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为何一生多谜

Posted 孙子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孙武为何一生多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武为何一生多谜

在论述孙武的一生行事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经历将近千年的关于孙武 的有无及其著作真伪的争论。由于《孙膑兵法》在魏晋以后的亡怯,详载春 秋史事的《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丝毫不涉及孙武,而现存《孙子兵法》 中又有似乎是战国时期的现象,因而自北宋以来,就不断有人怀疑孙武及其 著作《孙子兵法》的真实性。问题讨论颇为热烈,各家意见众说纷坛。除明 宋濂在《诸子辨》、胡应麟在《四部正讹》、清纪陶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孙星衍在《孙子十家注序》中,继续肯定孙武为春秋末年人,兵法出于其手定外,怀疑者的人数远比此诸人为多,否定的意见占了上风。

兵圣孙武存疑的八大迷团归纳各方的论点主张,约有如下八种:孙武无其人,著作是伪托。主其说者有南宋的叶适、清代的全祖望 和现代学者齐思和等。叶适以孙武为大将,乃不为命卿,而左氏无传焉 为由,指出:凡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想标指,非事实。接着他列举 了一些《孙子》书中的论题,认为都是战国时始有之事。因而他主张此书是 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清人全祖望随之议论道:水心(叶适字)疑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事其书皆纵 横家所伪为者,可补 《七略》之遗,破千古之惑。至若十三篇之言,自然出 于知兵者之手。

孙武有其人,但兵法非其所著。主此说者有北宋的梅尧臣、清代的姚鼎和近代的梁启超等。梅氏曾作过 《孙子注》,认为此书非武所著,而是 战国相倾之说也(见欧阳修《梅尧臣〈孙子注〉后序》,《欧阳文忠公 全集》卷四十一)。姚鼐也持同样的看法,云:吴容有孙武者,而十三篇 非所著,因为是书所言皆战国事耳(《惜抱轩文集》卷五《读孙子》)。 梁启超亦说:此书未必孙武所著,当是战国人依托。书中所言战事规模及 战术,虑皆非春秋时所能有也。(《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 略〉考释》)又说:此书若指为孙武作,则可决其伪。

孙武其人之有无,兵法是否自著,不可知。主此说者有南宋的陈振 孙和清代的姚际恒等。陈氏在其《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中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姚氏在《古今伪书考》中更玄虚莫测他说:然则孙武者,其有那?其无耶?……其书自为耶?抑其 后之徒为之那?皆不可得而知也。

孙武与孙膑乃一人,兵法为孙膑所著。主此说者有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和中国现代学者钱穆等。斋藤作《孙子辨》一文主张:今之《孙子》一书,是孙膑所著。孙武与孙膑,毕竟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号。钱穆亦认为:《孙子》十三篇洵非春秋时书,其人则自 齐之孙膑而误;孙膑之称,以其膑脚而无名,则武殆即膑名耳;孙子 在吴、齐两国都呆过,后世说孙者,或曰吴,或曰齐,世遂莫能辨,而史公亦误分以为二人也。

武与膑为二人,十三篇为孙膑所著。日本学者武内义雄作《孙子十三篇之作者》一文,根据《史记》载孙武、孙膑二人均有兵法著述,而《汉志》又有《吴孙子》、《齐孙子》两种,故断武与膑是别人,各有著述;但今《孙子》十三篇从其内 容看,非孙武所著之书,而出于孙膑所作。

孙武系伪托,无其人,今本《孙子》作于孙膑。现代学者金德建撰《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一文,从《左传》不载孙武而《史记》所述孙武事又极简略,内容上完全近于传说,不足为信,从而认定:所谓孙武,全为伪托之说;则《孙子》这部书的作者,当为孙膑无疑。 (《古籍丛考》第80—82页,中华书局1941年版)

孙武就是伍员,二者实为一人。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认为,孙武事迹与伍员甚相似:二人都从他国来到吴国,统帅吴军破楚人郢;二人都讲究军事策略,著有兵法。伍员托其子与齐鲍氏,居阿、鄄之间;伍员后代在齐国改姓孙,其后百年有孙膑出。故孙膑的先辈孙武,实即伍员。

孙武实有其人,兵法著作源出于武,完成于膑。这种意见比较普遍。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说:按《史记·列传》称武为膑之祖,膑之兵法传于后世云,则是书殆传于膑,而本与武者欤?现代学者陈启天进一步阐发此论点云:古人为学,均有传授。孙膑既为孙武之后世子孙,则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成十三篇,而署武之名以行世;谓此书为武自撰者固误,而谓此书与武绝无因缘者亦非也。 (《孙子兵法校释》第41页,中华书局1947年版) 本来,孙武的生平事迹及其兵法著作,在《史记·孙子传》和 《汉书·艺文志》中是记载得相当清楚的。成书于东汉初年的《越绝书·记吴地传》、《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也都有关于孙武事迹的记述。先秦古籍,如《荀子·议兵》有言: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云: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吕氏春秋·上德》亦谓:孙、吴之兵,不能当矣。然则孙、吴连称已成习惯用语。吴指吴起,孙置于吴前,自然是指比吴起时代稍前的春秋末年的孙武。

然而,《孙膑兵法》后来失传了,《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史记·孙子传》明明说孙膑有兵法传世,它的亡扶,人们自然会怀疑《孙子兵法》的作者问题。再说,《左传》中吴国的阖闾、伍员、伯、专诸等人物以及吴国攻人楚都的情 况都写得十分详细,却没有一言记及孙武。虽然有人曾竭力为此书辩解:春秋时,列国之事赴告者则书于策,不然则 否。 (宋濂《诸子辨》,《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十六)但无法消除 年版。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汉墓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这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使怀疑孙武其人的有无和《孙子》是否孙武所著的悬案得以涣然冰释。从发现的这两部兵法著作来看,孙武和孙膑显然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人,他们的著作也反映了具有各自时代特点的战争方式和军事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关参考

他兵法与孙武齐名,士兵都为他卖命,一生从无败仗

他一生用兵如神,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威名在纷乱的战国时响彻云霄。他不仅声名与孙武齐名,同时,也写下了不起的兵法战策,这些兵书完全不逊于《孙子兵法》。他就是战国时卫国人吴起,一生历经坎坷,曾在鲁、魏、楚三

兵家的始祖,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的一生

孙子是先秦兵家的始祖,曾经"北威齐晋,显名诸侯"。他在春秋末期,"因势辅时"潜心研究如何"擒敌立胜"的军事理论并著书立说。他所著《孙子兵法》是兵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兵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优秀军事著作,在世

对孙武的评价如何 孙武为何能受到后世的称赞

孙武,很多人都知道他写有非常著名的《孙子兵法》,但是很多人对他的事迹并不清楚。孙武有着统领三万军队却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神话。被后世尊称为孙武子,地位可以和孔子和老子并称。他本是齐国人,后来在挚友伍子胥的

孙武贵为一代兵圣,为何战绩平平,最后神秘失踪

一部《孙子兵法》,让孙武名垂千古,被后人誉为兵家之祖、兵家之圣,如今更是全球知名。然而,孙武贵为一代兵圣,军事大家,为何战绩平平,最后又神秘失踪?春秋战国时期,史书文献上没有孙武的记载,到了司马迁时期

兵圣孙武到底有无其人

在论述孙武的一生行事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经历将近千年的关于孙武的有无及其著作真伪的争论。由于《孙膑兵法》在魏晋以后的亡佚,详载春秋史事的《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丝毫不涉及孙武,而现存《孙子兵法》中又

军事家孙武墓现在还存在吗 孙武的父亲是谁

一谈起《孙子兵法》,无人不会忆起此书的作者孙武以及孙武充满传奇的一生,然而孙武独特的军事才能无不显现着家人对其的培养与熏陶,其中更包含了孙武的父亲孙凭对孙武的期盼。孙武的父亲名为孙凭,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军事家孙武墓现在还存在吗 孙武的父亲是谁

一谈起《孙子兵法》,无人不会忆起此书的作者孙武以及孙武充满传奇的一生,然而孙武独特的军事才能无不显现着家人对其的培养与熏陶,其中更包含了孙武的父亲孙凭对孙武的期盼。孙武的父亲名为孙凭,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伍子胥的知名度为何远低于同样成就的孙武

伍子胥简介伍子胥,生于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年,活了75年,本名伍员,又名伍子胥。今湖北监利县人,也有人说是安徽全椒县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曾任吴国大夫。>伍子胥画像伍子胥本为楚国人,他的

秦朝十二铜人不翼而飞

  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  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

狭隘的胸襟导致悲剧一生

伍子胥原本楚人,世代为楚高官。因受小人构陷,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先逃亡至郑,后又投靠于吴。见吴国公子光素有大志,便献计助他夺得王位,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与大军事家孙武共同辅佐吴王西破强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