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會不會延期呢
Posted 考生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科舉考試,會不會延期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科舉考試,會不會延期呢
由於疫情的影響,按照慣例原本6月7日的高考,也在國家的有關部門決定之後,延期了一個月的時間。這個決定瞬間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不過不得不說,原本是雷打不動的考試,有特殊情況發生之後能夠靈活地改變,這也是對全社會和考生的一種負責任行為。那麼就有人不禁想問,在古代的科舉考試,是不是也會因為一些事情而延期呢?
古代科舉最怕改日期
在古代也有過修改科舉考試時間的例子,而對於科舉考試的考生而言,最怕的就是改日期,為什麼這麼說呢?
眾所周知古代的科舉分別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等級,只有一級一級往上才能逐漸進入最後一關殿試,如果能順利通過這三關的話,那麼也就意味著自己的人生將會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雖然說科舉考試的時間是三年一次,但事實上是有很多情況發生的,例如在新帝登記或者有重大節日的時候,皇帝就會額外的進行一次考試,這樣的情況也給了考生們多了一次機會,畢竟比起再等三年時間,這次考試也是另外的一個機會。
因官方改變的科舉考試
當然比起這種來自特殊情況之下的「加試」,如果考試有推遲日期就非常的不好了,在明朝洪武建文時期,因為有日食現象的發生,古代人們非常的迷信,尤其是統治者對於日食很看重,認為是一場危機,所以如果發生日食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延期舉行科舉,畢竟和科舉考試比起來,皇帝還是要重要的多。
另外在唐朝時期咸通十年就曾取消過科舉考試,這是因為當時爆發了龐勛起義,這次起義在唐朝的歷史上是規模第二大的,為了能應對起義軍,朝廷只能停止科舉。
要知道古代的信息和交通都不發達,很多考生其實早已經出發考試了,等到接到通知已經走了大半的路程,只能再次返鄉。而在咸通十年取消的科舉,也間接地推動了唐朝的滅亡,在很多人看來,這次因不能考試而回家的人當中就有之後的起義首領人物黃巢。
當然除了以上的天災人禍之外,還有其他情況也會取消科舉考試,比如皇帝不在京城,沒有辦法舉辦殿試,只能推遲或者取消,再或者皇帝突然駕崩,朝中又沒有繼承皇位的人,那麼科舉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因考生自己改變的科舉考試
相比較於官方修改科舉考試時間,其實在歷史上有考生自己延期的,簡單的說類似於現在的「復讀」。
在清朝時期,大才子王士禛在順治十二年的時候,原本要到京城參加殿試的,但是卻自己選擇放棄了,給出的理由也是讓人哭笑不得,理由是致力於詩。但是在三年之後他又參加殿試,取得了全國第39名,也許這三年之中在家是復讀了吧?
在清朝末期,我國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是在一次殿試時決定放棄,按照他之後給出的理由,因為當時殿試的成績和字跡掛鉤,他感覺自己的字寫得不好,所以就先放棄,等到練好了再回來考試。
當然,在三年之後,蔡元培先生在殿試上如願取得了二甲進士,對於他自己延期殿試而言,自知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還是非常值得佩服的。
科舉在古代是決定很多人一生的大事,也是為朝廷補充新鮮血液的一種方式。所以在這方面官方自然會去衡量重要性,然後給出最合適的安排。
相关参考
科舉考試,是古代中國大多數讀書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徑,而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共有592
科舉考試,是古代中國大多數讀書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徑,而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共有592
清朝的文壇高手很多,比如袁枚、紀曉嵐、鄭板橋等等,都是足以名傳千古的大高手,不過在科舉考試中,這些人卻稱不上高手,鄭板橋更是四十多歲才考中了進士。今天要說的這位高手,不光在文學史上足有留名,在科舉考試
古代科舉,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試做官。這種晉升的台階,也逐漸催生出一種特殊的師生關系——座主與門生。所謂座主,指的是科舉考試中錄取考生的主考官,而座主們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
古代科舉,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試做官。這種晉升的台階,也逐漸催生出一種特殊的師生關系——座主與門生。所謂座主,指的是科舉考試中錄取考生的主考官,而座主們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
古代科舉,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試做官。這種晉升的台階,也逐漸催生出一種特殊的師生關系——座主與門生。所謂座主,指的是科舉考試中錄取考生的主考官,而座主們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
張璁七次會試落榜,喪失了繼續科考的信心張璁,字秉用,浙江溫州府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人,從小就愛讀書,很有才華。在明朝那個重視科舉考試的年代,文人們的最高理想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張璁先生也
張璁七次會試落榜,喪失了繼續科考的信心張璁,字秉用,浙江溫州府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人,從小就愛讀書,很有才華。在明朝那個重視科舉考試的年代,文人們的最高理想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張璁先生也
人這一生,都在追逐一些東西,現代社會裡占最大頭的無非就三樣,一是錢財,二是權力,三是名聲。古代同樣如此,只不過那時,人們對權力的追逐更甚於錢財,這就要從科舉這項制度說起了。科舉考試從創立開始,就是一種
古人有「鯉魚躍龍門」的說法,說的是平常老百姓,在成功通過科舉考試以後,便能夠取得做官的資格,從此身份地位大不一樣,是實實在在的階級躍升,同時也是社會對於自己才學的認可,所以唐朝詩人孟郊儘管很早就已經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