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的先祖司马错

Posted 司马

篇首语: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太史公的先祖司马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太史公的先祖司马错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在战国这么多将才中名气不大,可他的战略眼光却具有划时代的非凡意义,此人就是太史公的先祖,秦国将领司马错。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靳与武安君l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靳孙昌…昌生无泽,…无泽生喜,喜生谈,谈为太史公。”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司马氏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汉初的流徙情况。司马错的最大功绩便是伐蜀与定蜀,其孙司马靳作为战国杀神白起的副手,参与了长平之战,后来与白起一同被昭襄王赐死。而司马迁的父亲,老太史公司马谈,算起来是司马错的八世孙。

也许太史公司马迁太过谦虚,并没有给祖宗司马错单独立传,可是司马错伐蜀定蜀,对于秦国的发展壮大,乃至整个战国局面的扭转和终结,其意义并不亚于商鞅变法。司马错历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惠文王时秦国朝野几乎是张仪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武王又是个偏执的举重爱好者,只爱和大力士比举鼎;昭襄王时又遇战神白起横空出世,司马错仕途的运气真是不怎么好。但是,珠玉蒙尘只是暂时现象,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雾,一探究竟。根据东晋常璩撰写的巴蜀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早期的蜀王封他弟弟葭萌为苴侯,赐给他汉中这块地,几代之后吃里扒外的苴侯居然和蜀国的仇敌巴王要好,结果苴蜀相攻,苴侯奔巴,巴求救于秦。带头大哥秦国,是否真这么好心,会替巴蜀苴主持公道呢?

史记张仪列传中对此略有提及。当时秦惠文王确实欲发兵伐蜀,但是蜀道难走是个头疼的问题,而且,时值韩国侵犯,先伐韩吧,恐巴蜀局势更加不利,先伐蜀吧,又怕韩国趁机来袭,惠文王陷入了两难的抉择。惠文王跟前的大红人张仪建议伐韩,而司马错坚持伐蜀,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张仪的伐韩主张其实包含着东出争利于三川、劫持周室的方针“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反方辩手司马错是这么说的,秦国地小民贫,当务之急是广地、富国、强兵,别看蜀国是西僻之国,“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而且拿下蜀国,有禁暴止乱之名,天下不会以为秦国贪暴,面子里子的好处都得到了;反之如果伐韩劫周天子,未必有多大的实际利益,反而还担了一个恶名,若引来山东诸国的攻伐,那秦国就完蛋了。《华阳国志》还补充了司马错的一个论点,那就是从蜀国这个地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于是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伐蜀,灭之。关于伐蜀由谁领兵,史记秦本纪说司马错伐蜀,《华阳国志》说司马错、张仪共同伐蜀,总之从决策到执行应该还是以司马错为主。平蜀之后,昭襄王封蜀王后人为蜀侯,陈壮为蜀相。昭襄王十四年,蜀相壮杀蜀侯,并与臣服于蜀的丹、犁二国(古乐山地区)来降。到秦武王即位后,可能是蜀与丹、犁又有反复,蜀相壮被诛,秦国也继续出兵讨伐丹、犁。秦武王举重受伤而死之后,他弟弟昭襄王继位,封公子继任蜀侯,岂料没过多久蜀侯居然反了,司马错授命平叛定蜀。至于巴蜀苴纠纷的另外两个当事人,巴国和苴国,自然是唇亡而齿寒,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了。平了蜀国之后,司马错张仪等,顺便把巴与苴一块儿端了。鉴于间接统治总是出现反复叛乱,秦国先后将原巴蜀苴连同从楚国夺得的汉中六百里土地,设置成巴郡、蜀郡和汉中郡。

如果说商鞅变法是秦国称霸乃至吞并天下的发动机,那司马错伐蜀定蜀应当算是为秦国战车源源不绝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加油站。那么他的作为仅止于此吗?当然不是。司马错最风光的时候曾担任秦国国尉,作为国尉的司马错曾伐魏攻襄城,两年后白起后来居上担任国尉并继而升迁至大良造。而司马错降为左更,史记秦本纪中有司马错继续伐魏的记载“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十八年,错攻垣、河雍,决桥取之。”司马错后来又担任客卿,与大良造白起一道,夺得魏国城邑大小六十一座;并单独攻击魏国河内,迫使魏国献出安邑求和。

以上这些战绩,在白起的光芒掩盖下可能略有些黯然失色。但作者推测,最令司马错欣喜的,当是在有生之年亲身实践了他最初“得蜀则得楚”的设想。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马错“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从蜀地出其不意拿下楚国黔中郡,楚国被迫割让汉北及上庸以求和。在此基础上,大良造白起于第二年攻楚,直接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王逃亡,把郢都变成了秦国的南郡;其后白起水淹鄢城,楚人淹死者数十万人。伐楚凯旋后的白起被封为武安君,但是若没有司马错之前伐蜀定蜀奠定的人力物力及战略基础,白起伐楚不可能这么轻易赢得胜利,军功章上应该有司马错的一半功劳。

司马错的生平除生卒年月不详之外大致就是这样。至于“司马错建立秦国铁鹰锐士制”,是出自孙皓晖先生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孙先生这种说法是确有实据,还是艺术加工,作者愚钝,实在不知。关于秦锐士,《荀子.议兵》和《汉书.刑法志》中有如下记载:“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算是分别比较了齐国、魏国、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而网络盛传的赵国“胡刀骑士”作者并没有找到对应的史料记载。

相关参考

太史令司马迁犯了什么错变成太监的

...治上也多用严刑惩罚犯错之人。严刑拷打必多冤狱,就连司马迁这样的清官也没能幸免。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耿直。当时李陵因为被单于围困而导致弹尽粮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为了战俘。汉...

太史令司马迁犯了什么错变成太监的

...治上也多用严刑惩罚犯错之人。严刑拷打必多冤狱,就连司马迁这样的清官也没能幸免。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耿直。当时李陵因为被单于围困而导致弹尽粮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为了战俘。汉...

太史令司马迁犯了什么错要遭受宫刑

...治上也多用严刑惩罚犯错之人。严刑拷打必多冤狱,就连司马迁这样的清官也没能幸免。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耿直。当时李陵因为被单于围困而导致弹尽粮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为了战俘。汉...

司马错是什么人 司马错怎么死的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秦国将领,是秦国的三代元老,他一生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司马错带兵灭亡蜀国,又多次出兵镇压蜀国叛乱,可以说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在攻打魏国时,司马错更是一路率军攻

司马错秦国第一名将为什么不是白起王翦而是司马错

【司马错】秦国第一名将为什么不是白起王翦而是司马错?  秦国第一名将司马错  司马错认为秦国要统一天下,扩张领土、增加财富和施行仁政,这三条缺一不可,当然要从最容易的扩张开始。蜀国虽然富庶,地盘不小,

司马错简介 秦惠王时期将领纵横家司马错生平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司马迁的八世祖。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

秦国干将司马错的生平与功绩

  司马错怎么死的:秦国干将司马错的生平与功绩  司马错是谁?司马错生平与功绩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司马迁的八世祖。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

秦朝名将司马错是怎么死的 司马错是被谁杀死的

司马错,夏阳(今陜西韩城)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秦国三大干将(司马错、白起、王翦)之一。秦惠王时期,和著名纵横家张仪争论,主张先灭巴蜀、再攻

司马错是谁?张仪和司马错是什么关系?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著名的将领,他属于纵横学派,和“天下第一利口”的秦国相国张仪同属一派,但是两人却时不时的就发生一点争执,看起来就像是一对政治上的冤家一样。在公元前316年的时候,巴国和蜀国这

秦国司马错

  司马错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在司马错的一生有过许多的战绩,最了解的就是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军灭亡蜀国。秦昭襄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