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錘砸死統兵10萬主帥的朱亥,為何未被司馬遷寫入《刺客列傳》

Posted 刺客

篇首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錘砸死統兵10萬主帥的朱亥,為何未被司馬遷寫入《刺客列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錘砸死統兵10萬主帥的朱亥,為何未被司馬遷寫入《刺客列傳》

(說歷史的女人——第1305期)
在春秋戰國的幾位最著名的刺客中,朱亥是一個最特殊的存在。其一是,他的殺傷力極強,一錘便砸死了魏國統領10萬大軍的主帥;其二是,他造成的後果最顯著,因他的行刺挽救了一個岌岌可危的著名諸侯國即趙國。相比大名鼎鼎卻對歷史走向沒有任何影響的荊軻,朱亥改變了歷史;然而,其三,有如此功力和功績的刺客朱亥卻沒有被司馬遷寫入《刺客列傳》。那麼,做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刺客之一,司馬遷為何忽略此人?
(一)司馬遷《刺客列傳》的宗旨
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里共記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5位刺客,即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這5位刺客成了中國古代甚至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刺客的代表。但其實,那個時期除了這5人外,至少還有非常厲害的兩位刺客,即要離和朱亥。要離沒有被司馬遷寫入《刺客列傳》的原因,筆者曾在「說歷史的女人第1229期」予以解讀,本文來分析一下朱亥沒有被記入《刺客列傳》的原因。
當然還得拿5位被記入列傳的刺客作比較。司馬遷在列傳的最後說:「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他意思是說,從曹沫到荊軻五個人,他們的俠義之舉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但他們的志向意圖都很清楚明朗,都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名聲流傳到後代,這難道是虛妄的嗎?
首先應該明白,司馬遷寫這5個人都是肯定、歌頌他們的,肯定他們的俠義精神,他其實是把5個刺客當成俠客、義人寫的。還有就是,這5人有的功夫很厲害,像個武俠,比如專諸和聶政;有的功夫一般,比如荊軻;有的就沒有功夫,比如豫讓,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他們都有一種扶弱拯危、不畏強暴,為達到行刺目的而置生死於度外的剛烈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實質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比如曹沫,魯庄公以他為將,同齊國戰鬥,結果他連敗三仗,失去了不少國土,但魯庄公並沒有問罪於他,「猶復以為將」,這是對他的絕對信任。所以曹沫僅僅是為報知遇之恩也要奮起一搏。另外的幾個,豫讓、專諸、聶政等都是為報主人或者朋友的知遇之恩的,你對我好,我也當為你辦事,義不容辭。
而司馬遷之所以更側重於荊軻,是因為荊軻不僅是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還上升到了國家或者民族的層面,為了整個燕國的利益而去阻止「強秦」。其實曹沫的劫持齊桓公也有這層意思,代表弱者去同強者抗衡。這樣曹沫和荊軻不僅具有了個人之間的「義氣」,而且有了國家層面上的大義,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那麼朱亥的刺殺行為是否具有以上特徵呢?
(二)信陵君、侯嬴和朱亥
朱亥是大梁(今河南開封)人。這人比較特殊,司馬遷儘管沒有把他寫入《刺客列傳》里,但還是在《史記》里記載了他的事迹,即把他寫進《史記·魏公子列傳》中。不過他在這篇列傳中實在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司馬遷對他的直接描寫很少。甚至他的出場根本就沒有正面敘述,只是通過文中的另一個人物侯嬴之口說出,而且僅一句交代:「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
說他是「賢者」,其實也不過是侯嬴故意想表現他的朋友罷了。其實朱亥就是個屠夫,跟專諸、聶政一樣,殺豬的,有點功夫而已。從其名字也可窺出一些信息,「朱」者豬也;「亥」在十二生肖中對應的也是「豬」;而且最後朱亥完成自己的使命後的歸宿地也叫「朱仙鎮」(當然朱仙鎮也可能因朱亥而得名)。
說白了朱亥就是一介草民,要不是他殺了一個很厲害的人物,他一輩子就是個殺豬的。那麼這個殺豬的是怎麼刺殺了一個國家的領兵大元帥的呢?咱們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景。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大舉進軍趙國,兵圍趙國都城邯鄲。本來做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也不是吃素的,但此時的趙國卻處於極大的危險之中,甚至有亡國之可能。為何?因為3年前,發生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此戰趙國傷亡45萬大軍,可謂元氣大傷,當時它就是敗給秦國的。此時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更是來者不善,大有一舉殲滅趙國之勢。所以趙國是再也輸不起了。
此時,兩位著名的「君子」赫然登上了歷史舞台,導演了一場精彩的大戲,挽救了趙國;或者說,讓歷史在這裡拐彎,阻止了秦國統一全國的大勢——如果不是這件事情,則歷史絕對會改寫,那麼就沒有後來的秦始皇什麼事了,因為秦昭王可能就統一中國了。這兩位君子便是魏國的信陵君即魏公子魏無忌,和趙國的平原君即趙公子趙勝。這兩人可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同楚國的春申君和齊國的孟嘗君並稱戰國四君。
這兩君都有著極尊貴的血統,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的弟弟;平原君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就是說,這兩位都是當時國王的弟弟。這兩人都是很有才能的,但由於當時的王位繼承製的原因,都沒有當國王,不過他們倒是在歷史上比國王更加出彩。
他倆的關係還很不一般,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夫人,就是說,信陵君管平原君叫姐夫,所以二人就跟哥倆似的,關係很鐵。
面對秦國的大軍壓境,趙王向魏國求救。魏王便派將軍晉鄙(魏國的兵馬大元帥)帶領十萬大軍去救趙國。但秦昭王卻派人恐嚇魏王說,你要是敢幫趙國,我下一個就收拾你!結果把魏王給嚇住了,所以晉鄙將軍就屯兵鄴城,沒有進軍,持觀望態度。
眼看魏國救趙要黃,趙王慌了,於是平原君決定替兄長出面擺平此事。他派人告信陵君說,秦國要打過來了,你看著辦吧,你就是不為我趙國考慮,也得為你姐姐考慮考慮啊!
信陵君說,我正在考慮這事呢,你不說我也得幫你,兄之事乃我之事也!
但信陵君也勸不動他哥,魏王還是不願出兵。於是信陵君表現得很義氣,就親自弄了一百多輛戰車,帶著自己的衛士,準備到戰場上,跟趙國人並肩作戰,力抗強秦。
這顯然是意氣用事了,面對強大的秦軍,你這百十號人無疑是雞蛋碰石頭,杯水車薪。這時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他叫侯嬴,一個70多歲的老頭。他家境貧寒,本來是一個看城門的,但此人很講義氣,曾受到禮賢下士的信陵君的厚待。侯嬴見信陵君帶著這幫人要上戰場,說,你這不是送死嗎?對趙國不會有任何幫助的。我有一計可幫公子成事!
於是就有了朱亥的登場。當時侯嬴說讓信陵君想辦法把魏國的兵符即帥印弄到手,然後以此奪取魏國主帥晉鄙的兵權;掌握兵權的信陵君再率10萬大軍解救趙國。侯嬴還說,「如果到時候晉鄙懷疑你,不肯交出兵權,就讓一個刺客幹掉晉鄙,強行奪其兵權!」他給信陵君推薦的刺客就是朱亥。
信陵君以為此計甚妙,就讓他的一個嫂子,即魏王的一個叫如姬的寵妃從魏王身邊偷出了帥印。如姬這人也是知恩圖報,當時她父親被人殺害,還是信陵君幫忙為她報的仇,所以如姬就幫了信陵君的忙,把帥印給弄了出來。
信陵君拿了帥印去找主帥晉鄙,讓他交出兵權。可是晉鄙感覺兩軍陣前臨時換帥事情重大,懷疑其中有詐。於是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為由,拒絕交出兵權。這時,做為一名刺客的價值終於體現了。朱亥從袖中取出40斤重的大鐵鎚一錘便砸死了晉鄙。
然後得到兵權的信陵君便率領魏國的近十萬大軍殺奔前線,幫助趙國打敗秦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趙國。
縱觀整個事件的經過,似乎就是信陵君在導演這場戲。朱亥的作用儘管也不小,但並非核心人物,他的出場機會很少,基本一瞬間就消失了。司馬遷在描述朱亥行刺時也是惜墨如金,僅一句話12個字概括:「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這也太簡單了點,比之他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的濃墨重彩,簡直太隨意了,似乎朱亥這人被完全忽視了一樣。為何?
(三)朱亥進不了《刺客列傳》的原因
首先,司馬遷的《刺客列傳》里有一個重要創作理念就是對「士為知己者死」的表彰,而這裡朱亥並不是真正表現這一理念的角色。儘管文中也提到朱亥當時為信陵君出手時的豪言壯語:「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不過從全篇看,朱亥同信陵君的交往其實很淺,時間也很短。當侯嬴給信陵君介紹朱亥,說朱亥是個人才後,求賢若渴的信陵君曾多次前往拜見朱亥,但朱亥卻對他並不買賬,就是並沒有與之深交(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事實上,那個老頭子侯嬴倒是受到了信陵君的厚待和尊重,要說為報知遇之恩,主要是侯嬴對信陵君的。「士為知己者死」,指的並非朱亥,朱亥並沒有死,倒是侯嬴死了。當時侯嬴給信陵君出了主意後就說:「本來我應該跟您一塊去辦這件事,但老夫年紀太大,走不動了。不過,當您到達晉鄙軍營時,我將自殺以報公子!」
「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
侯嬴的意思是,此行兇多吉少,萬一有什麼不測,我豈能獨活?不管事情成功與否,我這條老命都是你的了!後來侯嬴果然自殺了。
可以這樣設想,如果朱亥在殺死晉鄙之後,也像侯嬴一樣,說:我的任務完成了!然後選擇自殺,那麼司馬遷也許還真有把他寫進列傳的可能。然而不幸的是,或者幸運的是,朱亥全身而退了。
還有個關鍵的問題。首先司馬遷這篇《魏公子列傳》就不是在突出刺客的作用,而是為了表現信陵君如何講「義」的,如果信陵君不願幫趙國,一切將不存在。
所以,司馬遷第一要表現的是信陵君,而在整個「竊符救趙」中承擔最大風險的也是信陵君,因為他也完全有可能在奪兵權時被對方殺死,畢竟晉鄙是一個統領10萬大軍的大元帥。除此外,他還要承擔很大的政治風險,比如涉嫌篡位,你殺了魏王的三軍統帥,這不僅是「莫須有」了,定你個謀逆篡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次,司馬遷要表現的是侯嬴,是侯嬴給信陵君出的「竊符救趙」的主意,也是侯嬴給信陵君出的刺殺晉鄙的主張,並且刺客也是他提供的;尤其是侯嬴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最後要表現的才是朱亥。朱亥在整個救趙的過程中實在是一個配角。在所有的準備工作完成後,只需他的「輕輕一擊」,他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司馬遷的眼中,朱亥並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中的東風。是的,他就是一根稻草,輕如鴻毛。
如此,朱亥的出場就極為輕飄:「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輕描淡寫一下就可以了,所以他怎麼能進入專門弘揚刺客精神的《刺客列傳》里呢?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司馬遷這人是非常講「仁」的,他絕對是一個好人。比如他曾經冒著殺頭的危險為降將李陵辯護,就因為他對一個良將的憐惜,說李陵的投降是情有可原的,也希望漢武帝放過李陵的家人,不要因李陵一人而屠戮其他無辜的生命。
在《魏公子列傳》中,也是為了表現信陵君的「仁」的。通篇都在說信陵君如何禮賢下士,如何仁義。當侯嬴提出若晉鄙不願交出兵權,就讓刺客殺死他時,信陵君其實是不忍的。文中如此記載:
侯生曰:「……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於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
信陵君當時流著淚說:「晉鄙是魏國勇猛強悍、富有經驗的老將,是位有功之臣,我怎麼忍心殺死他啊?」
這應該是信陵君的真心話。後來信陵君帶著朱亥去見晉鄙時,晉鄙懷疑他,不願交出兵權,此時信陵君還是不忍心動手的。他當時應該還想勸說晉鄙交出兵權,不到萬不得已他絕對不會向一個魏國的功高老將下狠手的。可是,此時朱亥卻等不及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擊致命。儘管這在辦事效率上,絕對高;但站在仁義的立場,在信陵君看來,是太過殘忍了:「此狠毒之舉,我不為也!」在他心中,一定是這麼說的。
設想一下,如果當時朱亥沒有馬上出手,而是等到信陵君再次勸說晉鄙無效,並且晉鄙要對信陵君使出強硬手段驅趕之,或者大叫一聲:「來人!」當信陵君處於危險之地時,朱亥再出手一擊,性質就變了,你可以解釋說朱亥在正當防衛,為報其主而下手一搏。如此以來,朱亥的一錘砸出的就絕對是正義了。那麼司馬遷最終把他寫進《刺客列傳》也是有可能的。
最後要說的是,司馬遷的思想境界問題,即他對忠君愛國的最終定義。司馬遷之所以那麼濃墨重彩地歌頌荊軻,是因為他認為荊軻是俠之大者,是為國為民的代表,是忠君愛國的典範。而朱亥之刺殺晉鄙則走向了反面。
因為,為國為民首先是為了自己的祖國和自己的君主和自己的人民。而朱亥是幫助信陵君救了趙國,幫助的是他人之國;同時他還刺殺了自己國家的領兵元帥,這不是「吃裡扒外」嘛,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賣國者,同愛國主義八竿子打不著。這就挑戰了司馬遷對忠君愛國的終極理解。在司馬遷看來,愛國首先得忠君吧,你把國王的領兵元帥都殺了,何來忠君?你殺了自己國家的主帥,豈止不仁不義,簡直其心可誅!所以司馬遷在內心深處是反對朱亥的做法的。
事實上,《魏公子列傳》通篇洋溢著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慕、讚歎和惋惜之情。明代著名學者、散文家茅坤在其著作《史記鈔》說:「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傳亦太史公得意文。」
因此,朱亥被司馬遷寫進《史記》,只是充當信陵君的一個陪襯而已。他想進入《刺客列傳》是萬萬不能的。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史記·魏公子列傳》《史記·刺客列傳》《戰國策》等。

相关参考

專諸和要離都為吳王闔閭刺殺強敵,為何司馬遷只為專諸寫傳

(說歷史的女人——第1229期)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里寫了五個春秋戰國時的著名刺客,分別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但那個時期的著名刺客並非只有這五個人,還有跟他們一樣著名的,比如要離,他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揭露劉邦糗事,漢武帝為何不怒

司馬遷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因為替李陵將軍辯護,而得罪漢武帝,處以腐刑(亦稱宮刑)。司馬遷立志創作“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忍受肉體、精神上的雙重屈辱,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創作,共一

龍湖·龍譽城認籌引關注,新晉網紅盤為何未開先熱

3月中旬剛剛開放營銷中心的濟南龍湖·龍譽城近期已開始準備開盤,小長假期間,龍湖龍譽城正式開啟認籌,短短几日已有幾百人報名,新晉網紅大盤為何未開先火?大家看重的不僅僅有地段、品牌,有更多人是奔著「王炸戶

李廣與司馬遷的同病殊途

西漢飛將軍李廣和太史公司馬遷都是犯過罪的人,都曾面臨巨額罰金的苦惱,但是因為各自的經濟實力不同,最終結果自然不同,而在其中起關鍵作用的竟然是漢代的贖罪罰金制度。1兩人的贖金數額公元前129年,李廣、衛

司馬遷評價商鞅這位改革家 刻薄少恩,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為了秦國的強大,不惜得罪權貴,變法圖強,最終卻功成而身死。他的種種行為既不受到當時人們的待見,在歷朝歷代也飽受爭議,用《史記》作者司馬遷的話來評價他是「刻薄少恩

從司馬遷到張廷玉——二十四史編撰者名錄

1739年(乾隆四年)《明史》編撰完成,經乾隆皇帝欽定,將先代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編撰的二十四部史書稱「正史」,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並不是佳偶天成,而是事在人為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司馬遷少有的記述一個文人的傳記,此篇講述了司馬相如遊梁國,娶文君,通西南夷等幾件事,與他有關的文和賦都全文收錄,文字之多遠超司馬遷自己的記述。而大多人關注的都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

端午節為啥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隱藏了一個千古之謎:屈原是被刺殺的,並非投河自盡。目前對於屈原自殺唯一的記載就是司馬遷的《屈原賈生列傳》。司馬遷在此傳中引用了屈原的《漁父》作為論據。屈原被流放後,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在汨

鄧艾是司馬懿一手栽培的親信,司馬昭為何殺了他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後,薑維逐漸全面主持起蜀國的軍事大局。薑維秉承諸葛亮北伐中原、興複漢室的理想,頻頻出兵討伐魏國,《三國志》記載,前後共有十一次之多。但遺憾的是,薑維興師動眾連年用兵,結

司馬懿建立的晉朝,不如劉邦的大漢王朝,只因選了個傻子繼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攻伐,形成了三足鼎立,可惜魏國的君主都不怎么長壽,經曹操一手打下魏國的江山,被司馬懿家族給掏空了,司馬家族采用曹操控制漢室的手法控制曹魏帝國,最終司馬炎登基稱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