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守旅順的黃龍,堪稱明朝在遼東半島最後一位忠臣

Posted 忠臣

篇首语:做一个俗人,要知世俗而不俗世,知世故而不世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死守旅順的黃龍,堪稱明朝在遼東半島最後一位忠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死守旅順的黃龍,堪稱明朝在遼東半島最後一位忠臣

「敵眾我寡,今夕城必破。若速持吾印送登州,不能赴,即投諸海可也。」
這段聽起來很悲壯的話,是明末旅順守將黃龍的臨終遺言。
明崇禎六年(後金天聰七年)七月,在叛將孔有德的引領下,後金步騎萬餘人從遼瀋一路南下,包圍旅順。此時,明軍主力外出,守城的總兵黃龍手頭可用的兵力不多,形勢很快陷入危機當中。
(配圖均為大連市旅順口區老鐵山風光)
1、從皮島到旅順
自從後金興起之後,明朝在遼東節節敗退。到了崇禎初期,原來管轄二十五個衛的遼東都司,已經被分為兩處互不相連的小塊區域,西部就是寧遠、錦州、大凌河一線,而東部則以南四衛(金復海蓋)及皮島等沿海島嶼為根據地。
其中,明軍東線的防禦重心原本並不在旅順,而在海上的皮島。這主要是從防禦和機動性考慮,旅順位於半島最南端,三面環海,一旦敵軍從陸上來攻,倘若沒有戰船,如同絕地。而皮島地處海上,當時後金出海能力有限,對島上形不成太大的威脅。
起初,毛文龍從島上出擊,也的確對後金造成了一定的牽制。但皮島距離內地太遠,明廷鞭長莫及,當地將領逐漸形成了桀驁跋扈的習氣。毛文龍在時,尚可壓制。他被袁崇煥斬殺之後,島上的舊部就各懷異心,時常發生嘩變。
崇禎三、四年間,皮島一直處在混亂的局面,參將劉興治殺死副將陳繼盛,他又被另一名參將沈世魁所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黃龍走馬上任,成為東江鎮總兵,負責南四衛和沿海島嶼的防禦。
據《明史》記載,黃龍是遼東人,這一點與皮島眾將相同。不過,他此前的軍功,主要是在西線獲得。史載:「(龍)初以小校從復錦州,積功至參將。崇禎三年從大軍復灤州,功第一,遷副總兵。」在皮島動蕩不斷的背景下,登萊巡撫孫元化和兵部尚書梁廷棟都認為黃龍可當重任,推薦他擔任東江鎮總兵。
新官上任三把火,黃龍到任不久,就遇到兵變。耿仲明的弟弟耿仲裕帶兵以索餉為名,包圍黃龍的官署,「擁至演武場,折股去耳鼻,將殺之」,幸虧被其他將領救下。後來,他雖然反殺耿仲裕,但島上混亂的局面沒有改變。耿仲明出走海島,投奔登州的孔有德,兩人都是「登萊之亂」中的重要人物。
孔有德、李九成、毛承祿、耿仲明發動「登萊之亂」後,明廷從多地調集兵力增援。當時,孔有德一黨的高成友盤踞在旅順,阻斷關寧、天津方向的增援明軍。於是,黃龍率軍離島登陸,收復旅順 ,之後就長期駐紮旅順,不回皮島。此時,為崇禎五年。
2、與孔、耿的恩怨
崇禎六年,孔有德之所以帶領後金大軍攻打旅順,不僅是為了清除明軍在遼東半島上的最後據點,而且還有一個私人原因—報仇。
黃龍和孔有德、耿仲明在崇禎五年之前並無多少交集,但就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雙方就成為生死仇敵。
首先,黃龍在皮島上吃了耿仲明弟弟耿仲裕的虧,他平定耿仲裕的兵變之後,還打算追究耿仲明的責任。耿仲明因此出走,投入登州。
當時,遼東海島的明軍,以登萊為後方基地,家眷基本都在登州。孔有德發動叛亂之後,耿仲明在城中作為內應,幫助叛軍佔領府城。當時,黃龍的家眷就落入敵人手中。
《明史》載:「賊拘龍母妻及子以脅之,龍不顧。」《崇禎實錄》稱:「及登州破,龍家在城,闔門死焉。」總之,雙方舊恨未解,又添新仇。
崇禎六年二月,膠東半島的明軍收復登州,孔有德和耿仲明率殘部走海路逃往遼東。駐守旅順的黃龍聽到消息後,決定新仇舊恨一起算,派兵半路在海上以逸待勞。
一戰下來,雖然孔、耿逃走,但「生擒毛承祿、蘇有功、陳光福及其黨高志祥等十六人,獲首級一千有奇。」毛承祿是毛文龍的族子,與孔、耿比肩,他後來被明廷下令凌遲處死。此戰過後,孔、耿對黃龍更是咬牙切齒,一心報復。半年之後,他們就找到了機會。當時,黃龍的水師外出,旅順空虛。孔有德就向皇太極建議出兵。皇太極本來也有攻佔旅順的打算,就派貝勒岳托等人,率領八旗兵與孔有德的降兵共萬餘人,圍攻旅順。
3、殉難
後金大軍來襲,黃龍並不畏懼。他率人曾多次與敵軍交戰,但眾寡不敵,數戰數敗。此時,城內「火藥矢石俱盡」,城外沒有援軍。在這種情況下,久經沙場的黃龍,已經有了殉難的覺悟。
於是,在城破之前,他對部將譚應華說了本文開頭那一番話,能把大印送到登州就送到登州,不能送到登州,就算扔到海里,也不能落入叛將手中。
譚應華突圍之後,黃龍率余部力戰,城破之時,他慨然自剄,壯烈殉難。他的部將惟鸞、項祚臨、樊化龍、張大祿、尚可義俱死之。就連清代官方的史料在記載這段事情時,都寫作「明總兵黃龍戰敗自剄死」。從春秋筆法來看,顯然也帶有尊敬的意味。
黃龍殉難之後 ,明廷任命沈世魁繼任總兵。沈能力有限,御下無方,自己也在崇禎十年陣亡。此後,遼東海島的明軍成為一盤散沙,或投降清朝,或遷至內地,遼東海上防線至此徹底瓦解。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黃龍算得上是明朝在遼東半島的最後一位忠臣了。
而當年與黃龍為敵的孔有德和耿仲明,後來都被清朝封王,他在皮島時的部將尚可喜後來投降也被封王,與孔、耿合稱「三順王」。他還有另外一個部將金聲桓,也是明清之際的知名人物,金聲桓從遼東逃離之後,輾轉也當上了總兵。清軍南下,他先投降,後在江西反正,最終兵敗身死。

相关参考

陸遊堪稱最具詩意的愛國詩,一生壯志未酬,都濃縮在最後的7字中

陸遊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的一生都獻給了恢復中原,但是因為損害了保守派的利益而遭到忌恨,被人陷害而遭到黜免,晚年在家鄉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陸遊在詩詞創作方面可以說是相當的多產,僅《劍南詩稿》就收錄

明朝和清朝爲什麼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黃金時代

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句話應該不陌生。正如這句話所說,明朝和清朝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黃金時代,古典四大名著便是在明朝和清朝成書的。除了四大名著之外,《金瓶梅》、《封神演義

李世民唯一殺害的凌煙閣功臣,為唐朝打下半壁江山,堪稱大唐第二名將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有24個朝代,但國力最強盛的就是唐朝,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淵父子起兵反隋,後來建立大唐,秦王李世民不甘心放棄皇位,最後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後登上皇位,開創了

中國如何從蘇聯手中收回旅順港

文章:環球時報外國佔領長達60年軍隊交接歷時5個月中國收回旅順港,一波三折1955年的元旦剛過,駐紮在中國旅順口的蘇軍向新中國交還旅順海軍基地的序幕就拉開了,到當年5月底蘇軍撤離完畢,旅大地區半個多世

韓國國土面積不足我國一個省,它是如何崛起的

衆所周知,朝鮮半島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日本屢次入侵中國,大都是率先從朝鮮半島登陸。因此,朝鮮也是中國本土安全的屏障,堪稱脣亡齒寒。二戰結束後,日軍退出朝鮮半島,美軍和蘇軍分別支持的南朝鮮和北

崇禎時期,遼東戰場主將袁崇煥的功過得失

開始認識袁崇煥,是從《明亡清興60年》,此後到過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崇煥故園,近距離感受古人生活過的時空。首先,袁崇煥是個明朝的有功之臣。年少之時,強烈愛國情結已根植內心深處,公元1619年中進士不久,

明朝大忠臣于谦为什么被明英宗朱祁镇杀死了

在了解于谦的故事后,觉得于谦既伟大又悲惨。于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于谦是一个两袖清风,不与朝廷恶势力同流合污之人。之所以又说于谦是一位悲惨之人,这是因为于谦死的很凄惨。正所谓,一人之说怎抵得了悠悠之口。

大凌河之戰後,祖大壽為何要殺何可綱

歷史上祖大壽殺何可綱是在崇禎四年的大凌河之戰中,當時祖大壽和何可綱一起被後金軍隊包圍在大凌河城中,祖大壽是主將,初期,他們還在堅守待援,但明軍在遼東的統帥孫承宗戰法錯誤,不停的派小股部隊(每次都是幾千

平度在明代之前叫做“膠水縣”,這倆名字哪個更好聽

明初的洪武年間,膠東半島的區劃經歷了一番大的調整。這番調整涉及很多方面:有的是級別調整,比如萊州和登州由州升級為府;有的是歸屬調正,比如招遠和萊陽,在元代屬萊州,到了明初,劃入了登州府;還有的是名稱調

李成梁鎮守遼東三十年,卻甘願自我放逐,最終成為努爾哈赤的墊腳石

了解明朝歷史的人相信同樣知道李成梁這個名將,而每當人們談其他,就不得不再說起另外一個人,那就是努爾哈赤。一開始努爾哈赤對於李成梁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小毛孩子,但李成梁發現他身上有很大的潛力,決定將他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