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灭其国
Posted 光绪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灭其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灭其国
最开始,慈禧对光绪并没有多少敌意,甚至在他身上寄托了一些期望,充其量只是对这位一心想要有所建树的小皇帝有点不满罢了。如果光绪生在盛世的话未必不会成为一个好皇帝,他勤奋好学,勤于政务,还有热血青年的正义感,可是这一切与慈禧需要的皇帝的品质完全不一样。
当光绪有机会接触到政务的时候,他发现一切都和他想的不一样,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在井井有条的进行,并不需要他的参加,尽管他十分想要有所建树,但是,国家真正的掌权人并没有留给他尽情发挥的空间。所以,这位小皇帝一直郁郁寡欢,不过慈禧的日子还是过得比较舒心的。
终于,他盼望的“机会”来了。有一天,清政府收到了一份电报,上面说日本要去侵略朝鲜。鉴于中朝关系,日本要侵略朝鲜就是打了清政府的脸,所以,于情于理清政府都要出兵去帮助自己的这个“小兄弟”。同时,光绪帝丝毫没有将这次的战争当回事,在他看来日本只是一个弹丸之地,根本没有实力对抗“强大”的清朝,更何况清政府刚被英美挫了脸面,正需要一场完美的战争来长面子,所以出兵朝鲜势在必行。
年轻的光绪帝认为,这次的战争应该会成为他执政历史上的一个光辉事迹。
事实上,差不多整个清廷都和这位皇帝有一样的想法,他们的眼光太狭隘,都认为日本的行为是以卵击石,不会胜利,也认为通过这次战争清廷会重获曾经的荣光。这时,有一个大臣发出了犀利的声音,他说:朝廷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彻底除掉日本,不仅要打垮他们,还要把这个国家都变成大清的一个省。这个人就是曾广均,曾国藩的长孙,光绪十五年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官广西知府。其诗惊才艳丽,属温李一派,王闿运称为圣童。
封神来了
但是这样“鼓舞士气”的话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赞同,李鸿章第一个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现在的日本早就不是他们记忆深处的日本了,现在这个国家很强大,清廷打不过。而且,早在二十年前他就说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将成为清廷最大的敌人。
李鸿章很有远见,预见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所以,这一次他主张求和。
但是年轻的皇帝不懂这位大臣为什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弱小的日本怎么会成为他们最大的敌人呢?
李鸿章和日本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他清楚的知道这个国家已经发展成了什么样子,现在的中国绝对没有本事去对抗日本,如果拒绝帮助朝鲜,抓住时间练兵、加强军械配置的话,将来对战日本还有胜利的希望,现在就贸然出兵的话只会落入敌人的圈套。
可是,李鸿章的意见并不是最后的决定,他只能听从皇帝的命令行事,于是他尽自己所能备战,希望能够减小损失或者打成平手。
开战之后,清军节节败退,这在李鸿章眼里是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但是在皇帝心里就难以接受了,这位勤奋好学的皇帝对外面的世界接触的不多,根本不知道战争的发展情况, 他给将领下命令往死里打,可结果是清军被人家往死里打,而皇帝居然认为战争失利是因为李鸿章偷懒了,没能好好督战!
气急败坏的皇帝决定下旨责备李鸿章,可是还没等旨意传达下去,日本人就打到了沈阳,而且几乎没有碰到什么障碍,轻轻松松的就打了进来。
要知道日本人可不是进来玩玩就算了,他们的军队迅速推进,很快就威胁到了大清国之根本。这时,李鸿章提出打“拖延战”,因为,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他们要的是速战速决,那清廷就尽量拖延他们,到他们精疲力竭了再打回去,总能找到制胜的机会。
这一次皇帝依旧没有听他的建议,咬紧了牙不断往前线调优秀的将领,还用军法威胁他们,可是将领们也知道自己失败的可能大过胜利的可能,打起仗来毫无希望,只是机械的执行命令。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丁汝昌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战争失败,丁汝昌自杀殉国,按理说这位将领已经不错了,可是此后,清政府内的清流党、顽固党人交相攻击,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也被迫流落异乡,到新帝登基才恢复了他的名誉。《清史稿》评价道: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汝贵、志超丧师失地,遗臭邻邦,腼然求活,终不免于国典,何其不知耻哉?
可笑的是,在情况如此紧急的时候慈禧太后依旧在办她的生日宴,她已经不关心战局了或者说她已经预料到了失败。
到战争进行和谈的时候,清政府就有了“割地”的选项,可是,皇帝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做,他去问李鸿章,李鸿章给了他否定的答案,无论如何都不能割地。可是光绪帝依旧没有听他的建议,为了尽快结束掉这场战争,他同意了这个丧权辱国的条件。
就这样,清政府失败的次数越来越多,成为了一只毫无反抗能力的肥羊,任人宰割。
相关参考
公元七世纪的初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振奋的时期。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以其超群的谋略,以霸道灭其国,以王道收其心,在以三千铁骑灭东突厥之后,成功令西、北诸民族臣服,共上尊号「」,此段史实大家耳熟能详
1.古代历史名言名句大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欲灭其国,必去其史!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
正所谓,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现如今,有人打着寻找历史“真相”的幌子,对英雄进行所谓的“细节”质疑,无中生有设置话题,想以此来颠覆英雄、消解崇高、解构历史;而有些人则为博取眼球,盲目跟风、扎堆起哄。一
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出兵攻灭东突厥汗国,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之后,其治下的突厥人除部分北逃薛延陀外,其余的数十万人纷纷南下投降唐朝>对于这些人该如何安置,唐朝内部展开了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事件,
·赵其国赵其国,著名土壤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土壤地理与资源研究,对热带土壤发生分类、资源评价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依据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衙门自有一套运行规则,但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关系链”。下属没有上司的保护不行,封疆大吏必须有更硬的京官做后台才能坐得稳,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说白了就是做官必须有靠山,因此上下交结、官官相护成为清代
历史知识巧记忆 历史难记,容易忘记,这是同学们在学习历史中的普遍反应。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掌握科学记忆的方法。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
历史知识巧记忆 历史难记,容易忘记,这是同学们在学习历史中的普遍反应。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掌握科学记忆的方法。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读书人要想当官,必须考中秀才,然后一步步考举人、进士。在那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有幸考中进士的。那些没考中进士的举人、秀才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在古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