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亲民政策是齐国强盛的根源
Posted 齐国
篇首语:这个世界有两个我,一个假装快乐,一个真心难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姜子牙的亲民政策是齐国强盛的根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姜子牙的亲民政策是齐国强盛的根源
姜子牙是周朝开国的功臣,他曾经辅佐过文王、武王两代周天子,周朝建国后被封在齐,为一等爵,是齐国第一代开国国君,史称姜太公。关于姜太公的故事传说很多,等到《封神演义》一书问世,姜太公更是被完全神话,成了能够呼风唤雨、代天封神的神仙。然而,真实的姜太公年轻时穷困潦倒,尝遍了人间愁苦滋味。但是,杰出的人有别于常人之处在于,他能够把每一次的挫折经历都变成人生的财富,在最需要的时候使用它,姜太公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人。他因为有着民间的贫穷经历,所以他知道民间的疾苦。因为他前半生都在和底层人士打交道,所以他知道底层人士的喜怒哀乐,所欲所求。齐国建立后,他把亲民作为基本国策,齐国很快由一个和东夷杂居的穷地方变成了一个代天子征伐四方的强国。齐国是秦始皇灭亡的最后一个强国,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见证了周朝兴衰更替的诸侯国,即便是中间国君易主,但国名未改,可见这个国家是如何的重要。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它的开国国君姜太公以及他的亲民之策。
姜太公受封齐国,到任后,他修明政事,顺应民间风俗人情,开放工商之业,发展齐国沿海的渔业盐业,大多人民很快就归附齐国,齐国也就成为东方的一个大国。等到蔡国的管叔叛乱,淮夷之地也背叛了周王室,成王就派召康公对姜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如果他们有罪,你都可以征讨。”齐国因此可以出兵,代天子征讨其他诸侯国,成为大国,定都营丘。姜太公上任五个月后,国家事务很快就安定了下来,他马上就向当时周王室的执政周公汇报情况。周公说:“为什么这么快?”姜太公说:“我简化其君臣之间的仪节,一切从其风俗去做,所以这样快。”而他那个邻居鲁国,周公的儿子伯禽三年以后才把国家安顿下来,然后向周公汇报情况。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晚?伯禽说:“我要改变当地的风俗,改变原来的礼仪,这些都要三年之后才能见到效果,所以晚了。”姜太公听说以后,叹息说:“鲁国后代将要听命于齐国了,为政不简约宜行,人民就不会亲近。只有政令平易近民,人民才必然前来归附。”
姜太公的这种亲民国策,源于他的爱民思想。他认为,天子或者国君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推行仁义,这样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使天下人和悦诚服。只有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国家才会守得住。而只有自己的国家安定富裕,才可以号召天下。因此,立威而使天下服从者,不一定必须使用武力,更不能对老百姓横征暴敛,而是要对百姓实行仁政,以人为本,修德禁暴。
姜太公民本思想的建立,又是源于他的长期民间生活,他通过自己长期的民间生活经历,知道普通百姓想什么,爱什么,需要什么。建国后,他更是把这种思想用于治理国家的实践当中,终于使齐国强大。他之后的历代齐国国君,都沿着他这条既定国策执行,齐国始终居于大国之列。后来,齐国中途衰落,齐桓公任用管仲执政,用司马迁的话说,管仲修治的也是姜太公的事业。
姜太公的这种亲民爱民思想并不是他当了齐国国君才有的,还是在他辅佐西周伯姬昌的时候,这种思想就已经建立。周文王曾经问过姜太公,怎么样才能得到天下?姜太公说:实行王道的国家,能够使人民富裕;实行霸道的国家,能够使高层知识分子富裕;勉强维持生存的国家,能够使高官阶层富裕;无道的国家只要使国家库存充足富裕。这叫上满下漏,也就是只顾上层集团的利益,而不管下层老百姓生活有没有着落。西伯昌听了之后,马上让人打开粮仓赈济穷人,于是百姓欢欣鼓舞,西周日益强盛。
姜太公的这种爱民思想表现在各个方面,对于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的话,他也能够听得进,不管这个人身份地位高不高,说的话中听不中听。周武王打败商纣王,成为天下之王,他把齐国营丘封给了姜子牙。姜子牙前去封国就任时,行走速度很慢。客舍中有人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看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稳,恐怕不是前去上任的。”姜太公听了这句话,马上起来,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到达齐国。正好遇到莱国国君带兵来攻打营丘。营丘(位于现在的潍坊地区)和莱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莱州市)毗邻,莱州那时候还是所谓的东夷,属于没有开化的地方,他们趁着商纣之乱,周朝刚刚取得政权还没有能力平定远方,因此就想占领齐国营丘这块地方。
实际上,当时的很多诸侯国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周天子给你一块地,然后由你自己去占领开发。当地的人民服从不服从你的领导,这个国能不能归你所有,完全看你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聚集人心,让这些“散居”的人成为你的国民。商周时期仅中原地区就有几百个国家,到了春秋时期,比较大一点,能够从周王室哪里找到“合法”依据的也就剩下几十个国家了。有一些国家还到处迁移,如卫、杞等国。这都说明周天子封给你地是一回事,能不能立得住国那是又一回事儿。周天子分封还有一个特点,天下“中间”这块地方是周天子自己的,即东都王城(现在洛阳地区),靠这块地方近的都封给了自己的兄弟子侄或者是同姓,异姓诸侯得到的都是偏远地区,像秦靠近西戎,楚靠近南蛮等等。相比较而言,姜太公辅佐了两代周王,是周朝开国最主要的功臣,又和周王室是姻亲关系,他所得到的这块地方还算是比较大,相对比较好一点。尽管如此,这儿毕竟是杂居在东夷地区,经济也不发达,尤其是当时赖以立国生存的农业更是比较落后。齐国当时所面临的环境,无论是安全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应该说,军事方面的担心还稍微差一些,毕竟姜子牙是周武王伐纣的军事总指挥,后世所谓的兵家都把他奉为祖师。但经济问题却关系着齐国的生死存亡。齐国靠近海边,那儿的土地多是盐碱地,人烟稀少,姜太公的亲民国策很快收到了奇效。姜太公鼓励妇女致力于纺织刺绣,极力提倡工艺技巧,让人们把鱼类、海盐贩运到其他地区,齐国农业不发达的劣势得到了克服,优势被发挥到极致。很快,天下的财物纷纷流归到齐国,天下人几乎都在穿戴齐国人制造的衣帽鞋子,齐国焉能不富?东海到泰山之间的诸侯们都来朝拜齐国,人民又怎不归附、拥护这样的国君呢?!
正是由于姜太公的亲民国策使齐国成为强盛之国,他自己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当时人爱戴他,后世人歌颂他,再加上封神故事的演义,人们已经把他当做神来看待。上世纪中期农村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太公在此”的石刻,就是反映了人们这样一种心理:有了姜太公,鬼魅无侵,美好生活有望。
相关参考
姜子牙封了齐国国主,他的亲民政策让齐国成为了当时特别强大的国家之一,他的爱民政策体现在对身份低位者的进言也能够耐心倾听,如果这个人身份很高,但是说的话没有道理,他也不会听。周武王将齐国给了姜子牙,姜子
姜子牙为何杀掉贤人狂矞和华士兄弟?姜子牙建立的齐国背后的统治者到底是谁?
西周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以后第一个分封出来的国家就是齐国,而首个获封的就是被他尊为“师尚父”的姜子牙。齐国最初称姜齐,到战国时却变成了田齐。那是因为在战国时期,陈氏后代田和在齐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原本是由姜子牙的后代进行管理,但到了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却取代了姜子牙后代成为了齐国的君主。按理说,齐国已经是田氏的齐国,他们为何不改变国名,依旧延续姜姓齐国的国名呢?要了解其中
武王伐纣之后,分封七十二个诸侯国,其中姜太公姜子牙的封地就是后来的齐国,姜子牙也就是齐国的老祖宗。按照当时宗法制的继承制度,后来的齐国国君也该是姜子牙的后代,那么也就会是姜子牙的姜姓吕氏一脉,但是到了
在唐朝的时候,唐玄宗为了得到像姜子牙那样忠心又厉害的臣子,于开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每次发兵或者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之前,都要去拜一拜姜太公才行。 玄宗年轻时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
商代人物本名:姜尚别称: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字号:字:子牙号:飞熊所处时期:商末周初民族族群:中原族降生地:东海之滨降生时刻:约公元前1156年作古时刻:约公元前1017年重要造诣:帮手周武王灭商扶
姜子牙这个名字听说的最多的就是在《封神榜》中,但在现实生活中姜子牙名叫姜尚,姜姓、吕氏、字子牙、别号是飞熊。姜子牙作为齐国的始祖,在83岁高龄帮助周文王伐纣。著名的姜子牙是哪个朝代的呢?姜子牙在商朝纣
西周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以后第一个分封出来的国家就是齐国,而首个获封的就是被他尊为“师尚父”的姜子牙。齐国最初称姜齐,到战国时却变成了田齐。那是因为在战国时期,陈氏后代田和在齐国任相,位高权重,而齐国国君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时期,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古代帝王名单中的政绩和名气都特别突出。太宗是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帝王,可就是这样的一位千古一帝却愿意“屈尊”将自己称作姜
姜子牙这个名字听说的最多的就是在《封神榜》中,但在现实生活中姜子牙名叫姜尚,姜姓、吕氏、字子牙、别号是飞熊。姜子牙作为齐国的始祖,在83岁高龄帮助周文王伐纣。著名的姜子牙是哪个朝代的呢?姜子牙在商朝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