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實死因

Posted 天花

篇首语: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從《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實死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從《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實死因

清人關後第八代皇帝同治是咸豐皇帝的唯一的兒子,一八五六年葉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一八六一年登基稱帝,時年六歲,一八七三年親政。親政後不到兩年,即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病逝。關於同治帝的死因,官方說是死於天花,野史說是死於梅毒,也有說是死於疥瘡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那到底同治帝的死因是什麼?《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葯底簿》都是我們今天得以分析研究同治究竟死於何病的第一手寶貴史料。
《翁同龢日記》對同治得病到死亡,每日都有記載。他是同治的漢文師傅之一,《日記》所記都是親歷之事,比之傳聞,具有第一手史料價值。《萬歲爺進藥用葯底簿》屬子洽代皇帝脈案檔簿(以下簡稱「脈簿」)。它比較詳細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一十畫一下午載淳得病,召御醫季德立、庄守和入宮請脈起,直至於二月初五日夜載淳病死,前後三十七天的脈案,所開的處方、共用了一百零六服藥的情況。這本「脈簿」是敬事房太監根據當時御醫李德立、庄守和每天請脈記錄和所開的方子,謄抄彙輯成冊的。它們都是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日記》所記,同治帝於1874年12月8日(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卧床的。「連日聖體違和,預備召見者皆撤。廿一日西苑受涼,今日發疹。今日於養心殿見樞臣也。」(《翁同龢日記》十月二十一日)正如「脈簿」中所記載的,當天下午,太醫院院判李德立和御醫庄守和診斷的情況是:「脈息浮數而細。系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疫腿軟,皮膚髮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翁同龢日記》十月二十一日)
12月10日(十一月初二日),翁同龢與其他漢文師傅,清早到內務府大臣坐處,即按皇帝出天花時大臣都得換穿花衣,懸紅絹於胸的規矩易服,「托案上人請安,送天喜」,上午約9點鐘,會見請脈後回來的御醫李德立、庄守和,得知皇帝自患天花3天來「脈沉細,口渴腰疼,懊惱,四日不得大便,項頸稠密,色紫滯干艷,證屬重險云云。不思食咽痛作嘔。」(《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二)是昨天申時確認為同治帝得了天花。他察看了昨、今兩日的處方,都用蘆根、元參、蟬衣、金銀花等,吉更、牛蒡、紫草、葛根、酒軍等葯,皆「涼潤之品」。(《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二)
從12月11日(十一月初三),從《日記》稱:「天明後同人始集,先至案上請安,知昨日申初大便已通,進鴨粥二次,得眠,咽痛亦減。見昨晚方,有漸見光潤之語,不勝喜躍。」待至辰初二請脈。翁抄得藥方:「脈案言大便已通,胃口漸開,諸症皆減,惟頂陷板實,色帶紫滯,毒尚未清,陰分不足,故皮根未能松綻云云。方大致如昨(翁小註:蘆根、牛蒡、酒軍二千,吉更、元參,餘不記,引用蚯蚓。)遂出。」(《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三)從《日記》中可以看出同治帝伴有咽痛、便秘溺赤痘粒顏色紫滯的病症,而這些經現代醫學已經證明是疹痘傳染病的一些癥狀。
翁同龢每天進宮問安,回寓後必在日記中詳述脈案和藥方。皇帝病情似有起色,天花漸見放白行漿。「脈案雲,脈氣浮數,天花六朝,漸有放白之象,亦漸光潤。」(《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五)12月14號(十一月初六日)同治帝的天花逐漸發出,但是同治帝的體質仍然虛弱。「脈案雲,天花七日漸已行漿,亦見飽滿,而根暈未收,飲食亦佳,唯咽痛音啞,咳嗆堵塞,由於花過稠密,氣滯胸中,進清咽化毒。」(《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六)
12月16日(十一月初八日)傳下聖旨令翁同龠禾與軍機大臣,御前大臣等同起進見。這是自同治帝得病以來,翁同龠禾第一次被召見,也是軍機、御前大臣第一次被召見。他和諸臣先至養心殿東暖閣,見兩宮太后正坐於御榻,手持蠟燭在察看皇帝天花病況。太后命諸臣上前瞻仰,同治帝舒臂令觀,「微語曰:誰來此伏見?天顏溫蒣,偃卧向外,花極稠密,目光微露。瞻仰畢,略奏數語皆退」。(《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八)同治帝確信自己得的是天花,所以無需在重要大臣面前遮遮掩掩,這說明同治帝患的是天花而非梅毒。
第二天17日(初九日),皇帝與太后又在東暖閣召見翁同龢與軍機、御前大臣。「上起坐,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飽滿,聲音有力。」(《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九)在這個描述中,貌似同治帝的病情好轉,其實並不然,天花未能正常發出,正是因為同治帝從表面的身體虛弱逐漸向著熱毒內擾方向轉化。此時的同治帝,已是向著每況愈下的方向發展了。
同治帝的癥狀不斷惡化,到了28號(十一月二十日),已經是「頭眩發熱均惟徐毒乘虛襲入筋絡,腰間腫痛作癰流膿」了,「項領臂膝皆有潰爛處」,(《翁同龢日記》十一月二十日)按照御醫李德立、庄守和分析的原因是:上述病症皆由「停漿外剝之時,毒陷經絡公耘聚所致」,因此又相當疲頑。所以,到此地步,同治帝已是生機難轉,卧以待斃了。
在12月31號(十一月二十三日),「脈簿」中御醫李德立曾說「莫蔓潰陷透膜為要」,也就是說,如果是爛穿了,皇帝就會立即喪命的。結果到1月2號(十一月二十五日),「腰臀流汁未消,漫腫串潰,外口小而內潰大」。(《翁同龢日記》一月二十五日)經過幾番熨洗,至1月5號(十一月二十八日),也沒有使腰部等潰處的膿血有所提換。相反,「腰間潰處如碗,其口在邊上,揭膏藥則汁如箭激。」(《翁同龢日記》十一月二十八日)「氣腥,漫腫一片,腰以卞皆平,色微紫,視之可駭」。(《翁同龢日記》十一月二十九)病情不斷惡化,空蕩的宮殿彷彿傳來了死神臨近的腳步聲。御醫們也對同治帝的病束手無策,死神已至,只待時辰,這已是宮廷上下心照不宣的事了。捱至1月12日(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終於無藥可救,一命嗚呼,年僅19歲。
通過《翁同龢日記》等資料的分析與研究,我們可以確信同治帝是死於天花。但為什麼在稗史和野史中會有同治帝死於花柳病這種說法呢?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同治帝生活放蕩,常常微服私行,縱慾取樂。這主要是因為同治帝無家庭之樂。同治有一後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選:慈安皇太后喜歡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皇太后則喜歡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兩宮太后,意見不一,要同治自選。同治選定蒙古正藍旗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她被冊為皇后,同治帝很喜愛她,也很敬重她,據說不久懷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歡這個皇后兒媳婦,常找碴兒難為這位小皇后。慈禧不許她與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對慧妃好。同治帝不敢違抗,但他不喜歡慧妃,只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慈禧經常干涉帝、後親熱乃至夫妻生活的傳聞,這種說法並不過分。
傳說慈禧經常告誡兒子「毋輒至宮中,致妨政務,且陰使內監時時監視之」,搞得皇帝極為反感,「於是終歲獨宿乾清宮」。(穆宗立後之暗潮,清朝野史大觀,第一冊)可是同治帝是一個18、19歲的青年,精力旺盛又無法發泄,那就只能別尋他途,逍遙取樂也在情理之中。事實上,同治帝的放浪不止那些跟隨他的小太監知道,還有恭親王奕?的兒子載澄。所以當奕盉勸阻修圓明園,君臣發生爭執,皇帝堅持要他說出指責自己微服私行有何證據時,奕?以「臣子載澄」對,並指出了時間、地點,皇帝為之語塞。雖然同治帝私生活上放浪,但這與同治帝最後直接死於花柳病卻沒有關係。
但是同治帝卻因為「西苑受涼」而最後得天花而死,可見同治帝的身體有多差了,正是由於他常常在夜間「微服私行」,尋花問柳,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了,不然作為一個19歲的皇上,平時有那麼多的補藥補著,生病時有良好的醫療條件,是絕對不會被天花打垮的。正如《翁同龢日記》中所記載的「陰分不足」、「氣滯胸中」,氣虛腎虧使他根本沒有能力去抵抗天花。所以說,縱情淫樂在某種程度上葬送了同治帝年輕的生命。

相关参考

如何评价翁同龢此人?翁同龢为什么支持变法?

  翁同龢,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同治帝、光绪帝帝师。公元1830年,翁同龢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常熟,字叔平,号松禅。  翁同龢是官宦世家出身,父亲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本人的成就也非常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老师的注解,在古代还有一种老师,那就是皇帝的老师——帝师,是对帝王老师的尊称,作为皇室乃至一代帝王的老师,身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老师的注解,在古代还有一种老师,那就是皇帝的老师——帝师,是对帝王老师的尊称,作为皇室乃至一代帝王的老师,身

历史人物 翁同龢的翁同龢的生平介绍_翁同龢后人_翁同龢怎么读

中文名:翁同龢别名:字叔平,号松禅、均斋、瓶笙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常熟主要成就:同治、光绪年间书法家第一代表作品:《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同龢–晚清著名的政治家  翁同龢(1

翁同龢为何能得光绪帝信任?光绪帝与翁同龢的关系

  翁同龢是清末重臣,为同治帝、光绪帝两代帝师。他不仅出身尊贵,同时入仕之后也受到皇帝和太后的重视。特别是在光绪帝时期,成为帝党领袖,在朝堂与后党相争,可谓风光无限。  翁同龢是光绪帝最信任的臣子,他

晚清帝师翁同龢病逝

1904年7月3日,同治、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病逝。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

历史人物 翁同龢简介

  翁同龢  人物小传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先后担任同治、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推荐人才时候曾经当面欺君

晚清末年,常熟翁同龢,仗着自己状元及第,又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以一人而兼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督办军务处、户部尚书等显职,煊赫一时。然而这位翁常熟却是一个擅用权术的人,他的同僚吴县潘祖荫曾说:“叔平虽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推荐人才时候曾经当面欺君

晚清末年,常熟翁同龢,仗着自己状元及第,又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以一人而兼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督办军务处、户部尚书等显职,煊赫一时。然而这位翁常熟却是一个擅用权术的人,他的同僚吴县潘祖荫曾说:“叔平虽

著名书法家翁同龢与光绪帝的关系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仇恨

  翁同龢是晚清时著名朝臣,后来官至协办大学士,位同宰辅。年轻的时候,因为科举中一甲一名状元而进入朝堂,后来接替自己的父亲任同治帝老师。光绪帝登基之后,又成为光绪帝老师,两朝帝师,地位尊崇。  翁同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