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和鲍叔牙流传千古的情谊

Posted 管仲

篇首语:少年乘勇气,百战过乌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管仲和鲍叔牙流传千古的情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管仲和鲍叔牙流传千古的情谊



管仲与鲍叔牙可谓是古代朋友中惺惺相惜的一代典范,两人相互知心,相互成就对方,堪称一对佳话。尤其是鲍叔牙宽宏大量的高尚品质最让人敬佩,管鲍分金的故事千古流传,鲍叔牙不计较个人私利的品质在当下的物质社会,世态炎凉中真是难得一抹温情。

人们常说势利是一种常态,世态炎凉、人走茶凉是人之常情,谁能不自私不爱钱呢,那相比来说不势利才显得难能可贵,才让人格外感动。试想一想,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有人能拉上一把能雪中送炭,那真是人间一大幸事,那样的温情脉脉,总会让人心中涌出暖流。

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家境贫寒,还有老母亲要养,所以才私自给自己多留点。鲍叔牙明知道但却毫不在意,也不点破,其实鲍叔牙也是精明的人,但更是细心的人,他不说破就是不想让管仲为难,就是为了维护管仲的面子和自尊,毕竟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鲍叔牙的情意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显得很难得,因为人在社会上混,难免有窘迫囊中羞涩的时候,这时候总会有不怀好心的人嘲笑讽刺。但是如果有人能默默帮助自己,或者说有人肯借钱给自己,那便已经是雪中送炭了,那会让人铭记一辈子的。

尤其是鲍叔牙的手下人看不下去了,向他报告的时候,鲍叔牙还为管仲解释,这份情谊让人怎能不感动,管仲能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心好友是他的幸运,他后来能够辅助齐桓公也对亏了鲍叔牙,人生能有这样的朋友,夫复何求。

管仲名言

管仲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管仲一生经历坎坷,早年时候因家境贫困,怀才不遇,空有大智,却报国无门。好不容易得到了公子纠的赏识,成为了公子纠的谋士,却因为公子纠没有争得王位而沦为鲁国阶下囚,最终还好有好友鲍叔牙相救,才成为了齐桓公的宰相,从而一展宏图大志。

管仲一生之中写下了诸多的名言,以供人识人自省。在政治方面的名言就是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以及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这两句流传的最为广泛。管仲的这两句名言将法律的重要性充分的表露出来了,让各国诸侯以及政治家们封为经典。

而在礼仪廉耻这一个方面,管仲也有名言留下。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以及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说明了礼义廉耻对于一个大国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不懂得礼义廉耻,没有教化,是走不远的。只有成为了礼仪之邦,才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才能有立足之地,从而不断的发展壮大。

关于民生问题,管仲说了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表达出国家要将土地按一定的规则平均分配,让百姓有土地可以使用,自然就可以安居乐业,还可以增强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增加税收,提高综合国力。

管仲破厚葬

在春秋战国晚期,齐国十分流行厚葬,齐桓公十分担心着一个情况会愈演愈烈,于是就跟管仲说:如果厚葬之礼再这样继续下去,齐国的衣帛就全部都用来做丧服,齐国的树木就全部用来做棺材了,应该怎么样去解决这一个问题?

管仲对齐桓公说到: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厚葬,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益,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应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个问题。

于是齐桓公就下令,说从今以后如果还有人施行厚葬之礼,就要派人侮辱去世之人的身体,而办理丧礼的都要抓取治罪。在命令通达下令之后,齐国境内的百姓以及高官贵族都不敢在进行厚葬之礼。因为主理丧事的人家如果实行厚葬之礼,去世之人不仅得不到名气,还会名誉扫地。办理丧事的人也不仅得不到利益,还会被抓取治罪。所以,一时之间,厚葬之礼就被遏制住了,齐国的衣帛以及木材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

管仲对于齐国厚葬这一个习俗了解的十分的透彻,从人们想要厚葬的根本原因出发,告知齐桓公只要抓住了这些根本原因,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厚葬之礼,让齐国的物资不受到浪费,可以充分的发挥这些物资的作用,为齐国的百姓造福,增强齐国的综合国力。

看完了管仲破厚葬的文章之后,我们也应该向管仲一样,学会抓住事物的根本原因。从根本原因出发,才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否则都只能事倍功半,白白耗费财力物力。

相关参考

鲍叔牙与管仲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鲍叔牙是谁

只要是人们一提到管仲,都会想到他身边站着的另一个人,那便是鲍叔牙。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今天,鲍叔牙处处谦让、包容管仲,让观众甚是感动,曾经动情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因二人的关系...

鲍叔牙与管仲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鲍叔牙是谁

只要是人们一提到管仲,都会想到他身边站着的另一个人,那便是鲍叔牙。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今天,鲍叔牙处处谦让、包容管仲,让观众甚是感动,曾经动情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因二人的关系...

鲍叔牙与管仲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鲍叔牙是谁

只要是人们一提到管仲,都会想到他身边站着的另一个人,那便是鲍叔牙。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今天,鲍叔牙处处谦让、包容管仲,让观众甚是感动,曾经动情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因二人的关系...

管仲临死之前为什么不推荐鲍叔牙为相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春秋时期的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颖上人。也被人称为鲍叔、鲍子,敬叔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揭秘春秋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管仲在齐国任相国期间推动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所以管仲在这方面的评价很高。在说起管仲时人们常常会提起鲍叔牙,鲍叔牙以知人善交闻名。管仲曾说生他的人是父母,但是了解他的人只有鲍叔牙了,那么管仲和鲍叔牙的缘分

鲍叔牙具有什么品质特点 鲍叔牙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世间情和爱是永世歌颂的主题,除却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从古至今还有很多种情感是不囿于男女之情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而管鲍分金、管鲍之交,便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春秋时期的鲍叔

揭秘管仲临死前为什么不推荐鲍叔牙为相?

现如今的社会只要涉及到利益,就算是亲人也可能在利益面前而变得六亲不认,而在千百年前的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两个身份各异,地位不同的人却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利益上即使不是对等关系,也没有丝毫纠葛,感

历史上的管姓名人

管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自己的知音。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

鲍叔牙、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

鲍叔牙、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鲍叔牙和管仲是经商时的好友,后管仲做了齐襄公大弟弟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齐襄公小弟弟公子小白的师傅。当齐国将要大乱时,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国。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