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國軍這四位名將手握重兵卻選擇起義,只因看清了蔣介石

Posted 人心

篇首语: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解放戰爭,國軍這四位名將手握重兵卻選擇起義,只因看清了蔣介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解放戰爭,國軍這四位名將手握重兵卻選擇起義,只因看清了蔣介石

當初野心勃勃的蔣介石還沒有起勢的時候,為了能夠奪得更多的支持力量,他決定採用收攬人心這一套。他有很多位拜把子的兄弟,儘管在當時,大部分人都是互相利用而已。不過,也有一些人真的被蔣介石的表象所蒙蔽,將他當作了自己的兄弟。
比如被蔣介石稱為「二哥」的許崇智。當年許崇智能力超群,受到孫中山的重視,蔣介石就對他俯首帖耳,事事順從。許崇智因此真的把老蔣當作了自己的小弟,時時不忘提點他。當孫中山要重用許崇智的時候,他還不忘跟孫中山引薦自己的小弟蔣介石。
後來,老蔣得到了一個創辦黃埔軍校的機會,誰知他很不樂意,覺得自己辛苦半天就落個辦學校的差事?還是許崇智跑回了蔣介石的老家,苦口婆心地勸他,告訴他黃埔軍校在當時中國的意義,創建成功之後他蔣介石是什麼收穫等等,並且許給他自己的參謀長的職務。如此,老蔣才有後來成為國民黨最高領導人的機會。
從後來的種種結果來看,蔣介石是一個軍事才能真的非常一般的人。不過,他最後能夠身居高位,自然也有他的過人之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善於拉攏人心。可惜,在國軍當中,他只把那些出身於黃埔一期、二期的學員,和自己的老鄉們視為知己,委以重任,其他的人往往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稍微有所收穫,所以,這樣一支隊伍,領導者這樣的格局,國民黨如何能不敗呢?
解放戰爭進行到中期時,蔣介石就意識到了自己可能大勢已去,並且開始考慮後路。在幾個可以選擇的地點之間,他最後選擇了台灣。因為當初他早就派心腹陳誠去了台灣,陳誠已經在那裡站穩了腳跟。其次就是台灣海峽的地形特殊,遠離大陸,相對安全。最後就是當時台灣已經有了相對完備的基礎設施,像是飛機場等等都已經修建完成。所以,他選擇了敗走台灣。
老蔣想要將自己的心腹全部帶走,還指望著有一天或許能夠反攻大陸。可惜,他的算盤打得不怎麼精明。因為在他的手下,很多國軍將領同樣看出了局勢,他們在共產黨人的爭取下,有很多都選擇了棄暗投明,和平起義。有的人說,他們這樣選擇是因為實在打不過,其實有時候真的不僅僅是這個原因。正是他們的這一選擇,使得我們的人民免受了再一次戰爭的創傷,一些建築、文物免遭再次損壞,也避免了更多的戰士在這場戰爭中喪生。而這四位名將雖然掌控重兵,卻因看清老蔣選擇了和平起義。
首先就是抗日名將傅作義。在跟隨老蔣的歲月里,傅作義屢建奇功,抗日戰爭中讓日軍聞風喪膽,打出了中國軍人的氣魄。當時老蔣敗走台灣,想要帶著他一起,但是在關鍵時刻傅作義選擇了率部起義。因為他的這一動作,北京城才能免遭再一次的戰火襲擊,這座兩代王朝古都的很多建築才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
第二個是盧漢。盧漢時滇軍中了不起的人物,當初他的表哥龍雲在雲南稱霸一方,盧漢也是一位風雲人物。當時他率部奮力抵抗日軍侵略,可是在抗戰勝利前夕,老蔣卻翻臉不認人,給了他一次嚴重的打擊,命人在雲南發動政變。盧漢深知跟著蔣介石不是長久之計,從當時的態勢看,蔣介石明顯不是共產黨的對手,於是決定為了當地百姓不再承受戰爭之苦,率部投誠。
第三位是馬鴻賓,他最初是跟隨馮玉祥的,後來軍閥混戰,他在亂世中也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支隊伍。解放戰爭進行到末期,他率部投誠,後來被我黨委以重任。76歲那年,在蘭州去世。
最後是鄧錫侯。這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滇軍將領,他的部隊在抗戰時期讓日軍望風而逃,戰績卓著。率部起義之後,我黨尊重他在抗戰時期做出的傑出貢獻,請他擔任西南軍中要職。75歲時,鄧錫侯病逝在成都。

相关参考

諸多國軍起義將領中,他是唯一被授予開國中將的將軍,理由很簡單

解放戰爭進行到後期,蔣介石人心喪盡,大勢已去。這個時候,很多國民黨將領在我軍的爭取下選擇了和平起義。是他們的行為,減少了百姓再一次遭受苦難,也免去了更多戰士戰死沙場。對於這樣的國民黨將領,我黨對他們的

都有哪些國軍將領,在解放戰爭中表現出色,並贏得我軍將士的稱讚

解放戰爭,雖說,以蔣介石的失敗而結束。但是在這三年戰爭時期,國軍還是有不少將領在戰場上表現很出色的,並且還得到了,我軍將士的稱讚。不是有句話這樣說的嗎;英雄惜英雄。假如他們不是各為其主,可能都會成為好

數學天才保送北大,拿到麻省全獎卻選擇出家,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擁有智慧,勤勞和天才,遠遠高於顯貴和富有。——貝多芬然而他走上了一條帶有記憶且冗長的路,陪伴他的是朝聖者般的孤獨,臉上擠出少有的微笑,心中充滿悲苦。好像在人群中自如穿梭,卻被那世俗阻攔的寸步難行,只想

他本是國軍戰俘,後棄暗投明加入我軍,27歲犧牲前成為戰鬥英雄

在解放戰爭期間,隨著我軍的節節勝利,自然有很多國民黨士兵成為了我軍的戰俘,這其中有不少人都選擇了棄暗投明,還有一部分人更是成為了我軍的戰鬥英雄,比如今天要介紹的王克勤。王克勤小時候的日子非常苦,他13

西方劍術明明劈砍殺傷力更強,為何最後卻選擇了花拳繡腿的刺擊

劍,作為古代冷兵器時代的重要兵器之一,在東西方文明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有著異於、強於其他許多冷兵器的殺傷力,長劍大多用於戰鬥而短劍常佩帶在身上用於護身以及秘密刺殺。劍被無數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證實,世

這位名將連巴頓將軍都看不起,卻非常敬佩這個中國人,理由很簡單

說起美國二戰時期的名將,巴頓將軍必須有一席之地。他是一位血性軍人,儘管被很多人認為強硬、粗魯甚至暴力,但是這些都不影響他在二戰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巴頓將軍是很多人的偶像,他的身上彙集了一位優秀軍人應有的

長平之戰,如果把趙括換成李牧,這場戰爭是否會贏呢

長平之戰,如果把趙括換成李牧,這場戰爭是否會贏呢?首先,長平之戰,不是敗於趙括或者說某一位將領,而是敗於糧草後勤,以及戰機,趙國強在騎射騎兵,擅長奇襲突襲機動力遠勝秦軍。但卻選擇固守,白白消耗了糧草輜

國軍十大抗日名將,都有誰上榜

10.趙登禹,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是馮玉祥的貼身護衛,隨馮玉祥參加北伐,後任三十八旅旅長,又隨馮玉祥參加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趙任29軍37師109旅旅長,九一八事變爆發後,

國軍十大抗日名將,都有誰上榜

10.趙登禹,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是馮玉祥的貼身護衛,隨馮玉祥參加北伐,後任三十八旅旅長,又隨馮玉祥參加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趙任29軍37師109旅旅長,九一八事變爆發後,

陳賡大將革命生涯的5位副手,四位授予開國上將,一位榮獲中將軍銜

陳賡新中國十大大將之一,畢業於黃埔軍校,曾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然而他卻選擇了為新中國為全國人民奉獻一生。這位被稱為「多彩大將」的將軍,出生將門世家,從小就跟隨祖父學習武藝,練就一生好本領,後來在黃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