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哭求唐太宗,留下一子延续烟火,大唐名将为何如此

Posted 吐谷浑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侯君集哭求唐太宗,留下一子延续烟火,大唐名将为何如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侯君集哭求唐太宗,留下一子延续烟火,大唐名将为何如此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每次听到雄壮激越的《秦王破阵乐》,总是禁不住心潮澎湃,乐曲回顾了大唐立国之初的浴血奋战和开创盛世的艰难历程,让人悠然神往、思绪万千,在那些连骑冲杀的英雄壮士当中,有一个人总会让人想起,那就是平灭高昌的侯君集。

侯君集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与《隋唐演义》中那个贼眉鼠眼的偷儿形象大相径庭,由此可见演义戏说之类对我们的误导之深。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李世民的幕府之中。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李靖,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李靖采纳了侯君集的建议,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侯君集取得了盖世功劳,同时也犯下了弥天大错,他私取高昌宝物,据为己有,上行下效,他的部下很快将高昌宝物抢掠一空。战争中的掳掠本来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这能极大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御史大人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接连对侯君集进行了严厉的弹劾,率部归来的侯君集很快被下了大狱。中书侍郎岑文本挺身而出,为侯君集作了精彩的辩护。他列举了陈汤等前朝大将的故事,希望唐太宗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并引用黄石公兵法作为论据,军法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所以以前的明君用人,必然用人所长、弃人所短,不会轻易委屈功臣大将。唐太宗深以为然,下诏释放侯君集,不再追究他的过失。

虽然侯君集虚惊一场,但有功不赏,一直让他怏怏不乐、耿耿于怀。人性本是复杂的,侯君集并非胸怀宽广的谦谦君子,做事一向随心所欲,不畏人言。他家里养着好几个奶妈,就是为了自己每天可以喝到新鲜的人奶,穷奢极侈,以此为甚。虽然唐太宗待他不薄,却远远没有满足他所期望的要求,俗话说,富贵险中求,他要在皇太子李承乾的身上找到登峰造极的荣华。

此时的李承乾也正惶惶不可终日,他已经多次遭到李世民的训斥,担心自己的太子位随时不保,知道侯君集对皇上不满,正好拉他一同入伙。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是东宫属官,为两人见面牵线搭桥,他们多次在一起策划政变,侯君集曾举手对李承乾言道,“此手当为殿下用之”。

侯君集对皇帝的不满,唐太宗早就知道,一直并未在意,唐太宗没想到的是,侯君集竟会密谋造反。以前张亮出任洛州都督,来向侯君集道别,侯君集讥讽他说,“被人排挤出京城了”,张亮回答道,“还不是你背后排挤我”,侯君集积怨难消,“我平灭高昌,回来就被天子下狱,哪有机会背后排挤你,这种日子过得实在郁闷,我过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吗,我们一起反了吧”。张亮心中害怕,转头就将此话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只是侯君集一时的气话,按下此事,只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皇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阴谋终于东窗事发,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皇帝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侯君集临刑前,神色镇定,他请监斩官转告唐太宗,留下一个儿子延续侯家的香火(谋反本是满门抄斩),唐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赦免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将他们流放岭南。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善待功臣的唐太宗,为什么要处死侯君集?

不同于刘邦和朱元璋,建立国家以后便将功臣一一翦除,李世民却是以善待功臣为后世所称赞,但是在这些功臣中,他也还是杀过一位,这个人就是意欲谋反的侯君集。但即便如此,李世民依然将他看的很重,在他死后,李世民

历史人物 侯君集简介 侯君集怎么死的

侯君集  历史上爱喝人奶的名人可真不少,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侯君集就是其中之一。侯君集早年不学无术,跟随李世民征战南北,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平突厥,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等,立下卓著功勋,深得李世民器

唐朝名将侯君集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谋反

侯君集是唐朝名将,曾经当过兵部尚书,早年的时候侯君集不学无术,空有强壮的身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后加入秦王府和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立下战功。唐朝统一后,随着官位越来越高,侯君集开始认真学习。贞观十七年

唐朝名将侯君集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谋反

侯君集是唐朝名将,曾经当过兵部尚书,早年的时候侯君集不学无术,空有强壮的身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后加入秦王府和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立下战功。唐朝统一后,随着官位越来越高,侯君集开始认真学习。贞观十七年

历史人物 侯君集为什么被李世民所杀 侯君集死后,他的妻儿怎么样的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繁盛的王朝,这种繁荣的出现离不开当权者对国家兢兢业业的治理,还有大臣们为国家的尽心尽力。唐太宗李世民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但是作为皇帝的他对于帝王心术十

侯君集的战绩 侯君集是谁

侯君集怎么死的?隋唐时期著名英雄侯君集,是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人勇武,有智有谋。隋唐英雄中侯君集谋反了,那么,侯君集是什么样的人,侯君集真的谋反了吗?是怎么死的?侯君集简介侯君集一生经历

侯君集的战绩 侯君集是谁

侯君集怎么死的?隋唐时期著名英雄侯君集,是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人勇武,有智有谋。隋唐英雄中侯君集谋反了,那么,侯君集是什么样的人,侯君集真的谋反了吗?是怎么死的?侯君集简介侯君集一生经历...

历史人物 侯君集简介

侯君集侯君集(?—643.4.29),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侯君集自幼“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旧唐书·侯君集列传》)很早就成为秦王

历史人物 唐初名将侯君集简介,位列凌烟阁为什么要谋反

人物生平早期经历侯君集,豳州三水人,早年人比较浮夸,学弓箭学不会,还号称自己有勇武。后来加入秦王府,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军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得以参与各项事务的谋划。被封为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

历史人物 大将侯君集被处决钱提了什么要求

大将侯君集的功与罪:处决前一要求,唐太宗:送2位乳娘永久伺候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本站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侯君集早年是个不学无术的泼皮子弟,连弓箭也没学好,只是颇有几份无赖胆气。后来跟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