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错怪你了
Posted 对联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我错怪你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错怪你了
明代才子祝枝山,比唐伯虎大九岁,二人才华和名气相差无几,性格也十分相似,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做事不拘一格的祝枝山,在读书方面也任性无比,私塾先生拿他没办法,但他凭借过人的智商,年仅十九岁中秀才,考试对他来说,仿佛小菜一碟。
也许上天故意考验他,此后十几年里,运气一直不佳,先后多次参加乡试,全部名落孙山,而立之年依旧取得举人之功名。好在家境殷实,父亲担任布政使司右参政,这可是从三品官职,俸禄自然很客观,即使祝枝山啥也不干,也能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
古代文人聚在一起,少不了相互切磋文学水平,祝枝山也是如此。有一次,祝枝山听说唐伯虎买来上等茶叶,作为好哥们的他,直接驱车前来,开门见山表明此行之目的,就是冲着喝茶来,催促伯虎赶紧泡茶,否则显得太小气。
唐伯虎笑眯眯地说道:“祝兄莫着急,我有一个谜语,如果你能猜出,自然会亲手为你斟茶,如若不然,休怪兄弟我不尽地主之谊了。”谜面是两句话:三人牵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打两个字。祝枝山何等睿智,未加思考就猜出谜底为“奉茶”二字。
除了猜谜语,祝枝山还擅长对对子,其对联水平鲜有敌手,有时连唐伯虎都自愧不如。有一年春天,县令想找人写一副对联,朋友和下属纷纷推荐才华横溢的祝枝山,尽管此时祝枝山还是个秀才,却比城里的那些举人有名,县令对他也是仰慕已久,派人带着亲笔书信向祝枝山求对联。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既然县令开口,祝枝山不敢不从,况且县令已经给足他面子。拿出珍藏的笔墨纸砚,提笔写出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为“明日逢春好不晦气”,下联为“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并将它认真裱起来,交给县令派来的下属。
县令看到对联时,恰好正在吃饭,把手中的碗筷一扔,破口大骂:好你个祝枝山,本官诚心诚意请你写对联,你却诅咒我,简直太猖狂,一定要你为此付出代价。喊来几个士兵,火速赶赴祝枝山家中,将他绑来问罪。祝枝山一脸懵逼,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竟惹得下联雷霆大怒。
来到县衙后,那副对联直接被扔在祝枝山面前,县令一言不发,看他何如辩解。祝枝山明白了缘由,要来一支毛笔,在对联上添加两个标点,意思截然不同,上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下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县令很尴尬,亲自替祝枝山松绑,随后表示:我错怪你了!由此可见,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同一句话如果断句不同,意思可能会完全相反!
相关参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临终前的这首绝命诗,成为众多忠臣义士的座右铭。此后,历朝历代在遇到城破国亡时,忠臣良将甚至包括皇帝的第一选择都是杀身成仁。历史上最著名的殉国皇帝就是明朝的崇祯,
青年时代的林肯在伊利诺斯州的圣加蒙加入民兵。上校指挥官是一个矮个子,身高只有四英尺多一点,而林肯的身材特别高大,大大超过指挥官。 由于林肯自己觉得身材高,他习惯于垂着头、弯着腰走路。上校看见他那
青年时代的林肯在伊利诺斯州的圣加蒙加入民兵。上校指挥官是一个矮个子,身高只有四英尺多一点,而林肯的身材特别高大,大大超过指挥官。 由于林肯自己觉得身材高,他习惯于垂着头、弯着腰走路。上校看见他那
首先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是因为标题进来想要骂昊童的还请不要着急,我保证不会用先辈的生命去开玩笑。另外,这篇文章昊童也可以保证绝对不是为张献忠开罪,也不会否认他在起义过程中犯下的暴行!但同样,我们也不应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除了开国皇帝之外,皇位通常由子世袭,假如皇帝没有留下子嗣,也会指定皇室成员接替其位子,绝不会把江山交给外人。皇帝看谁不顺眼,可以将他贬官或直接罢免,但大臣基本不敢废黜君王,也没有这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位有特点的帝王,有人说他暴戾,脾气大,可他在皇帝位上的两次道歉,却彰显了他心胸宽广的一面。一次,江南一个地方闹水灾,朱元璋指示户部抓紧时间拨款救灾。户部原本计划先详细地做个方案,
文章开始前昊童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第一次听到杨广这个人是通过什么平台什么手段?是《隋唐英雄传》还是《隋唐演义》反正肯定不会是历史书...开个玩笑,正文开始。隋文帝杨坚有五个儿子,后三个年纪太小不算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从清军入关,到清朝覆灭,历时二百多年,经历了十二位皇帝。但是,对于皇太极的皇位,历史上有过很多的争执。那么,皇太极到底是正当继位吗?还是以庶夺嫡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从清军入关,到清朝覆灭,历时二百多年,经历了十二位皇帝。但是,对于皇太极的皇位,历史上有过很多的争执。那么,皇太极到底是正当继位吗?还是以庶夺嫡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的帝王,秦始皇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后人更是给他冠上了「”千古一帝”的美誉,不过关于秦始皇,也有很多负面的记载,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他暴政所致,其中争议最多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