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故事介绍

Posted 贵族

篇首语: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故事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故事介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大变革的时代

按照屈原生于公元前353年、卒于公元前278年的说法,屈原的活动时期主要是在战国的中后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等诸侯国由七雄并峙的割据到开始走向统一的时代。

自春秋以来,封建制在奴隶制机体内部已逐渐酝酿成熟,从此开始了新的社会制度的大变革,由奴隶主所有制向地主所有制过渡,奴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这种转化在春秋时期还比较缓和,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便十分激烈了。屈原恰好生活在这种激烈变化的转折关头。

在这个时期,农业经济已经迅速发展。春秋末年,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牛耕;战国中叶,铁制农具又被广泛使用,灌溉业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这就有利地促进了大规模的垦荒和深耕细耨,农业生产首先发展了起来。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兴起;官营手工作坊和个体经营的工肆不仅遍布各地,而且分工设部已非常细致。社会的大分工为商人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商人们走南闯北,出入于各诸侯国的大城市。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都,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周之洛阳都成为天下有名的都市、繁华的商业中心。如临淄就有居民七万户,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战国策·齐策》)。楚国的郢都也是如此。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桓谭《新论》)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导致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也必然导致旧观念、旧制度的动摇。世袭的诸侯、卿大夫占有土地的奴隶主所有制已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奴隶主统治者们穷奢极欲,追求声色享受,置平民百姓的死活于不顾,使百姓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甚至达到了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兽恶其网,民恶其上的两极分化的对立程度。在诸侯各国中,不断出现反抗奴隶主统治的奴隶暴动。较为有名的有鲁国的柳下跖起义、楚国的庄F起义,有力地动摇了奴隶主的统治。尤其是楚威王、楚怀王年间的庄F起义,吏不能禁,致使楚分为三、四。

由下层奴隶主、奴隶社会的自由民、工商业主和以军功得到封地的功臣构成的地主阶层,不满于奴隶主世袭制度,也不满于割据局面以及各国间无休止的战争,特别是不满于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残暴、昏庸、腐败和荒淫。他们要求参与政权并掌握政权、控制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以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并促进封建制的发展。于是,在各诸侯国中不同程度地展开了变法运动。变法运动的实质就是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以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如郑国的子产,魏国的李悝,韩国的申不害,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以及燕国、赵国等都制定过革新法令,推行过改革的措施。在这些变法中,尤以李悝、吴起、商鞅的变法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李悝于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在魏国进行变法,颁布平籴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使魏国首先在诸侯七国中强大起来,曾经越过赵国,灭掉了中山国,还与韩、赵联合打败了齐、楚的军队,并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李悝之后是楚国的吴起变法。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被任命为令尹(相当于相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之初就遭到了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顽固派的大贵族屈宜臼指责吴起变法是变其故而易其常,吴起好用兵是逆之至也,楚悼王注重改革是逆天道,任用吴起将助逆成祸,甚至当面辱骂吴起为祸人。吴起面对楚旧贵族的攻击,毫不动摇,并向楚悼王一针见血地指出:楚国地广人众,军队有一百多万,过去曾经称霸于诸侯。现在国家又贫又弱,主要原因是大臣权势太重,受封食禄的贵族太多,耗尽了国家的钱财,上逼国王,下欺百姓,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变法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实行了不少新法,使楚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变法内容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针对楚国地广人稀的现状,将旧贵族迁徙到边远的广虚之地,让他们从事生产,自食其力;他们原有的土地由国家收回。这样,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给旧贵族以沉重打击,削弱了他们的势力;第二,收爵禄。规定被分封的楚国旧贵族经过三代,将其子孙的爵禄收回;公族(王室家族)出了五辈,便一律取消特权和俸禄;第三,损不急之枝官,即裁减官吏、减少俸禄开支,把节省的经费用于训练军队;第四,塞私门,不允许旧贵族招引食客,不准私门请托、互相勾结以危害国家,提倡为国家尽忠尽力;第五,加强军事力量,建立一支由国家统一指挥的军队,以便用来统一中国。吴起的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强了王室的力量,也加快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空前地强盛了起来,不仅南收杨越,北并陈、蔡,而且在救赵攻魏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引起了各诸侯国的震惊。

然而,吴起的变法因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早已怀恨在心,并伺机反扑;另外,吴起的变法注重在中央集权和强兵方面,缺少改革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内容,更未对土地所有制问题有所改革,没有得到新兴地主阶层的广泛支持,所以,楚悼王一死,吴起就被反对者们乱箭射死,变法也就前功尽弃了。于是,楚国又恢复了旧的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持续的时间最长,效果也比较显著。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于公元前359年和前352年先后两次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的旧习俗和戎翟(狄)少数民族落后遗风,又适应了封建的上层建筑,确立了封建的道德观念。废井田、开阡陌、平赋税在政治体制上废除了旧贵族赖以统治的分封制,为统一中央集权制的实现,首先在地方组织上奠定了基础。经过商鞅的改革,秦国的经济、政治得到了发展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军事力量。从公元前354年到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大军三次伐魏,均大获全胜,压倒了魏国的嚣张气焰,使秦国声威大震。前340年,商鞅伐魏,俘获魏将公子,收复河西之地,从而一跃成为七国中的强国,扭转了被动挨打、无力插手中原的局面。尽管秦孝公死后,商鞅惨遭车裂之祸,但商鞅亡后,秦法未改,推行二十一年之久的商鞅之法妇孺皆知,已深入人心,不能动摇了。秦国刑政修明,百姓善战,居高临下俯视中原的地理形势,已有足够的势力与原来的强国齐、楚抗衡,并与之争夺天下了。

社会的大变革自然也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首先是民的地位的提高。在此之前,民的地位与六畜相同。周代以前的典籍中往往将民与六畜并举。如《周官》有云:朝士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委于朝,告于士,又质人掌城市之货贿人民牛马珍异,甚至民干脆还比不上六畜,孝公时代的《寰鼎铭》载明曾以一匹马、一束丝换回五个人。自春秋到战国时期敬德保民的思想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儒家倡导仁爱,墨家提倡兼爱,道家主张齐物平等,甚至于法家也要用制定法律的形式为平民百姓争得一席生存的地位。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与《左传》中普遍宣扬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明显地反映了人的地位的极大提高。这种思想对屈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广泛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

民的地位的提高,相应的便是神的地位的下降,而作为神之子的地上的君主的地位也便发生了动摇,对君主的要求也严格了起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商汤弑其君,孟子义正辞严地说:闻诛一夫纣耳,未闻弑君,说明更多地是以德来衡量君主。儒家在遵守等级制度的前提下,也有为民请命的要求,甚至也有对国君的限制,对暴虐之主,孔子与孟子当然也是坚决反对的。

割据战争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于是,要求罢战,要求统一便成为人心所向,成为历史发展之必然。虽然各家思想体系不同,如儒家主张以礼义文治德教感化而达到使各国归服的目的,法家则主张强兵利刃以武力兼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墨家主张兼爱,其目的都有要求统一的倾向。从战国后期来看,仁义不及感化,兼爱不能救拔,武力兼并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战国七雄的对垒中,楚国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合纵,还是连横,直接关系到楚国的危亡。连关中之谓横,合关东之谓从(《战国策》高诱注)。关东六国联合叫合纵,秦国联合六国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叫连横。苏秦主张合纵,张仪则坚持连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在战国七雄中,地处西北部的秦国兵力最强,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版图最大,处在山东半岛的齐国,因有海滨的鱼盐之利,故最富。秦、齐势均力敌,秦、楚又势不两立,苏秦游说楚威王时说: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张仪游说楚怀王时说: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因此,除韩、赵、魏、燕四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外,几乎形成了秦、齐、楚鼎足三分之势。在合纵连横的斗争中,秦、齐、楚战和关系十分复杂。在秦、齐的争雄中,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楚国向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秦为了牵制齐国,必须与楚联合,又必须结成稳固的联盟,然后求得发展。

楚国能否改革朝政,能否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是关系到楚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屈原就是在这个历史的转折关头登上历史舞台的。

无忧的青春

屈原的生年问题,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根据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的两句话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自叙生辰,王逸《楚辞章句》注释说: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孟,始也,贞,正也,正月为陬。也就是说屈原出生的日期应是寅年的正月庚寅日。我们已知庚寅日为二十三日,那么寅年是哪一年?因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古代历法,清代以来的学者们做了巨大努力,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就有十种推断。结合《史记·屈原列传》、《史记·楚世家》记载的史料来考察,我们认为今人胡念贻先生的说法更为妥当,即定于公元前353年(楚宣王十七年)夏历正月二十三日,正好是寅年的寅月庚寅日,与《离骚》中屈原的自叙相吻合。

屈原的诞生地是楚国秭归(今湖北秭归)乐平里。秭归原名丹阳,是楚之祖先熊绎的始封之地。屈原的父亲伯庸因为儿子这个不平常的生日——寅年寅月庚寅日而兴奋不已,这个得天地之正中的良辰吉日也许是个好兆头,说不定他将来能成大器呢!伯庸久久凝视着襁褓中的婴儿,按照出生时的天文星象,给他起名叫平、字原。《离骚》中有两句说伯庸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即公正的法则,隐寓平字之义;灵均指高而平的沃土,隐寓原字之义。

屈原是上古高阳帝顼的后裔,《离骚》中的头两句诗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是高阳帝顼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高阳帝顼的六代孙子名叫季连,是楚国的创业祖,姓芈。季连的后代鬻熊在周文王时被封为子等爵位,鬻熊的曾孙熊绎因祖上有功,在周成王时被封于楚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可见楚本姓芈,从鬻熊之后又姓熊。到春秋初年,熊绎的后代熊通自立为武王,武王的儿子屈瑕因功受封于屈邑,便以封地为姓,这便是屈姓之始。在楚国芈姓贵族中,屈氏受封最早、家族最盛,自春秋以来都是楚国统治集团的显贵。如屈重、屈完、屈御寇、屈采、屈荡、屈到、屈建、屈生、屈巫、屈狐庸、屈申、屈罢、屈春、屈庐、屈阎、屈子荡、屈弗忌、屈匈等均任过高等官职。尤其是屈瑕担任过莫敖之后,屈重、屈建、屈荡、屈生、屈大心、屈子华都做过这个官。屈原和春申君还做过左徒。

屈原的家乡濒临长江、靠近三峡,是一个嶂叠山青、绿水萦回、风景秀丽的灵异之地。地灵人杰,神秘而旖旎的三峡风光陶冶着他的情操,赋予他以丰富的想象力,也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有一段话描写三峡:

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奇特的风景以及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奇特的楚文化,孕育了屈原宏伟的气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铸成了他后来创作中雄浑特异而清丽的风格。

屈原从小喜爱洁净,每天早晨都要到井边打一桶水,用这清澈的井水洗去脸上的尘垢、洗净自己的帽缨,然后对着明亮的井水照照衣帽是否整齐、洁净。小屈原长大了,他渐渐懂得,人不仅要讲究外表整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心地纯洁、正直。因此屈原每天对着井梳洗完毕,就对着明亮的井水察看自己有没有私心邪念?行为上有什么不够检点?省察自己对国家忠不忠?对百姓爱不爱?这面明心透腑的镜子映照着屈原幼小的心,也把他的心灵照得透亮鲜明。这口井就是人们传说的照面井。

屈原出生于王室宗族家庭,使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遍览古籍,并留意历代兴亡盛衰的踪迹,积极探求治国安邦之道。在屈原的心目中早已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像商代伊尹那样辅佐商汤、像周代吕望那样辅佐周武王,自己将来也要辅佐楚王振兴楚国,统一天下。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刻苦读书,即便是酷热的夏天,屈原也不放弃攻读,为避酷暑,他就到伏虎山脚下凉爽的山洞里去读。后来人们把这个山洞称做读书洞。

一年年过去了,屈原在发愤攻读中已度过了二十几个春秋,这已经到了公元前333年,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期。这一年,楚军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齐军,楚国声威大振。隆隆的时代春雷震撼着伏虎山,也在召唤着屈原。

伏虎山一年一度的橘树又开花了,屈原漫步山下,抬头仰望山坡,只见漫山遍野的小白花比往年更为繁茂、素洁,这就是南国的橘树,它一来到南国,便矢志不移地爱上了这片国土。他深切的恋国之情亦顿然而生: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宜修,而不丑兮。

天地间最美的橘树,习惯于南国的水土,天生不能移植,只肯生长在南方的楚园。绿叶映衬白花,繁荣茂盛令人心旷神怡,层层枝条长着尖尖的刺儿,树上挂满丰硕的果实。橘子皮色鲜亮、内瓤纯洁,就像一位志士仁人,气味芬芳、品德美好,她只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不给人以丑的感觉。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射,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

诗人赋予橘树以理想的人格而进行高度礼赞:赞叹你从小有志气,具有高洁、超群的品质。你坚定不移的本性是多么可贵可喜。扎根南国矢志不移,胸怀坦荡而没有私心杂念。你头脑清醒卓然独立于人间,挺拔坚强而不迎合世俗,也不随波逐流。你一直谨慎自守,从来没有过失。你秉持美德而摒弃私欲,这种崇高的品质将同天地一样长存不朽。我愿意同你生死与共,希望永远与你做朋友。你品德出众、风度优雅;你性格耿直、合于正道;你年岁虽少,但可以为人师表;你高尚的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我将以你为榜样永远向你学习。

诗人歌咏橘树,是用拟人的手法将橘树理想化、人格化。诗中的橘树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个理想化的人,在这个理想化的形象中,集中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品格、高尚的道德、坚定的意志和不变的节操。诗人着重强调了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美德,这实际上是诗人爱国思想的真切体现。诗人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用爱国思想要求自己、培育自己,这正是他后来成为伟大爱国诗人的思想基础。

相关参考

屈原的历史故事

  屈原的性格是耿直的,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世家。屈原是第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姓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从小就很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

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

用屈原的故事说明中国人有骨气(边叙事边议论)

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在七国争雄时期,文人墨客游走于诸国之间以自己的智慧帮助国王从而获取钱财在此期间还有一句俗语“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可见当时的文人骚客根本没有爱国意识,然而屈原曾任楚国左徒

屈原是哪里人 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老家在哪里

屈原是哪里人:屈原,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

屈原在历史的地位怎么样除了给我们留下一个端午节外?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爱国女诗人有多牛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姬姓,卫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大诗人都叫什么名字

1.先秦作家作品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

屈原是不是对历史的阻碍

1.有人认为屈原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你怎么看不会啊。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

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是哪门子的“爱国主义”者

屈原这个人,我们从小在读书时,就知道,这个人是伟人,这点是明确的。因为太史公把他的“辉煌”的故事写入了传世名著《史记》(史记。那么,我们从小说他是个爱国主义者,这是不对的。爱国主义,首先要明确,国的概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美政理想分别是什么

(一)爱国主义思想屈原的作品自始至终贯串着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他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在历史发展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