过简易的浮桥。

据专家利用沙箱测算,这4头铁牛的用铁总量大约在200吨左右,也就是说每头牛约在50吨左右。如果加上铁链和其它铁器的重量,以及没有出土的黄河西岸铁器群的重量,蒲津桥耗铁将近800吨。但是,盛唐时期全国铁的年产量才仅有1千多吨,蒲津桥用铁就占了五分之四,绝对称得上是倾国之力的浩大工程。

据专家测量,每头铁牛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重约50吨的大铁牛(准确的说法应是47吨)。

那么,如此庞然大物,是如何浇铸成形的,又是如何运到建桥现场的?

据专家介绍,当地遗存的许多土制小铁炉,就和唐朝时期的炼铁炉大同小异。

又据《天工开物》记载,古人铸造大型铸件,都会把数十个小铁炉运到现场,通过导槽将熔化的铁水倒入模具中浇铸成形。

那么,为何要将举国大工程放在荒芜的蒲津滩涂呢?

经济优势

从蒲津桥往东15公里,就是盛产池盐的运城。历史上经常有大量的池盐从这里运出,因此人们称之为运城。运城盐又名河东盐,唐朝时行销整个中国北方,人口众多的长安城是它最大的用户。

军事、政治优势

1300年前的唐朝都城长安,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交通四通八达,西北有丝绸之路,西南有千里栈道,东南有运河水道,而东北正好是蒲津桥所在的秦晋通途。可以说,蒲津桥是河东通往长安必经的交通咽喉,对于唐朝长治久安,版图完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地理优势

这里距长安城的直线路程最近,又正好地处黄河的拐弯处,相对水势较为平缓,利于修建。如:赵州桥、广济等古名桥都是建在河流的拐弯处。

那么,为何不修建木桥或石拱桥?

赵州桥可比蒲津铁索浮桥早100多年。

一是黄河每年产生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建成木桥或石拱桥,随着河底的上浮,用不了几年,桥就会被泥沙覆盖。但是,浮桥就可以利用铁索灵活变动。

二是黄河全河多年天然流量高达580亿立方米,平均流量达到了1774.5立方米/秒。如此巨大的水流量及水流冲力,以当时的技术根本无法克服。

建成后的铁索浦津浮桥,是中国历史上用铁量最大的一项工程,也是黄河上最大的一座浮桥。

据民间传说,六、七百年前这里还有一座巨型浮桥,如彩虹挂天、巨龙戏水,上面车轮滚滚,人喧马嘶,昼夜不绝,前后沿用了上千年,桥的两岸更有八头大铁牛,令黄河低头,神鬼莫犯。

浮桥及铁牛消失之谜

公元1222年,在金朝与蒙古争夺蒲州城的战争中,蒲津浮桥被一把火烧为灰烬。就算被烧,大铁牛还在,想要修建也极为容易,但是为何蒲津浮桥和大铁牛就此消失?直到后世才被发掘。

一方面,自唐之后,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不断东移,曾经长安的区位优势已然不存,因此从宋朝之后,历朝历代再也没有进行重新修建。

另一方面,从800年前的宋代开始,黄河水患频发,可谓“三年一决口,百年一大患”。而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间,黄河水势一直较为平稳。因此,由于泥沙的连年累积,洪水灾难频发,河床不断加高,八只拉扯蒲津铁索浮桥的地锚(大铁牛),就此被泥沙掩盖。

1300年后,当黄河铁牛被人们发掘出时,未曾大损,只是锈迹斑斑,而并非完好无损,但它却记录了一段中国桥梁历史上的辉煌成就。

相关参考

70吨重的黄河铁牛被捞出后,为何露天摆放不保护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经历的朝代也是非常多的,如今的我们只有通过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文物去了解历史。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考古学家都投身到了考古的工作当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考古专家在

春秋战国 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锈

在湖北省博物馆,与曾侯乙编钟齐名的镇馆之宝就是越王勾践剑。宝剑藏千年,谁人能识君?越王勾践剑从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带了诸多谜团,也许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破解的过程之中。千年宝剑仍寒气逼人上世纪60年

黄河铁牛有什么作用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黄河铁牛有什么作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中国历史上,黄河被称之为“母亲河”,作为孕育华夏文明的重要河流,在它流经的区域诞生了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作为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

黄河大铁牛,世界桥梁史上的无价之宝

蒲津渡遗址,穿「”西装”的唐朝人看到这个标题,您一定感到惊讶:唐朝人怎么会穿「”西装”?那年月,有「”西装”吗?别急,有图有真相,请看下面这两张图。永济黄河大铁牛砾华/文图永济黄河大铁牛砾华/文图图中

黄河出土60吨“镇河铁牛”,守护河底1200年,现出世引全世

说到黄河,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不会陌生,这是养育了我们炎黄子孙数千年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发展的摇篮。但实际上,对于很多中华儿女来说,黄河既是一个祝福,也是一个"诅咒",由于环境的原因,在历史上有很多村庄都

春秋战国 探秘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 寻找千年不锈的原因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越王勾践剑到出土时,已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依然寒光微露,锋利无比,是什么让它能千年不锈呢?  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解答一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专家们就对越

知识百科 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

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发掘楚墓时,发现了著名的“越王勾践剑”。此剑深藏在地下已2000余年,但出土时仍锋利无比,真是一个奇迹。科学家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

秦朝青铜剑千年不锈,越王勾践青铜剑依旧锋利

青铜剑是西汉之前武器通用的材质,西汉后发现铁,青铜就逐渐被淘汰。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时隔两千年依旧锋利无比,并且没有生锈,表面用了近代工艺处理方法,足以见得古时候人类的指挥,传说中的越王勾

揭秘中国第一剑越王勾践剑的千年不锈之谜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

揭秘中国第一剑越王勾践剑的千年不锈之谜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