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每人都有一个铁罐子,关键时刻可以保命

Posted 关键时刻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二战德军每人都有一个铁罐子,关键时刻可以保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战德军每人都有一个铁罐子,关键时刻可以保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至今为止遭遇的最大规模战争,以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同盟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发起猛烈的进攻,意图将其他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在一战过后的三四十年中,德国集中全国的力量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一心想推翻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压迫,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强大的德国军队在轻松占领波兰等国后急切地想扩大自己的胜利成果,欧洲很多国家相继落被德国占领,德国也因为战争的胜利而搜刮了巨额的财富。德国能够取胜的法宝就是“闪电战术”,相对于传统军队正面推进方式而言,德军可以避开敌人坚固的防御工事,更加灵活的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战争的胜利。

德国除了战术运用得当外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的武器装备,在二战期间德国用掠夺来的财富大力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当时德国不光有充足的资金还有很多的尖端科技人才,无论是枪支、坦克还是飞机、导弹,德国的武器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二战中,德国士兵拥有先进的毛瑟98K步枪、MP36冲锋枪、钢盔等先进的武器装备,除此之外德军身上还背着一个铁罐,士兵们十分重视这样装备,据记载,这个铁罐中装的是防毒面具。早在一战中,就有国家开始使用化学武器了,德军就曾吃过化学武器的亏,部队在一夜之间就全部丧失了战斗力,所以二战中的德军十分重视对化学武器的防御,据了解,德军在二战期间生产了大量的防毒面具,以防一战中的悲剧再次上演。防毒面具这种防御装备在二战期间能够实现作战部队人手一个的只有德国和日本,在使用化学武器时,这两个国家部队就显示出了绝对的优势。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艾森豪威尔为何在二战关键时刻弃攻柏林城

1945年初,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率领英美盟军胜利抵达了西距柏林城几十公里的易北河沿岸,而朱可夫率领的苏联红军百万之众也快速推进到了东距柏林城仅几十公里的奥得河、尼斯河一线,两军已经形成了对纳粹德国首都

历史人物 平时口碑的积累关键时刻能改变命运

一个靠口碑上位的皇帝!平时口碑的积累关键时刻能改变命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口碑这样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朝代,都非常的重要,他甚至可以超越空间、时间,影响到一个人的今生与后世。

二战时,德军为何把手枪佩戴在身体左侧

每个人都喜欢把重要的必需品放到自己的顺手一侧,以备紧急时刻能迅速取出使用。对于战场上的士兵来说,最要紧的要数他们的第二生命——枪。不管任何地方,总的来说还是右撇子居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的右手侧是顺

在战斗一线打满二战全场还拿了铁十字勋章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在二战战场上,德军拥有众多的优秀指挥官。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将自己的孩子送入了军旅生涯之中,有些甚至以身殉国。这其中,曼施坦因的长子吉罗就是代表。然而,有这样一位在英国留过学

老司机难当,门槛高过考飞行员,二战德军机动车辆荣誉奖章鉴赏

二战期间德国的勋奖章种类繁多,它们不仅在外观上具有独特的德系艺术美感,同时伴有严格的颁发考核制度。与名声在外的铁十字系列勋章不同,德军中有一款名不见经传的奖章,它不是授予立下赫赫战功的作战人员,而是专

二战德军堡垒计划,为何成为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的一锅夹生饭

1943年5月,对于发动苏德战争两周年的德军来说,这是个让统帅部心酸的日子,因为从闪击苏联开始时的所向披靡,到现在处于进攻和防御十字路口的关键抉择阶段,从元首到陆军总参谋部,都在围绕下一步战争走向费力

历史人物 清朝最惨铁帽子王,被叔叔害死妻子也被迫改嫁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296年,一共有过12位皇帝。而在成为皇帝前,皇子的性格和能力起着决定性因素。而他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导致错失帝位,随后还被害死,妻子也被霸占,成为清朝

二战德国喜欢捡破烂

整个二战期间,为了弥补本国装甲兵产能不足的窘境,德军使用了为数众多的缴获装备。这些坦克往往经过一番修理(通常也是使用缴获的零部件)、强化后,便被刷上了带有标志性的铁十字徽标,开始了在新主子阵营中的服役

本可创造更辉煌战绩,却在关键时刻丧命

与幸运相对的是不幸,同样是汉末三国时期,有很多非常不幸的名将,他们个个能力卓越,马上就可以在沙扬上建功,然后扬名立万,却不幸死于非命,或者刚刚立下大功,还未及享受封赏,便英年早逝。这些令人唏嘘的名将,

二战末16岁德军士兵被俘虏,面对祖国崩溃悲伤大哭

欢迎来到不二书旧影时光,今天为各位读者朋友们分享的这一篇组图,是来自于二战末一名16岁的德军士兵被俘虏时的上色老照片。通过这一组老照片,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影像。照片中的这名德军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