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满族语有着怎样的关系
Posted 满族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普通话与满族语有着怎样的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普通话与满族语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国是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异也非常的大,有些方言之间差异甚至能够超过一些与欧洲语言之间的差异。但是不论是说哪里的方言,对这些都属于汉语绝对是没有争议的,这其中汉子功劳是最大的。不论方言之间的发音差距有多大,汉语的书面语言则是高度统一的。当然,以粤语,吴语等的发音写出的文字也有,但这种都认为很不正规,即使是在极为特殊的香港地区,官用公文也不使用粤语书面语。除了汉字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语是有标准语的。
那是自然,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语言不统一怎么行呢,我国现在通行的语言是什么呢?都知道,是普通话——一种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
但网上一直也流传这么一种说法——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口音,其实是源于清代满族人说的不标准的汉语,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要说到这个,咱们就要说说普通话的历史了,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英文(或者说是欧洲语言)词吧——mandarin。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官话,现在也指的是普通话。这本是葡萄牙人对明朝官员的称呼,最早见于16世纪初期的文献。葡萄牙人借用了马来语menteri一词,意为官员,而马来语menteri一词则源自梵文的mantrin。英语Mandarin
Chinese指的也是Mandarin(朝廷官僚)使用的汉语。
也就是说,西方人对于汉语的标准语的判断就是——朝廷官僚所使用的语言,所以这种语言也叫“官话”。现在“官话”是汉语中最大的一种方言,普通话(北京话)就是官话的一种。
怎么判断是不是官话呢?这其实也比较简单,你让一个只懂普通话的人听一听,如果大致能听懂,那就是官话,比如河南话(中原官话),四川话(西南官话);如果基本听不懂,那就不是官话,比如苏州话(吴语),南昌话(赣语),广州话(粤语)…
我们现在用的普通话,其实就是北京官话,它的前身是明清官话中的北方官话,咱们来看看它的历史吧。
先说说明朝。明朝继承元朝,即“壹以中原雅音为正”,但明朝的根基是在南方江淮地区,所以参照了江淮官话,最终形成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明初首都就是在南京,但南京官话与现在南京话是否相同,学界仍有争议)。
但永乐年间,明朝迁都北京,这不仅在政治上,在文化上也产生的重大影响。从南京移民之北京有四十万人,超过了北京人口,南京官话受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逐渐产生含有北京声调的官话,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
但文化的影响速度没那么快,此时的北京官话仍不成熟,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官场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
注:插说一个有意思的知识,据说北京烤鸭也和这一波南京移民有关,南京人不是很爱吃鸭子嘛,所以…
明清两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南方官话,周边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期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官话。
当然,毫无疑问,明朝的官话和满语、满族没有任何关系。
那咱再说说清朝的情况,清朝统治者虽然很注重汉化,以求融入中原王朝,但也有一种民族本位思想,所以对满人也采取了一种文化保护的政策,满语满服都很重视。但毕竟大环境没有这种文化的市场,所以满语逐渐式微,旗人改说汉语成为一种趋势,一开始可能也说得不太标准。
那么,普通话是不是这种蹩脚汉语呢?
说结论吧,可能性很小。这个判断其实很容易,现在的满语虽然濒临灭绝几乎没人使用,但毕竟还没有完全灭绝,会说的人还是有一些的,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说,满语和汉话毫无联系,这完全是不同体系的语言,发音更是没有任何相似点。这一点很多专家都已经研究过。
而从历史上来分析,满族口音影响北京话的可能性也不大,满族人数太少了,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多住在满城,和汉人交流有限(满清入关后,驱离紫禁城周围十里的汉人,由满人居住,形成内城与外城。在内城中,使用满语,而外城仍然使用明朝末年北京官话)。你去听听北京附近地区的方言吧,比如天津话,这些语言自然不可能受到满族口音太大影响,看看是不是完全没压力就能听懂(天津话代表:贫嘛贫)。
咱说说清朝的官方语言吧,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腔调,不过后来,北方腔调官话的影响逐渐扩大。清中叶以后,北方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主流的地位,这也是后来北京话成为汉民族标准语的开始。
其实中国历代都有关于汉语发音的书的,语言学家林焘的《北京官话溯源》一文中指出:明朝后期使用的北京话,已与今日北京话相差不远。且明朝万历年间北京人徐温所著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没有收录入声,但新增了儿化音,可见当时北京官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儿化音已经出现。这些都和满人口音没有关系。
那满语对汉语有没有影响呢?有,但很有限,仅限于极少数词语,比如萨其马;而且,语言学界公认:满语受汉语的影响,比汉语受满语的影响要大得多!
相关参考
满族人口约982万,大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北京市。主要从事农业。满族历史悠久,周秦时的肃慎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都是满族的先民。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
满族茶饮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叶作为贸易产品之一已经引入北方。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已有饮茶习惯。据记载:当时的女真族男女相爱可自由相携而去,然后才回女家拜门,执妇婿之礼,谓之“纳彩”。女婿登门之时,女方无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成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
旗袍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誉。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男子的长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
停灵一般人家老人死后,要顺炕放三块木头,俗称“停尸排子”,把死人放在上边。要头朝西,脚朝东。死者的嘴里要放一个铜大钱,或者硬币,叫“含殓”。要停灵三天。第一天,报丧。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叫
八角鼓的由来关于八角鼓的由来,传说它形似八角,此以象征着满族“八旗”,“八旗”是满族驻防军营中的一种称谓,它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代表着不同军民的驻防地。八角中的7个面,穿插着7组21个铜钹,是代表和象征
满族的祭祀活动,神秘庄重,从程序到内容都十分讲究。整个祭祀过程分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4个部分。在祭祀的前3天,全族人就要着手准备了:要在院子的大门当中悬上一把谷草,这就是表示从挂草把的日子起,
晚清之时,西方列强将东方当做了一块还没有被瓜分的大肥肉。这里充足的原料和广阔的商品市场,让西方各国眼馋不已。在正当贸易中,一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转变策略,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从而一举扭转贸易逆差的地
现代的藏族和羌族都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羌族,他们的语言同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古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6000年以前就已经生活在甘肃、青海、川西北一代。“羌”字指古羌人以牧羊为生。大约在5
维吾尔族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文学的体裁、内容都十分丰富,如流传至今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等。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流传极广的“阿凡提的故事”,至今为人们喜闻乐见。近现代也有不少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