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0多种戏曲种类是怎么诞生的,京剧又如何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国粹

Posted 京剧

篇首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300多种戏曲种类是怎么诞生的,京剧又如何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国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300多种戏曲种类是怎么诞生的,京剧又如何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国粹

  我国的戏曲种类众多,根据1982年统计,全国共有317个戏曲剧种,但是近些年有些剧种遭到市场的淘汰,如今已经失传,现如今,大概只有270多个剧种。那么这么多的剧种是怎么产生的呢?

  中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虽然自古以来,文字都是一样的,但是各地语言却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多语种系。

  比如南方的粤语和闽南话,北方的东北话和河北话,甚至两个城市非常相近的北京和天津,其语言也有明显的区别。

  其实,我国一开始的戏曲种类并不多,之所以后来出现了这么多戏曲种类,是因为这些戏曲在流传到不同的地方,与当地的方言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新的剧种。

  虽然现在的戏曲种类众多,但它们主要是由戏曲界的四大声腔作为基础唱腔,这四大声腔分别是高腔、昆腔、梆子腔、皮黄腔。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剧种。比如白族的白剧、傣族的傣剧、藏族的藏剧、朝鲜族的唱剧等。

  地方戏形成后,由于戏班和艺人的流动,人口的迁徙,军队的驻守,战乱与逃荒,商贾的贸易,官员的调动,帝王的出巡等等,又造成了地方戏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明末李自成义军的征战就为秦腔在西北、华北的传播与繁衍创造了条件,如梆子腔到河南形成了豫剧(河南梆子),到山东形成了山东梆子,到河北形成了河北梆子,到徐州形成了徐州梆子等。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也为扬州的戏曲繁荣,以及徽班进京和京剧的形成带来了契机;再如“商路即戏路”的说法也说明了商贸促进了戏曲的交流。所以单声腔的地方戏又发展成多声腔剧种。

  比如川剧就由昆路、高腔、皮黄、梆子、灯戏五种声腔组成;京剧就成了微、汉、昆、秦等剧种汇合的产物;而山西省分布了晋剧、北路、蒲剧、上党等四大梆子。

  另外,由于城乡差异和观众不同的欣赏习惯,同为湖广语音就有专演三小戏的楚剧和擅长袍带戏的汉剧。甚至有的戏在不同的地方,会采取不同的唱法。也正是这些原因,才形成了戏曲的多样性和剧种的不同风格。

  那么,在众多的戏曲种类中京剧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国粹的呢?

  上文提到,京剧是由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带来的契机形成的剧种,历经了嘉庆到道光年间,京剧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提升。直到往后一百多年京剧传播历史,京剧才经历了两次兴旺的巅峰,这两次高潮恰巧与两个女性有极大的关系。

  这头一个就是慈禧,可以说是京剧第一次大繁荣的关键人物。

  《菊部丛谭》载“孝钦后(慈禧)酷嗜歌剧,晚年尤甚”。1883年,慈禧五十大寿,指定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十八位名角入宫当差,不仅演唱,而且要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

  如果某个太监有超群的绝艺,就会得到慈禧的赏识,因而也就飞黄腾达。当时清宫太监张兰德(小德张)就是由于在升平署唱戏,才艺双绝而得到慈禧的赏识,提升为升平署戏班提调,最后爬到了总管太监的地位。

  据说,按捺不住的慈禧也曾在太监宫女的喝彩声中亲自登台演唱。自此,京剧入宫唱戏成了“定例”,一直到清朝灭亡。

  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各行当名家一百五十余人均曾入宫演出。

  权倾朝野的慈禧其个人嗜好可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各级大小官员无不视其为贴近宫廷核心的最高时尚,竞相效仿。看戏、唱戏、学戏之风,由官员而士绅,由士绅而市民。京剧通过出入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私人庭院,用“御赏”和“堂会”这种特殊方式,完成了不可思议的自上而下的柔性权力传播与普及过程。

  这在世界戏剧传播发展史来看,也是十分罕见的。正是慈禧个人的喜好,促成了京剧由民间艺术走向庙堂。要说京剧是“国粹”,那最大的功劳一定是归于慈禧。

  第二个让京剧在现代大放异彩的女性则是江青。

  如果说慈禧是用了柔性权力促成了京剧的独领风骚;江青则是用硬性的权力开道,打造了京剧的现代畸形繁荣。对于江青与样板戏的关系,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她实现政治阴谋的工具,一种说法认为样板戏是艺术工作者的集体创作,与她没有什么关系,她只是“窃取”了果实。

  “不论是‘窃取论’还是‘剥离论’,其实都无法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即江青与‘样板戏’经典化打造的内在联系。”在近十年的“文革”时间里,中国舞台上只剩下了八个“样板戏”,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不仅无从选择,而且不看不行,不听不行。

  那时的国务院文化组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样板戏”,采取了一系列全民学唱“样板戏”的具体措施。

  一是“样板戏”剧本一经定稿,当即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及省市报纸上全文发表,并配发社论和评论文章;

  二是“样板戏”到各地作巡回演出,以扩大影响;

  三是各地报纸,大量刊载有关“样板戏”的文章,广播部门以“样板戏”为主要节目内容,连续不断向群众播放;

  四是“样板戏”彩色电影和电视纪录片常年在各地城乡放映;

  五是出版部门大量出版发行“样板戏”的剧本、曲谱、挂图、年历、字帖、画片、明信片等有关“样板戏”的书籍宣传品和实用品;

  六是灌制大批量成套的“样板戏”唱片,供全国各地播放;

  七是中小学语文课本里选用若干段“样板戏”唱词……

江青和样板戏

  中国的三级京剧团之所以被保留下来戴罪立功(很多地方还因此新建或扩张了京剧团),就是因为要演样板戏。作为政治任务,他们马不停蹄地到部队、工厂、农村、学校巡回演出。而看样板戏也是单位“革委会”规定的政治任务,通知一下,人人到场,不管你已经看过几遍了,这是样板戏传播的第一招。

  第二招是将钦定的版本拍成电影,到处播放。那时的电影放映队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播队伍,他们经常到基层放电影,甚至可以覆盖到中国绝大部分乡村。

  最狠的还是第三招,那就是遍布中国城乡的“大喇叭”。这种高音喇叭在街道、学校和有电的乡村,天刚亮,就以“东方红”开始,中午还要加播,晚上八点以后,才以“国际歌”结束。除了“文革”话语宣传,文艺部分只有革命歌曲和样板戏。音量之大,堵耳朵也没用,让你不听也得听。在此背景下,凡公开的单位与民间的娱乐活动,大家只能以学唱样板戏的方式自娱自乐。

  这种无法逃避的长期的每日灌输,终于打造成功了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京剧接受群体。中国所有的“60后”及其之前出生的,都属于这一范围。2008年,教育部遴选的“京剧进课堂”的十五首曲目,就有九首来自样板戏,弄得主张复古的倡议者大呼“违背初衷”,京剧名宿梅葆久也因此出面反对。教育部的回答非常实在:这是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结果。这从另一面反映出样板戏的巨大影响力。其实答案很清楚:现在的学生家长都是样板戏“哺育”过的一代。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样板戏”接受年龄段恰好涵盖了今天在岗或退休的中国中高级领导干部。我们知道,许多高层领导干部是京剧戏迷,甚至是“票友”,这是不是京剧成为头号“国粹”的另一个隐因呢?

  大凡权力媒体高调拉抬某个对象,一般就是其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来了。当“文革”的特殊时期过后,京剧一方面自身迅速转向复古;另一方面传播是地区急剧收缩,受众急剧萎缩。

  现在的京剧市场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几个大都市,南方广大地区京剧气韵稀薄;“80后”群体离京剧越来越远。这与“国粹”的承担极不匹配,难怪2003年全国政协委员孙萍“京剧进课堂”的“两会”提案,会成为新闻一时的关注焦点。

  教育部在许多重大改革问题上动作迟缓,为此饱受民众和舆论诟病;但在京剧进课堂这点上却反应异常迅速。在2008年即开始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工作,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作为试点省(直辖市),各选十所试点(中小)学校。这可以在另一个层面上验证京剧被政府国粹的定论。


♦ 为什么大半个中国的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

♦ 文革中的“八大样板戏“到底是哪八部戏?

♦ 影视剧中的日本人形象变迁:日本鬼子是怎样消失的?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相关参考

京剧《玉堂春》作为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剧目之一,它的源流在何处

作者:胡一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玉堂春》是京剧一出名戏,梅程尚荀张各派名家都曾有过精彩演绎,尤其是其中《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折更是与《三家店》一折并称“男女起解”。各地方剧种也将这出戏搬

福建省民间戏曲的种类

闽剧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

京剧的简要历史和特点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

1990年之后出道的京剧青衣都有谁著名的

赵群,原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教授,戏曲表演专业主任。工张派旦角青衣,祖籍天津。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梨园世家。1988年9岁考入天津艺术学校京剧科,1992年,赵群在参加天津市

戏曲未来的发展

中国戏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的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拥有几百个剧种、多达上万个剧目的戏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正是由于戏曲表达

多位京剧名角鸦片成瘾

明星吸毒屡现,公众颇为震惊。但只要翻翻近代史,会发现伶人吸毒(抽鸦片)那是家常便饭。所以有人说,一部演员史就是半部鸦片史。晚清民国最瞩目的伶人非京剧伶人莫属。京剧原是地方戏曲,漂进京城,经一代代大师的

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代表人物关汉卿生平 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

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代表人物关汉卿生平 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

大臣什么时候可以笑要随着帝后

京剧于清代中叶诞生在北京,它是各地官商送戏班为乾隆皇帝祝寿的马屁大赛偶然结出的果实,扬州的徽商晋呈御览的徽班滞留京城,又有汉调艺人加入,众腔相谐,形成了京剧。像京剧这种在民间形成且美学趣味趋于草根的戏

京剧中的伍子胥是什么样子的

京剧伍子胥京剧《伍子胥》是一部传统戏曲栏目,它的主要唱法是以老生为主。《伍子胥》是在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的基础之上,再根据著名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创作而成。全剧主要讲的是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