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前后楚国封君领地构成的变化
Posted 阳城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变法前后楚国封君领地构成的变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变法前后楚国封君领地构成的变化
吴起变法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开始出现封君,战国时期封君人数不断增加,封君制的兴起逐渐成为楚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楚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传统观点多认为,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随着郡县制在各国渐次施行,逐渐代替原有的卿大夫采邑制,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各国为对少数功臣、贵戚或宠臣进行封赏,纷纷实行封君制,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授予受封的卿大夫以“君”或“侯”等名号。封君制与郡县制作为楚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国时期曾长期并存。长期以来,由于材料限制,学术界对郡县制关注较多,而对封君制的研究很不充分。近些年,随着战国出土文献的不断整理和公布,这方面的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入的可能。本文拟结合传世和出土文献,细致分析战国时期楚国封君领地的构成,以期在战国基层地方行政制度的研究方面有所推进。不当之处,尚祈方家不吝赐正。传世文献中有关楚国封君的详细描述不多,仅能从对鲁阳文君和阳城君的少量记载中窥得封君领地的大致结构。鲁阳文君公孙宽为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受封于楚惠王时期,又常被尊称为鲁阳文子。“文”是他的谥号,与新蔡葛陵楚简(下文简称新蔡简)所见的平夜文君谥“文”的情况类似。关于他的受封,《国语・楚语下》有详细记载:
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文子辞曰:“梁险而在北境,惧子孙之有贰者也……惧子孙之以梁之险,而乏臣之祀也。”王曰:“子仁人,不忘子孙,施及楚国,敢不从子。”与之鲁阳。惠王本欲以梁封之,鲁阳君请求改封于鲁阳,表面上是惧怕子孙有逼上之二心,实则因梁在边地,担心子孙失邑。《墨子》记载鲁阳文君与墨子的对话,见于《耕柱》和《鲁问》两篇。《鲁问》篇云:子墨子……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从这段文字可以解读出的信息包括:一,鲁阳文君说在封地“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若有攻伐,“则寡人必将厚罚之”。体现了他在封地内的绝对权威,行政、司法等权力都由他来掌控;二,四境之内的“大都”、“小都”指代大小城邑,可知封君的封地面积较为广大,包含独自的城邑体系,在城邑之外则应有大片的乡野地区。除鲁阳君外,从《吕氏春秋・离俗览》之《上德》篇有关阳城君的记载也可以看出类似情形: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讲的是楚国阳城君与墨家的孟胜毁璜为符,孟胜为阳城君守国、死国的故事。孟胜与阳城君交好,阳城君令他守国,他应当参与管理阳城君封地内的一些事宜。虽然不清楚阳城君是否给予他某些官职,不过可以肯定他的权限是来自阳城君的,反映出封君在封地内职权很大,可以任免不少官员。所说的“国”指的就是阳城君的封地。封地称“国”,在封地内有独立的武装。虽然其仍受控于楚国中央,中央有分封和收回封地的权力,但独立性依然很强。
相关参考
吴起变法的影响: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开始出现封君,战国时期封君人数不断增加,封君制的兴起逐渐成为楚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楚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传统观点多认为,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
前382年,吴起在楚国雷厉风行明法审令,实行变法:一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凡是已传三代的封君(奴隶主贵族),国家一律收回爵禄,降为平民,将原来受封的土地收归国有,废除疏远的公族之特权,把一些
...事。进入战国时代,楚悼王为求富国强兵,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兴革,使楚国国力日益强盛。至楚威
《贡举》(1)贡举科目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贡举科目前后有很大变化。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承隋制,又有很大发展。除隋代四科之外,又增加明法、明书、明算三科;明经科中又分为五经、
课程结构上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在课程结构上的最大变化是引用了“学习领域”和“模块”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与传统的“科目”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解读:学
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在晚清戊戌变法那场震惊朝野内外的政治变局中,翁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以往政治史与法律史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宪政思想以及变法主张的研究,而忽略对
历史人物 吴起变法之后楚国迅速崛起,为何吴起的变法最后没有改变楚国的境况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吴起变法的弊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原大国魏国进行李悝变法之后,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增强,迅速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此时南方的楚国,长期受到中原各国的攻击,损兵折将,丢失
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在晚清戊戌变法那场震惊朝野内外的政治变局中,翁同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以往政治史与法律史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宪政思想以及变法主张的研究,而忽略
程颢、程颐以及王安石同为北宋时期显赫一时的人物,王安石以变法闻名,而让二程闻名后世的原因之一,不仅是二人在学术上的造诣,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二人当时反对王安石的举措。历史上的程颢和程颐并不赞成王安石进行变
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在晚清戊戌变法那场震惊朝野内外的政治变局中,翁同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以往政治史与法律史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宪政思想以及变法主张的研究,而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