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颇具争议的奸臣,他在时国家繁荣,他死后国家由盛转衰

Posted 奸臣

篇首语: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颇具争议的奸臣,他在时国家繁荣,他死后国家由盛转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颇具争议的奸臣,他在时国家繁荣,他死后国家由盛转衰

奸臣,大概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比较独特的现象。历朝历代,奸臣贼子,不绝如缕,如伯嚭、赵高、董卓、黄皓、阮佃夫、宇文化及、来俊臣、李林甫、秦桧、贾似道、严嵩、魏忠贤、和珅等等。

至于什么是“奸臣”?

《贞观政要·论择官》上说:“内实险诐,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妬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明史》上记载:“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的才是奸臣。

无论是唐代记载也好,明朝记载也罢,总之,奸臣是政治上的伪君子,不过对于奸臣,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正如宠臣不等于权臣,小人也不等于奸人。比如唐代大奸臣李林甫,这是历史上很具争议的大奸臣。

李林甫是奸臣吗?是。是小人吗?也是。贪恋权力吗?贪恋,为了集权不择手段的打压对手都不假。

后人诟病李林甫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妒忌贤能,比如打击宰相张九龄。

李林甫跟张九龄不一样,出身寒微的张九龄靠着勤奋学习、努力上进,通过科举而当官的,但李林甫没读什么书,靠着和皇室沾亲带故关系而蒙荫入仕,所以,出身就决定了二人的泾渭分明。

而且张九龄曾经在唐玄宗面前说李林甫当宰相在日后一定会给国家造成危害。而这话也不知怎么传到了李林甫耳里,结果李林甫对张九龄更加恨入骨髓,但是因为张九龄在当时声望很高,李林甫还不敢公开跟张九龄翻脸,只是利用一切机会在唐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改变玄宗对张九龄的印象。

后来张九龄卷入严挺之案件,于是李林甫抓住机会,举报张九龄结党营私。之后李林甫又通过张九龄下属攻击牛仙客事件,乘机将张九龄排挤出中央,被贬为荆州长史。至此,张九龄完全失势。

其实,张九龄下台也不能完全怪李林甫,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己跟玄宗之间的价值冲突。更何况李林甫的大肆清洗在张下台后,张九龄下台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扳倒张九龄后,玄宗皇帝内阁实际控制人为李林甫和牛仙客。牛仙客这个人是地方节度使,因为政绩明显,被提拔上来。所以,牛仙客不仅毫无宫廷政治经验,而且也没有久经官场建立起的关系网。同时他的出身也不高,没有后台背景,这就注定他只能是李林甫的“跟班”。

不过随后一个叫李适之的上台,李林甫大权独揽的权力结构被打破,因为同为皇室贵族集团成员的李适之不仅有着多年从政经验,而且颇有野心。

这对于喜欢权力的李林甫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有一天,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有一座金矿,如果开采的话,可以获得财富,陛下还不知道。李适之想都没想就直接向皇帝汇报,准备邀功。于是玄宗皇帝又去问李林甫是否有此事。李林甫说,我其实早就知道了,但因为华山是龙脉所在,所以我没说,请陛下恕罪。结果可想而知,李适之被冷落。

打压完李适之之后,李林甫展开了更广泛的打击。张九龄、李适之,严挺之、韦坚、皇甫惟明、杨慎矜、韩朝宗等一一被被李林甫击垮,李林甫权倾朝野,当了19年之久的宰相。

好奇的是,既然李林甫口口声声的大奸臣,难道唐玄宗皇帝不知道吗?唐玄宗并非昏君,不可能不知道。

玄宗晚年时,跟给事中裴士淹臧否朝中人物,对李林甫的评价是:“此人妒贤疾能,无人能及。”这不仅说明玄宗皇帝后期其实并非一个糊涂至极之人,而且还说明他对李林甫的为人是知道的。但玄宗皇帝为什么还是要任用李林甫呢?

原因就是李林甫的才华,种种史料显示李林甫还是一个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人才。他当政期间做了很多制度构建、顶层设计、行政改革和流程优化工作。他主持重新整理和修订《开元新格》和《唐六典》,使得国家政策有法可依,案件处理有法可据。据说当年天下的死刑犯只有五十多个人,甚至传说因为囚犯减少,乌鸦都在监狱外筑起了鸟巢。

唐朝的法律条例有7040条,其中李林甫修改的有3432条,将近一半,这不算业绩吗?守法方面,李林甫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无论处理政务还是人事,严格按照法规办事,值得称道,虽然有的时候嫉贤妒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做到不徇私情,或者少做私情,严格按规程办事,这是唐玄宗任用他长达19年的重要原因,这个比后来的宰相杨国忠不知道好多少倍。

李林甫在位期间,恐怕是唐王朝最安定时期。朝廷没有党争,人民安居乐业,市场一片繁荣,国库日益充盈。

正因为如此,他死后多年,很多老百姓为他鸣冤叫屈,旧唐书说,天下以为冤呢,也是当时世人对他的普遍看法。

而且李林甫还有一个最为厉害的地方,李林甫是安禄山最惧怕的一个人。

不过安禄山初见李林甫的时候,仗着玄宗的恩宠,志得意满,态度怠慢,相当不恭敬。李林甫瞧在眼中,却不动声色。当时大夫王鉷也专权用事,和杨国忠齐名,李林甫托故把王鉷叫来,让安禄山站在一旁。

当时王鉷身兼二十余职,恩宠无比,见了李林甫也只能卑词趋拜,满脸媚笑。李林甫向王鉷问对,王鉷对答,百倍地恭敬。

而一旁的安禄山看的目瞪口呆,当场就愣在了那里。过了半天,他才醒悟过来,这个李林甫委实是一个不简单的家伙。于是安禄山,马上也是照葫芦画瓢,赶紧屏住呼吸,弯腰低头。

安禄山的情绪上的变化,早就被李林甫看在眼中了,于是对安禄山说:“安将军此次来京,深得皇上欢心,可喜可贺。将军务必好自为之,效命朝廷。皇上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

安禄山听了李林甫的话,心中深惧,打这以后,他对李林甫是奉若神明,不够有丝毫的怠慢。

此后李林甫每次和安禄山讲话,都能猜透安禄山的真实心思,安禄山心里暗暗惊服。安禄山善于拍马屁,将玄宗哄得服服帖帖,对满朝文武倨傲无礼,任意侮慢朝臣,唯独畏惧李林甫一人。

只要李林甫开口说话,虽值盛寒之时,安禄山也不免冷汗淋漓。李林甫问安禄山任何事情,安禄山丝毫不敢隐瞒,将李林甫奉若神明。而回到老巢后的安禄山每次见到朝廷的使者都要问问使者丞相李大人是怎么看他的。如果得到李大人肯定的消息,他就手舞足蹈,如果得到李大人对他否定的消息,他立马如坐针毡。

这就是李林甫的厉害之处,李林甫在的时候,安禄山是不敢轻举妄动的,但随后杨国忠上台,他与李林甫水火不容,最终李林甫被杨国忠击溃。而且死不瞑目,李林甫尸骨未寒之际,他就被冠以谋反之罪,把他的坟掘了,剥去他的官服,把口中含的金玉也挖了出来,废为庶人,另按庶人的方式埋葬。家人也都被免官流放。

李林甫去世后次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唐结束了。

所以说,李林甫是一个很具争议的奸臣,他虽然小人,但有底线,而且能力很强,镇得住安禄山,他在国家繁荣,他去世后,安禄山就反了,大唐从此由盛转衰,还差点亡国。

相关参考

颇具争议的将领袁崇焕真的是死于反间计吗

袁崇焕是明朝一位颇具争议的将领,即使是死后数百年,人们对于袁崇焕是忠是奸仍然议论纷纷。袁崇焕本是明朝一位受到万人敬仰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为官为将的时间了,袁崇焕为了百姓国家付出了很多。但是,就是在抵御

历史秘闻 这把中国古代宝刀价值千万

清朝乾隆皇帝,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古代帝王,其在位期间,开创十全武功,内外宾服,清朝也达到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但在其统治后期,奢靡之风渐起,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其所推行的「”

唐中宗李显被害死后的国家政权变化如何?

唐中宗李显是唐王朝的第四个皇帝,他在历史上不太有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不过他却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能两次登基做皇帝的人之一(另一个是明朝的明英宗)。这说明他还是有些手腕的,至少也是被忽视的有作为的皇...

唐中宗李显被害死后的国家政权变化如何?

唐中宗李显是唐王朝的第四个皇帝,他在历史上不太有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不过他却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能两次登基做皇帝的人之一(另一个是明朝的明英宗)。这说明他还是有些手腕的,至少也是被忽视的有作为的皇...

被俘身处他国而亡 宋徽宗不懂管理国家大事

古代很多皇帝的死都让人感到非常惋惜,比如说下文这位被俘身处他国而亡——他就是宋徽宗。宋徽宗刚即位时,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可以说是去除身边的奸臣,听的进去良言。但是时间一长,奸臣又活跃起来,并教唆他。于

北宋初期的宰相吕蒙正著名的镜子典故是什么

袁崇焕是明朝一位颇具争议的将领,即使是死后数百年,人们对于袁崇焕是忠是奸仍然议论纷纷。袁崇焕本是明朝一位受到万人敬仰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为官为将的时间了,袁崇焕为了百姓国家付出了很多。但是,就是在抵御

清朝律例禁止长辈在时子孙分家,违者罚杖一百

导读:清律对分家这么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以现在的眼光看,国家未免管得太宽了一点。分不分家既不是犯罪,又是家庭内部的事,犯得着打屁股吗?还不仅如此。在土地买卖、借贷

大西开国皇帝张献忠有没有儿子?他在凤凰山身死后孩子结局如何?

  明朝末年天灾频发,而国家国库空虚,因此拿不出足够的银子赈济灾民。百姓受灾而国家不能救助,自然是饿殍遍野,尸横遍地了。命都保不住了,走到绝境的老百姓们铤而走险,揭竿起义,抗击明朝的统治也是常理之中。

世界历史 古代唯一累死的皇帝,为国家续命200多年,但死后留千古恶名

中华五千年历史,王朝不断的更替,产生的皇帝就有几百位,其中不乏明君,也不少的昏君,而且还有很多十分懒惰的皇帝,如嘉靖、万历两位几十年不上朝,不看奏章,国家被带入深渊。但是要论勤劳,下面这位皇帝堪称前无

历史百科 清王朝由盛变衰

清王朝前期,出现过“康乾盛世”。康熙皇帝对内重视安定统一,发展社会经济,对外维护国家主权,抵抗外国侵略,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来自海上和北方陆地的殖民扩张。乾隆皇帝继承了他祖父康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