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对战三十万,最后还斩杀敌军七万,如此强大的国家为何亡国

Posted 土地

篇首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两万对战三十万,最后还斩杀敌军七万,如此强大的国家为何亡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两万对战三十万,最后还斩杀敌军七万,如此强大的国家为何亡国

751年,唐朝安西都护府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从而,导致了一场为期两个多月的战争。这场战争,后世又被称为:怛罗斯之战。

最终,以阿拉伯帝国惨胜告终,这是阿拉伯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阿拉伯先二十万人,后增兵到三十万人,然而,唐朝的远征军只有两万四千人。最终的战争结果是:阿拉伯方面伤亡七万,唐军伤亡一万五千人 。

公元753年,与阿拉伯战争中饱受摧残的唐朝在短短两年的休养生息中逐渐恢复了国力。

此时吐蕃图谋不轨,再次入侵唐朝,与西域唐军血战。不得不说,盛唐时期国家的恢复力十分惊人,在经过两年修整的西域唐军十分强盛,不但,击退了吐蕃军,更是一路追击,高歌猛进,甚至,打到了大勃律的贺萨劳城,最终,令西域异族闻风丧胆。

大唐的崛起近在眼前,可是,天不遂人愿,一场事件的发生将即将重回巅峰的唐朝打落深渊——它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时期,大唐的江山是什么模样?从杜甫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就能领略到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动: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可以说,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目前,被史学界认同的主流说法是李林甫嫉妒朝中其他贤能,为了妨碍其他有战功的将军被提拔到朝中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李林甫在任用将领时选用了大量异族将军,使唐朝的军权大部分落入藩臣手中。

但是,笔者觉得这种说法存在问题。

唐朝自建国初期便实行府兵制度,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既保障国家有充足的预备役,有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至于,这种制度的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朝廷要将大量田产划分给预备役,这些平时务农战时当兵的预备役又缺乏战斗力。

唐朝建立之初人口稀少,所以,有充足的田产供预备役耕种,但是,到了玄宗时期,唐朝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无法将大量田产划分给府兵耕种。

熟知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我国的封建王朝在建国初期大多实行土地平均分配制,而亡国的最大原因大抵都是土地兼并。作为统治者当然清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机,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统治紊乱所造成的必然趋势,仅凭统治阶层根本无法控制这一现象的发生。

唐朝初期有着十分严厉的律法约束土地兼并,但是,土豪乡绅素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属于劳苦大众的土地收入囊中。田产被蚕食的贫苦百姓该如何负担府兵的赋税呢?于是,只能远离家园逃离征税,形成恶性循环。

唐朝并没有计划生育相关的法规出台,所以,呈指数增长的人口为国家土地带来极大的负担。子孙长大后自然会继承田产,随着家族不断开枝散叶子孙所继承的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分到的土地不论如何耕种都无法养活自己,只能将土地卖给地主土豪。

就算有足够的土地养活自己,可是,务农根本不是旱涝保收的生计,遇到天灾人祸一年的收成付诸东流,农民自然没钱为自己购买武器装备参加兵役。可国家却强制要求农民参军,除了逃亡别无他法。到了玄宗时期,土地兼并的情况愈演愈烈,甚至连护卫皇宫的亲军都无法招满。

唐玄宗不得已之下,只能另行他法,以“彍骑”和“长征健儿”这种方式招兵。

但是,长此以往,以府兵为主的关中地区逐渐空虚,而边疆地区的兵力则飞速增长,内外军事的不平衡已初现端倪。此时唐玄宗意气风发,希望继续开辟疆域,所以在全国设置了十大节度使,却未曾想过正是分封节度使这项举措使唐朝坠入深渊。

安禄山就是在这一时期发迹,成为威胁唐朝的隐患。

随着开元盛世日久,人心倦怠,唐玄宗逐渐失去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加之杨贵妃入朝,唐玄宗逐渐沉沦为只知享乐的昏庸皇帝。安禄山抓住时机,为了加官进爵不惜认杨贵妃为义母,从此,混迹在唐玄宗身边平步青云。

唐玄宗在登基之初曾提倡全国节俭,却在晚年变得挥金如土,甚至,将全国一年的纳贡全部交给李林甫处理,又先后将军国大权拱手让给李林甫、杨国忠掌控。李林甫靠着油嘴滑舌当了十九年的专权宰相,在此期间排除异己,断绝言路,排斥忠良,一意孤行。

杨国忠在借着杨贵妃上位后得以继承李林甫宰相之位,这位新上任的宰相却一心为财,毫无治国之心,导致奸佞满朝,文武百官大多昏庸腐败之辈。安禄山掌控三路大军,其中,精锐部队更是多达十五万,又因与杨国忠之间关系交恶。

唐玄宗对二人之间的仇隙置之不理,安禄山一不做二不休,借着征讨杨国忠的名义举兵谋反... ...在这场长达八年的动荡中,将大唐这座充满蚁穴的大堤摧枯拉朽般毁灭,虽然最终这场动乱被终结,但安史之乱已将大唐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再无缓和余地。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两万对战二十万 巨鹿之战中蒲将军能战胜秦军的关键之处在哪里

巨鹿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关键的战役,这次战役直接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被围困的赵王,还有城外的秦朝军队,当然影响最深的就是项羽的未来,因为在这场战役之后,项羽真正成为了项家军的掌权人。很多人都不知道

罗马军七万人阵亡,汉尼拔付出六千人的代价

公元前221年,迦太基国王哈米尔卡的二十六岁儿子汉尼拔继任迦太基军统帅。汉尼拔是古代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尽管当时他还年轻,但由于少年时代多次随父出征,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和其他多方面的教育,在军中享有声

历史军事 揭秘为何三十万精锐明军打不过两万蒙古兵

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秋7月,也先统领强悍的瓦剌骑军大举犯边。势如破竹。北部边境告急的十万火急军报送达京师,京师一片慌乱。7月8日,也先军团进入明朝境内,兵锋甚锐。势不可挡。明廷大同守军溃不成军。

孙权领兵十万,对战曹魏的七千兵马最后竟落荒而逃,实在是丢脸

三国历史,那真的是非常精彩的。一场天下三争的戏码,却引起了无数的英雄竞相出现。有谋士,也有将士,更有君主,可以说,三国的天下是值得我们了解的,也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在三国时期,发生了好几场让后人一直记着

历史军事 接皇帝要二十万 战官渡却只有七万

相信每个熟悉演义的人都知道“八十三万”,作为文学形象中一个经典镜头,很长时间我当那是历史真实的。后来我知道我错了,教科书考证了一个二十多万出来,估计是这样来的。假定曹操南下的军队有十五万人,假定刘琮的

如何评价抗清名将阎应元?阎应元如何以十万百姓杀清军七万?

  阎应元是明末著名抗清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虽然官卑微微,但是却始终坚持民族气节,率领江阴义民与清军抵抗八十一天,死守孤城。城破之日,也凌然不跪,绝不向外族投降。江阴的八十一日,是中

汉高祖刘邦在彭城之战中为什么败得如此惨?

...背水一战韩信成名。其实,彭城之战也是以少胜多,并且对战双方悬殊比巨鹿之战更大,项羽与秦军的巨鹿之战是项羽三万军队对决章邯的三十万大军,而刘邦与项羽的彭城之战是项羽三万对决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并且彭城之...

杀的吕布三战三败让吕布心服口服的人是谁

是谁这么牛掰?能把我天下无敌的吕奉先杀得“三战三败”,最后退兵固守?以上这则记载出自《三国志@郭嘉传》。而吕布“退固守”的地方,正是他生命最后完结的地方:下邳。换句话说:吕布这三次失败,正是他最后被擒

曹操的感慨,三十万青州军,选不出一个二流武将

若论三国第一枭雄,魏武大帝曹操肯定当仁不让。曹丞相在三国时手中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智囊团在北方占据了很大的一席之地。论智谋,他有戏志才、郭嘉、荀彧、荀攸都是当世奇才;论武将,他有许褚、典韦、张辽、徐晃

太平天国史上为何二十万太平军却打不过两万湘军

摘要:1862年10月26日,为了进一步麻痹曾国荃,李秀成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命令木匠衙赶制大批木箱。木匠们很是纳闷:打仗要木箱子干吗?给曾妖头做棺材吗?小了点吧,要不要加大尺寸...为期整整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