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時代中國史學的建設者青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Posted 青年

篇首语: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做新時代中國史學的建設者青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做新時代中國史學的建設者青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4月29日北京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聶北茵)在五四青年節前夕,中國歷史研究院召開「做新時代中國史學的建設者」青年座談會。
來自中國歷史研究院院屬各研究所和院部各部門的青年代表圍繞以「做新時代中國史學的建設者」主題做了發言。與會青年學者表示,做新時代中國史學的建設者,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樹立遠大的理想。史學研究要關注現實、關心社會,要把自己的研究放在更廣闊的學科體系中,增強責任感、使命感。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高翔在講話中向中國歷史研究院的青年同志提出四點希望。
他強調,一要堅定信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旗幟和靈魂,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宗旨,切實承擔起建設新時代中國史學的重要歷史使命。
二要本領高強。要發揚史學優良傳統,防止研究出現碎片化、表面化現象;要加強學科深度融合,聯合攻關,以多學科的視角審視人類文明成長曆程;要著力提出新的學術理念、學術範式,打造史學研究的中國學派,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三要服務國家。要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責任扛在肩上
啟動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在服務現實中尋找新的學術生長點,把握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為現實服務。

四要人品高尚。學會掌握歷史思維,運用長時段、本質的、發展的眼光為人處事,要用平常心對待名利得失,做到問心無愧。要有奉獻精神,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关参考

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的建設者身影

更多精彩請在右上角關注!歷史作證: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13】人民畫報1973年第6期勝利渠人民畫報1973年第6期建水庫人民畫報1973年第6期1973年2月6日,四川廿孜發生7.9級地震,空

2018閱讀盛典丨“閱讀+空間”對話——新型閱讀空間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新時代,新閱讀,新生活。爲全面梳理總結2018年北京全民閱讀,持續豐富全民閱讀“北京模式”,第八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將於2018年12月5日~8日,在北京市西城區天橋藝術中心隆重舉辦閱讀盛典,現邀請

100多位西方學者花了50年,寫了一套中國史,竟成了史學經典

了解文明的窗口,看清自己坐標。歷史學家朱維錚曾打過一個比方:想象中國是僅有一個窗戶的房間,外國學者只能通過窗戶看里面,而中國的歷史學家在屋內,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獨不知道這間房間坐標何處。而外國漢學家,

100多位西方學者花了50年,寫了一套中國史,竟成了史學經典

了解文明的窗口,看清自己坐標。歷史學家朱維錚曾打過一個比方:想象中國是僅有一個窗戶的房間,外國學者只能通過窗戶看里面,而中國的歷史學家在屋內,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獨不知道這間房間坐標何處。而外國漢學家,

历史秘闻 100多位西方學者花了50年,寫了一套中國史,竟成了史學經典

了解文明的窗口,看清自己坐標。歷史學家朱維錚曾打過一個比方:想象中國是僅有一個窗戶的房間,外國學者只能通過窗戶看里面,而中國的歷史學家在屋內,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獨不知道這間房間坐標何處。而外國漢學家,

历史秘闻 |檀樓市

來源:葉檀財經文/劍平、初曉全國27省座談會,誰是老大?誰沖得最猛?城市有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型城市,你有沒有想過,把單位換成省,也可以這麼分。3月27日,住建部發布了2018年度《城鄉建設統計年

历史军事 雙艦合璧——中國航母新時代

2019年12月17日,三亞軍港內一艘航母浮波靜卧,在駐泊三亞軍港一個月後,迎來它的高光時刻。當天下午四點整,第一艘國產的航空母艦正式命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交付南部戰區海軍。131年前的同一

历史秘闻 印度史學的發展與困惑(下)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全文共2826字|閱讀需5分鐘印度歷史學家和各界學者為捍衛歷史研究的嚴肅性所做的學術研究工作推動了歷史學和有關學科的

史上最難解釋的三件文物,一件僅重0.03克,卻顛覆中國5000年文明

19世紀末,歐洲的考古學日漸興盛,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講到19世紀中葉以來歐洲考古學家就開始將史前時期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又出現了新石器、舊石器一稱。1927年,中

從《論語》開篇看教與學的中國話語

《論語》作爲孔子所代表的古典教育之經典著作,其對於中國教育的重要性毋庸贅述。不斷地回到《論語》,尋求對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的理解與解釋,無疑是創生當代中國教育學話語體系的不可繞過的起點與基礎。學習之道與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