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邓析竹刑说的是什么
Posted 法律
篇首语: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邓析竹刑说的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揭秘:邓析竹刑说的是什么
在春秋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子产最先打破了一直以来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传统,颁布了最早的法律制度,使得广大群众可以知道这些法律,但是其实也有很多的人都对这样简陋的法律感到不满,邓析就是其中一员,而与众不同的是,邓析还亲自设计了一套法律,并且把它刻在了竹子上,叫做竹刑。
邓析是新型地主阶级的一员,他对于当时子产等人代表的继承了周礼的贵族阶级非常不满,因此才私自编造了一部法律,但是毕竟这是私人修著的法律不能得到国家的承认,也就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而当时虽然说法律已经公开了,但是百姓们都不识字啊,文化水平太低,真正懂法的人还是少,因此邓析就在当时为百姓们开讲法律知识,让他们能够了解这些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同时也接一些活来帮助百姓打官司。随着邓析名头的变大,邓析的竹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人发现邓析的这套刑法要比现在在实行的法律制度更加的完善,而且一般来说当时的刑法都是刻在鼎上的,非常笨重,不适合流传,但是邓析所著的竹刑,却是比较方便,所以随着竹刑的传播,当时的郑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动荡。结果后来郑国的统治者下定决心,杀了邓析,尽管如此,邓析的竹刑还是被留了下来,并且还被当成了国家通行的法律,可见邓析的竹刑在完善程度和合理性上是要超过当时原先的法律的。
名家是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个流派,在战国中期的一段时间非常流行,涌现了不少的杰出人才,而早在春秋末期的时候名家就已经初露端倪,邓析就是名家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并不长久,只活了40多岁就去世了,那么邓析是怎么死的呢?其实说起邓析的死就得先说说邓析的思想观念,当时正是社会大变动的时期,旧的奴隶主阶级的衰弱,新的地主阶级的崛起,而邓析就是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一个革新派。他和当时的另一部分地主阶级不同,那些地主阶级的人是由原先的贵族阶层转化过来的,依旧提倡以礼治国,现在已经基本证明了以礼治国是很难实现的,真正靠谱的是依法治国。虽然因为当时社会需要的缘故,当时郑国的子产等人颁布了新的法律,但是几乎都是围绕着周礼为核心来制定的,所以邓析非常不满,就私自制定了竹刑。
竹刑的诞生也意味着他和郑国当局者几乎是不可能和解的局面,而这个时候因为百姓们对于法律还不是很了解,邓析就经常宣传法律知识,并且有偿的帮助百姓们打官司,一时之间他成为了郑国的风云人物,有了很多的学生,对于当时的统治阶级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而且邓析他非常善于辩论(毕竟是名家的开创者),他经常能够把黑的说成是白的,把当时的老百姓们忽悠的不要不要的,这也让当局者对他更加不放心,因此当局者找了机会把邓析给杀了,然而讽刺的是,邓析的竹刑却是被确定成为了国家的正式法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年龄战国人物中文名:邓析出生地:河南新郑出生日期:前545年死日期:前501年职业:年龄末期头脑家头脑倾向:造孽先王,不是礼义邓析邓析的法律头脑主要有:①阻挡“刑书”,私造“竹刑”。他不只阻挡旧的奴隶
邓析的辩论特点众所周知,名家的人几乎都有着杰出的辩论能力,而邓析作为名家的创始人自然也不例外,可以说正是邓析开创了诡辩一系,从此使得诡辩成为了辩论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邓析的辩论特点是什么样的呢?邓
红楼梦是和珅发现并予以保护的,后来呈送给乾隆皇帝,乾隆看后感慨道:“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明珠何许人也,乾隆为何把红楼梦当成明珠家事。原来明珠是康熙皇帝手下的大臣,而其中的贾宝玉应该就是明珠的儿子、著
邓析(前545-前501),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
邓析是哪一领域的鼻祖邓析是春秋末期有名的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名家的先驱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反对“礼治”并且提倡法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帮助百姓打官司的人物,是律师领域的奠基者。邓析传播法律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年代。因此也出了许许多多的宫闱秘事,今天小编要说的是,唐朝第一美人安乐公主与他的母亲皇后韦氏之间不能说的故事。安乐公主名叫李裹儿,是中宗李显与韦后所生。因为从小就聪明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年代。因此也出了许许多多的宫闱秘事,今天小编要说的是,唐朝第一美人安乐公主与他的母亲皇后韦氏之间不能说的故事。安乐公主名叫李裹儿,是中宗李显与韦后所生。因为从小就聪明
朱元璋长什么样子,这是历代史学家最喜欢讨论的问题,根据《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在民间流传的画像有两种,一种
有一条成语叫「”洛阳纸贵”,说的是西晋太康年间,著名文学家左思创作了一部名篇——《三都赋》,当时在京城洛阳受到文人们的空前追捧。由于竞相传抄的人太多,几日之内使得洛阳城里的纸张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
清末民初北京琉璃石英钟附近卖马褂的乞丐,即是专事“卖假人头”的诈骗勾当的。这里有一则故事颇具代表性,说的是清朝某年,一南方来京科考的举人蒋某独自闲逛琉璃厂被乞丐诓骗。蒋某在闲逛时,有一乞丐前来向他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