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状元本领有多大
Posted 武状元
篇首语:技艺是无价之宝,知识是智慧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武状元本领有多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武状元本领有多大
今天小编跟大家聊一聊古代的“武状元”。相比较来说,大家可能对文状元更熟悉一些,在古代,读书人都是通过科举的制度,从一个平民开始走向仕途。科举中得分最高的、文章做的最好的,就会被点为状元,然后钦赐跨马游街,向世人展示状元郎的风采,之后进朝做官,逐渐实现自己成功的人生。那么武状元呢?也像是文状元一样,受到这么大的恩宠,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武状元和文状元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
先大概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武状元的知识,武状元这个制度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最早出现的年代是隋朝,那是已经有了练武之人参加比赛的制度。为什么设立呢?当然是为国家储备武将人才。文武人才对一个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只有武将不行,只有文臣也不行。必须要文武结合,一个国家才能够长久的兴旺和安宁。历史上自从有武科举制度之后,曾经出现过很多个有名的将军,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名字郭子仪,就是通过武科举考试,进入朝廷做官的。
那么一个人要想成为武状元,都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有人说那还不简单吗?比力气、比武功啊!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当然了,武状元必须首先具备武功高强的条件,一个文章写的好的,但是不会武功的人肯定是做不成武状元的。但是只有力气大、武艺好这两点,依然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武状元,因为除了射箭、骑马、各种兵器的使用、还有比武之外,武状元的考试,还包括考试的人对兵法的了解。因为考取了武状元之后,很可能会马上被封为带兵的将军,而不是到军营里面当一个小兵。否则的话也不用考试了,直接去当兵就行了。
说得这么玄乎,那武状元究竟都有多厉害呢?来看看我们今天说这位您就知道了,这位武状元名字叫做张三甲,他的身份十分特殊,怎么特殊法呢?这位张三甲是清朝时期最后一位武状元,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是1876年。他并不是大户人家出身,家庭可以说非常贫穷。按一般情况来说,练武的人家可能都该很有钱才对,因为家里如果很穷的话,每天要忙着为生活奔波,光为填饱肚子这一件事,就已经累得不行了,哪还有精力再练武呢?而且如果没有钱,又哪来的钱请武师呢?这只是一般情况,张三甲和别人却不同,他家里是很穷,但是家里却不用为他花钱请武师。为什么呢?因为他家本来就是一个武术世家,家里从他爷爷开始都是会武功的人,他的父亲和叔叔们也个个都是武艺高强的人。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三甲,从小就开始学武,到了成年之后,已经是一个身强力壮,精通各种拳法,各种兵器都能来的武功高手了。
在张三甲长大后,很多个大户人家都邀请他来当自己的护院武师,但是他都没有答应,因为他心中想要走的是武举之路,想要凭着自己身上的本领,争取一个功名,一来可以为国效力,二来如果高中了,也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家族命运。于是到了他21岁的时候,他就参加了大名府的乡试。经过层层选拔,一轮轮考试,张三甲赢得了最终的武举人称号。但是获胜后的他,并没有马上进入朝廷当官,也没有进入军营当带兵的将军,而是被当时的恭亲王相中了,邀他到自己的府中效力。
这个结果虽然和张三甲想象的有一些差距,但是也同样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因为当时恭亲王的势力非常大,而且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好,能留在恭亲王身边,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去军营带兵还要更好。张三甲很满意,认为自己已经成功走向了“人生巅峰”,但是他没想到的是,真正属于他的“巅峰”还在后面。考上了武举人之后,张三甲就一直跟在恭亲王身边,恭亲王对他十分看重,同时也在为他的前途考虑,想法提拔他。于是在一次合适的机会,恭亲王把他推荐给了皇上,让皇上亲自为他举行了一次“殿试”。在殿试中,张三甲展示了自己的拳脚功夫之后,还展示了一个绝技——舞刀!那可不是一般的刀,而是一把重达180斤的大刀!张三甲把这把大刀舞的呼呼生风,让皇帝看了之后一整天都对他赞不绝口!亲自点名赐予他“武状元”的称号!
小编自己脑补了一下180斤的大刀是什么模样,如果放在我们普通人面前的话,恐怕拿都拿不动,更不要说舞起来展示什么招式了。由此可见,武状元的名头真不是随便谁都能担得起的,只有具备真实本领的人,才能配得上“武状元”三个字!
相关参考
科举制度从唐代正是建立开始,到清朝结束,有据可靠的状元共有六百多位。虽不能说每一位状元都不掺水分,但大多数的人都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的功名。>所谓“水分”,就是说那些本没有能力考中状元,却通过买通
在科举史上,能金榜题名的无疑都是当时的精英,不过,金榜题名与名传后世并不是同义词,考场上的精英们往往很难成为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大名人,甚至很多时候,名落孙山者,比金榜题名者更容易让人记住。不过,在有些时
历史秘闻 此人本是状元,却因慈禧嫌他名字难听而落榜,没想最后成了主席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八大菜系,其中湘菜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而提到湘菜的缘起,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谭延闿,谭延闿在湖南任职期间,家里有许多潮州厨师,谭延闿作为一个湖南人,又特别喜欢吃湖南菜,所以渐渐的,
清朝王府一般多大? 清朝的王爷分亲王和郡王两种,没有封地,无国可就。受封之后,若没有上差,只能待在北京城内。所以清朝的王府都建在北京城内,王府的产权属于朝廷,王爷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和继承权。
傅以渐>> 傅以渐,山东聊城人。字于磐,号星严。生于明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三年(1646)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
清朝总兵官职有多大? 总兵是明清时期的武官官职军阶名称。该名称在明朝是无品制,清朝初期也是无定品,中后期通常算正二品;类似如今的军长或军区司令员之类。明朝时期,总兵通常是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清中后期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为何清朝时期旗人出身的官员升迁后,最怕见到旗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这个官员的职位有多大,但是在八旗内部,其政治地位依然要低于旗主,甚至在名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为何清朝时期旗人出身的官员升迁后,最怕见到旗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这个官员的职位有多大,但是在八旗内部,其政治地位依然要低于旗主,甚至在名
解讀:「從一品」在清朝,權力有多大?享受什麼待遇?張廷玉在雍正朝大受恩寵,雍正授予其保和殿大學士榮譽稱號,躋身正一品行列。有清一代,獲得保和殿大學士榮譽稱號的漢人大臣,唯有張廷玉。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
清朝贵族与平民的生活差距有多大?一把椅子够平民一家吃几年……贫富差距,这是一个古今中外都无法彻底摆脱的一个现象。哪怕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现象依然存在着。虽然每个国家都在倾力改善这一问题,但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