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卜筮之书《周易》之河流向何处

Posted 《周易》

篇首语:我们用人生最好的年华做抵押,去担保一个说出来都会被人嘲笑的梦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卜筮之书《周易》之河流向何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卜筮之书《周易》之河流向何处

《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卜筮之书,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哲学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开始对它进行研究。例如从《左传》、《国语》中已有的二十几条筮例来看,当时可能已出现了解《易》的著作。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与《昭公三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的记载来分析,《周易》在当时尚是一部流传不广的书,一般人还难以看到。大约进人战国之后,《周易》才流传渐广,不仅有了为经作传的专论,而且这时的学者在其著作中也有意识地引述了《周易》的内容为己所用。如在庄子、荀子等人的文章中就能明确地见到这方面的记载。总之,《周易》的研究在先秦时期除了诞生《易传》之外,还未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但《易传》的问世奠定了易学的坚实基础。此后,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次研究《周易》的热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肆焚毁图书,《周易》因被视为卜筮之书,而有幸逃脱了厄运,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到了西汉初年,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因而传者不绝。由于汉人崇尚儒家,认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因而将《周易》推到了显赫的位置。在政府所设置的五经博士中,《周易》列为其中,并冠为儒家经典之首,由此促成了汉代易学的勃兴。汉代易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象数。强调卦的形象与数字。象指的是卦象和爻象,即卦、交所象征的事物及位置关系,数指的是阴阳数和爻数。这种以象数解说《周易》并推测宇宙或人生变化的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西汉易学对后人最有影响的是孟氏《易》与京氏《易》两家学说,他们的解《易》方法和理论构成了象数学派的重要基础。

汉人注《易》往往较为繁琐,拘泥于卦象的阐释,并杂入种种术数之说,致使《易》义支离破碎,但为了自圆其说,西汉的京房、东汉的郑玄、荀爽、虞翻等人利用《周易》构架,创立了互体、旁通、卦气、交辰、纳甲等象数模式体例,使汉代易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魏晋时代王弼在给《周易》作注时,力矫汉儒以象求理的弊端,提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观点。他认为象只是用来存意的手段而已,人们不必拘泥于具体的象。所以,王弼专讲《周易》的思想,力废象数,把注《周易》当成阐发自己玄学思想的工具,开创了易学研究的新局面。

在唐代的易学成就中,陆德明的《经点释文#周易音义》和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以及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保留了许多当时他们所能见到的前人《易》学资料,特别是《周易集解》一书辑录了三十五家《易》著资料,成为后人研究汉易学的重要资料来源。

宋代是我国易学史上的高峰时期。据《宋史,艺文志》统计,当时有易类三百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宋代易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兴起了《易》图研究。《易》图指的是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等。出现了以图、书等附会《易》义的学说,对宋以后的易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宋代易学在理学的影响下,突出地表现为以义理解释《周易》,当时许多著名的理学家都先后为《周易》作传注,主要著作有程颐的《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理学家的学说大大丰富了《周易》研究的思想性,表现出了作者的哲学观,是后世儒研读《周易》的主要读本。元代易学大多笃守程、朱遗说,在宋人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和谈论图、书、与性、理。

进人明代,易学依然是继承宋人的研究传统,较有影响的有胡广奉敕编撰的《周易大全》,这是一部作为科举取士用的标准读本,主要采用程颐、朱熹的注本,是当时儒生的必读之书。

到了清代,易学研究呈现出一片兴盛景象,古老的汉易重新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形成了汉易、宋易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了两部调和汉、宋易学的周易读本即康熙帝命李光地采摭群言撰成的《周易折中》和乾隆帝命傅恒等人撰成的《周易述义》,使易学中的象数、义理两派在清代都得到了发展。此外,清儒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我国历代重要的易学著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论,是我们认识中国易学研究成果与发展源流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周易》研究著述丰富,流派纷呈。各派学者通过对卦、受、象和卦辞、交辞的探索,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周易》的奥秘,丰富了《周易》的思想,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繁荣。观其大端,主要有象数与义理两派,前者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后者则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与卦辞、爻辞。如对《乾》、《坤》二卦的解释,象数派是以乾为天、坤为地,或以乾为阳气,坤为阴气;而义理派则认为乾为刚健,坤为柔顺。从易学的发展来看,历史上并不存在各家注《易》者所自封的所谓正统易学,各家易学的特征是由各时代的面貌所决定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有其特殊的思想渊源和学术氛围。

进入本世纪后,易学研究又呈现出了一个新特点,人们除了继续从象数、义理两方面进行探讨外,还出现了大量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周易》的著作,使《周易》在历史、文学、宗教、科技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阐述,大大拓宽了易学研究的视野。

这时期以传统方法研究《周易》的著作主要有注释与考证两大类。前者有黄焕钊的,啁易辅汴》、沈竹祁的《周易易解》、杨树达的《周易古义》等;后者有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白寿彝的《周易本义考》、王明的《周易参同契考证》等。民国期间,拈辛斋是最有影响的易学大家之一。他著有《易楔》、《学易笔谈》、《易数偶得》、《愚一斋易说订》、《读易杂识》、《改正揲蓍法》等七种,其学说贯通古今,集儒、道、释、耶稣为一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易学体系。尚秉和是以专研象数之学而闻名海内的易学家,他著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等,对《易》象有独到的见解,深受学界的辨崇。这肘期的一些易学著作中,开始出现了运用西方思想和理论来阐述《周易》的学术新景象。

在本世纪上半期的易学发展中,科学易流派得到了发展。在三、四十年代陆续出版了一批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周易》的论著。如沈仲涛的《易卦与科学》、《易卦与代数之定律》、薛学潜的《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及《超相对论》、丁超五的《科学的易》、周永暮的《孔子数理哲学初稿》等。这些论著的问世,给传统的易学注入了清新的空气,开拓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周易》热,各类研究著作相继问世,关于《周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学术交流,国内召开了几次比较重要的《周易》学术研讨会。

1984年5月30日至6月5日,由鸹汉大学哲学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浴;岷螅由唐明邦、罗炽、张武、萧汉明编写《周易纵横录》一书,选编会议论文47篇,此书充分反映了当代对《周易》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趋势。

1987年12月5日至9日,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济南隆重举行。参加会议人员有来自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余名学者和专家及部分民间研究人员。会议收到论文129篇、专著八部。与会论文被辑成《大易集成》一书。此次大会后,上海、济南、武汉、福州、长春等地相继成立了《周易》研究机构,并在1988年初由山东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易学刊物一((周易研究》。1989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周易》研究会。

1989年5月,在《周易》的故乡h里附近的河南安阳市召开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第一届全国学术讨论会。会后把会议收到的论文选编成《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一书,涉及易数、太玄数、河图洛书数以及现代科学中的数学,拓扑学、时空观、天文、气象、化学、地理、医学、生物学等。

1990年10月,在安阳市举行了第二届《周易》与现代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把《周易》思维应用于现代科研的新命题。1991年和1992年,在安阳市又先后举行了第三、第四届《周易》与现代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近40年来,台湾香港地区的《周易》研究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台湾,目前的主要易学学术团体有易经学会、河图洛书学会等,并出版了《中华易学月刊》等刊物。总的来说,台湾的易学研究除了具有强调传统性的特点外,还注重吸收西方学术,博采现代自然科学理论,有较强烈的易学现代化和世界化的意识。

台湾学者对易学文献资料做了许多整理工作,推出了《易经集成》95册)、《大易类聚初集》(20巨册〕,还有《皇清经解易类汇编》、《续皇清经解易类汇编》、《清儒易经汇解》等专题丛书。在台湾众多的《易》类著作中,高明、徐芹庭合编的《六十年来之易学》和陈立夫、周鼎珩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较有代表性。

《周易》作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不仅在中国备受历代学人的重视,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在古代就已流传到与中国相邻的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从17世纪起,《周易》的内容和思想,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到欧洲,受到了西方读者的关注与喜爱。特别是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寄给他的《易》图资料,发现了六十四卦的二进制奥秘,使《周易》在世界科学史上显示出了诱人的魅力。

在西方较有影响的《周易》译本是德文版的《易经,或变化之书》,1924年出版,由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作序。《周易》的其它译本还有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丹麦文、南斯拉夫文等语种。

进入现代,外国学者在进行《周易》翻译的同时,掀起了一股《周易》研究热,出版了一大批各种语言的论著,并建立了易学研究组织。单在美国就有国际《易经》学会、美国《易经》研究会、美国东方文哲精华学会、美国《易经》考古学会,还有一份《周易网罗报》……。随着国外《周易》研究的深人与发展,《周易》热正以方兴未艾之势成为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变幻莫测的《周易》已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典范。

相关参考

全球十大现存最古老的城市,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

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我们人类一直在不断的前进,对于城市的建设也不断的更新。那么对于历史上的一些城市,你还记得哪些呢?今天,我们汇集了全球最古老的十个城市,其中包括我国的洛阳,一起来看看吧。全球十大最古

慈禧的满棺珍宝流向何处?慈禧太后打过胎是真的吗?

慈禧的满棺珍宝流向何处?慈禧太后打过胎是真的吗?  慈禧太后的满棺珍宝流向何处?  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纸质绘画,出土于东晋古墓,画中内容令人捧腹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纸质绘画,出土于东晋古墓,画中内容令人捧腹在绘画创作中,纸与墨是一对关系亲密的组合。纸的出现,为墨提供了有力的载体,同时也为绘画的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早在纸没有出现之前,人们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纸质绘画,出土于东晋古墓,画中内容令人捧腹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纸质绘画,出土于东晋古墓,画中内容令人捧腹在绘画创作中,纸与墨是一对关系亲密的组合。纸的出现,为墨提供了有力的载体,同时也为绘画的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早在纸没有出现之前,人们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汉语拼音:ZhouyiCantongqi),中国东汉魏伯阳关于炼丹理论的著作。简称《参同契》。公元2世纪成书,是现存中国炼丹史方面最古的著作。参,三也;同,通也;契,书契。《周易参

赵武灵王时所筑的“赵长城”,是我国史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

赵长城,为赵武灵王时所筑,所以也称做是赵武灵王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最古老的长城,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相互争霸时需要各自设防,因此先后修筑长城来相互护卫。这些长城的位置是

北海市历史

一、北京的北海在历史中是如何发展的现存最古老而又完整的皇家园林是北京的北海。近代辟为公园。自辽、金、元、明、清以来,北海一直是五代帝王的宫苑,是我国保存至今历史最悠久、规模宏伟、建筑精美的一处古园林。

奇书《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周易》是我国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于一身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哲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思想方面多数重要成就,如道家、儒家

知道哪有死灵之书

《死灵之书》  翻译:Frend(2009.03.05)校译:玖羽(2009.03.09)  据我们所知,尽管还有许多更古老的相关著作存在,但是,在用人类语言撰写的书籍中,与克苏鲁神话所涵盖的范围及蕴

我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介绍,共有多少卷

宋代谚语云:文选烂,秀才半。《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太子以其卓越的鉴赏眼光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从梁以前的诗、辞、文、赋等三十几种文体中,选取最优秀的作品集成此书。从此,它成为古代文人学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