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只为扶持汉献帝刘协 汉末第一忠臣

Posted 曹操 刘协 汉献帝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操只为扶持汉献帝刘协 汉末第一忠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曹操只为扶持汉献帝刘协 汉末第一忠臣

2、三国史上一生不称帝曹操实是汉末第一忠臣

曹操只为扶持汉献帝刘协 汉末第一忠臣

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集结讨董联军,虽然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

反董联军占领洛阳后,诸侯停滞不前,等待观望,惟有曹操独自领兵西进,虽然由于孤军深入而失败,但他的反董决心,明显比诸侯要坚定。

董卓挟天子西迁长安后,袁绍等人图谋立刘虞为皇帝,遭到曹操的拒绝,他表示“我独西向”,再加刘虞自己拒绝称帝,所以这一图谋没有得逞。

李郭之乱后,汉献帝东还,一路十分狼狈,各地诸侯都认为汉室气数已尽,如果曹操是奸臣,全可不管这种闲事,甚至对献帝加害,但只有曹操主动迎接献帝,重新建立了汉朝政权。而且为了大局,曹操还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

关于衣带诏事件,其实只是董承自称得到了献帝讨曹操的衣带诏,真伪难以判断。如果是假的,那么奸臣是董承,如果是真的,曹操发现这一件事后依然尊献帝为君,而不是将他废除,这怎么可能是奸臣的作为呢?我们只要看看董卓、司马师、司马昭、孙竣等人,皇帝对其稍有不满就被废掉,有的则连不满都没有,甚至加以杀害,那才是奸臣的行径。另外要说明的是,董承原来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将,也参与过李、郭等人的叛乱,来历就很有问题,实质上是董氏余党。至于曹操杀死董承的妹妹,从那个时代考虑,出于斩除后患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要求汉末的人吧。

伏皇后被杀,主要原因是她在董贵妃被杀后,在对伏完的书信里有“恶言”,并参与了伏家的阴谋活动。曹操其实很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一直没有行动,心里还是不愿意出现废皇后的事情,直到伏家真的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威胁,才不得已下手的。东汉之所以衰亡,就是在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下腐化的,曹操对伏氏的打击,彻底解决外戚问题,和他原来和袁氏一起诛灭十常侍一样,都是对腐蚀汉朝的腐朽势力的扫荡。

曹操虽然掌握很大权力,但一直尊重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夹着。有一次献帝对他说:“曹公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很紧张,汗如雨下,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他,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和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

我们再把曹操和别的势力比较一下。刘备从小就是野心勃勃,连村里的大树还想当作皇帝的车盖,他这个皇亲真假也很难说,最后献帝还活着,刘备就迫不及待做了皇帝。孙权占据江东,鲁肃一见他就劝他要学刘邦,不要学齐恒晋文,后来孙权到底自己做皇帝,当然不是忠臣。刘焉在西川借口米贼当道不愿供奉朝廷,还制作天子车马,也是想取代汉室。马腾、韩遂本来就是叛乱分子,后来受招安的。至于董卓、二袁、公孙瓒、张鲁等人就更不用说了。曹操说“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一点也没说错。

另外,我们分析一下三国演义里关羽的一句话,他投降曹操时有三个要求,第一个就是“降汉不降曹”,降汉,那就是说原来是刘备在和汉朝对立,从刘备最亲信的关羽这句话里看得出,刘备才是汉贼。前面我说的都是正史,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但即使罗贯中再巧言令色,谁忠谁奸还是露出了马脚。

人尽皆知,三国志中曹操被当作奸臣,因为曹丕的篡位导致曹操背黑锅,实际上曹操自己一直臣事汉室。正因为曹操,汉朝才又延续了二十多年。有人说尊刘贬曹是封建正统观念,如果按照封建正统观念来考较,曹操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室忠臣!

三国史上一生不称帝曹操实是汉末第一忠臣

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集结讨董联军,虽然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反董联军占领洛阳后,诸侯停滞不前,等待观望,惟有曹操独自领兵西进,虽然由于孤军深入而失败,但他的反董决心,明显比诸侯要坚定。董卓挟天子西迁长安后,袁绍等人图谋立刘虞为皇帝,遭到曹操的拒绝,他表示“我独西向”,再加刘虞自己拒绝称帝,所以这一图谋没有得逞。

李郭之乱后,汉献帝东还,一路十分狼狈,各地诸侯都认为汉室气数已尽,如果曹操是奸臣,全可不管这种闲事,甚至对献帝加害,但只有曹操主动迎接献帝,重新建立了汉朝政权。而且为了大局,曹操还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

关于衣带诏事件,其实只是董承自称得到了献帝讨曹操的衣带诏,真伪难以判断。如果是假的,那么奸臣是董承,如果是真的,曹操发现这一件事后依然尊献帝为君,而不是将他废除,这怎么可能是奸臣的作为呢?我们只要看看董卓、司马师、司马昭、孙竣等人,皇帝对其稍有不满就被废掉,有的则连不满都没有,甚至加以杀害,那才是奸臣的行径。另外要说明的是,董承原来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将,也参与过李、郭等人的叛乱,来历就很有问题,实质上是董氏余党。至于曹操杀死董承的妹妹,从那个时代考虑,出于斩除后患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要求汉末的人吧。

伏皇后被杀,主要原因是她在董贵妃被杀后,在对伏完的书信里有“恶言”,并参与了伏家的阴谋活动。曹操其实很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一直没有行动,心里还是不愿意出现废皇后的事情,直到伏家真的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威胁,才不得已下手的。东汉之所以衰亡,就是在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下腐化的,曹操对伏氏的打击,彻底解决外戚问题,和他原来和袁氏一起诛灭十常侍一样,都是对腐蚀汉朝的腐朽势力的扫荡。

曹操虽然掌握很大权力,但一直尊重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夹着。有一次献帝对他说:“曹公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很紧张,汗如雨下,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他,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和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

我们再把曹操和别的势力比较一下。刘备从小就是野心勃勃,连村里的大树还想当作皇帝的车盖,他这个皇亲真假也很难说,最后献帝还活着,刘备就迫不及待做了皇帝。孙权占据江东,鲁肃一见他就劝他要学刘邦,不要学齐恒晋文,后来孙权到底自己做皇帝,当然不是忠臣。刘焉在西川借口米贼当道不愿供奉朝廷,还制作天子车马,也是想取代汉室。马腾、韩遂本来就是叛乱分子,后来受招安的。至于董卓、二袁、公孙瓒、张鲁等人就更不用说了。曹操说“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一点也没说错。

另外,我们分析一下三国演义里关羽的一句话,他投降曹操时有三个要求,第一个就是“降汉不降曹”,降汉,那就是说原来是刘备在和汉朝对立,从刘备最亲信的关羽这句话里看得出,刘备才是汉贼。前面我说的都是正史,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但即使罗贯中再巧言令色,谁忠谁奸还是露出了马脚。

曹操被当作奸臣,因为曹丕篡位自立,那是他儿子的事,曹操自己一直臣事汉室。因为他,汉朝才又延续了二十多年。有人说尊刘贬曹是封建正统观念,其实,就是按照封建正统观念来考较,曹操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室忠臣!

相关参考

汉末第一忠臣曹操

汉末最忠于汉室的忠臣,莫过于,虽然他被儿子尊为魏武帝,但他在世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权在握,依然臣事汉朝,把他说成大奸臣,那是罗贯中的污蔑。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

三国史上一生不称帝曹操实是汉末第一忠臣

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集结讨董联军,虽然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反董联军占领洛阳后,诸侯停滞不前,等待观望,惟

来莺儿,一个不曾被曹操拥有的人,却让曹操只为她落泪

东汉时,在帝都洛阳有个色艺俱佳的歌舞妓,名叫来莺儿,名气很大,来看她的人络绎不绝。来莺儿生性孤高雅洁,在台上和台下判若两人。台上,她热情奔放,能使她的听众和观众近乎疯狂;台下,她却沉默寡言,又使得想一

为什么汉献帝刘协无法关门诛杀曹操?

曹操与汉献帝和康熙与鳌拜的情况差不多:鳌拜和曹操都是手握重兵,都是挟天子,为何汉献帝刘协不能关起门来诛杀曹操?汉献帝与康熙都年幼,身边忠臣都很少,都没有自己的军队,为何康熙敢抓了鳌拜一人而不担心抓了鳌

为什么汉献帝刘协无法关门诛杀曹操?

曹操与汉献帝和康熙与鳌拜的情况差不多:鳌拜和曹操都是手握重兵,都是挟天子,为何汉献帝刘协不能关起门来诛杀曹操?汉献帝与康熙都年幼,身边忠臣都很少,都没有自己的军队,为何康熙敢抓了鳌拜一人而不担心抓了鳌

韩馥手下有三大武将,曹操只收服其中两人,最厉害的反被无情斩杀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放眼汉末三国,在众多割据势力之中,冀州牧韩馥的表现无疑让人大跌眼镜。他本是袁氏门生,曾任御史中丞,董卓入京后封韩馥为冀州牧,因废帝问题与董卓决裂的袁绍,则被封为渤海

揭秘汉献帝刘协实际上并不是个傀儡皇帝?

...局一般都不好,不是被囚禁,被毒害,就是被诛杀,但是汉献帝刘协却逃过了这一劫。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刘协的人生走向又是怎样的呢?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次子,也是汉少帝的弟弟。在汉少帝被董卓所废之后,他被董卓扶...

东汉献帝刘协为什么会叫大忠臣董承国舅呢

近亲结婚在现代社会是被明令禁止的,何为近亲,是指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在这个范围内的男子和女子是不能成为合法夫妻的。但在中国古代,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于是就会产生一个人有多种称谓,甚至产生辈分的混乱现象。

东汉献帝刘协为什么会叫大忠臣董承国舅呢

近亲结婚在现代社会是被明令禁止的,何为近亲,是指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在这个范围内的男子和女子是不能成为合法夫妻的。但在中国古代,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于是就会产生一个人有多种称谓,甚至产生辈分的混乱现象。

最值得同情的末代皇帝刘协,亡国而非亡国之君

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上,汉献帝刘协,是一位存在感非常弱的皇帝,在汉末群雄并起的年代,似乎没有人发觉,他才是实际上早已四分五裂的大汉帝国的最高领袖,许多人也忽略了,活了54岁的汉献帝刘协(181-2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