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如何做到让六国国君合纵抗秦的

Posted 苏秦

篇首语:只有承担起旅途风雨,才能最终守得住彩虹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秦是如何做到让六国国君合纵抗秦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秦是如何做到让六国国君合纵抗秦的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当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穷困潦倒。但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后,他又一次游历天下。纵然开始的时候不顺利,然而很快就身配六国相印,其队伍庞大胜过诸侯。那么,苏秦是如何配得六国的相印呢?

第一:认清形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变得强大起来,而中原六国内斗不断,其实力也受到了大损。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六国弱的形势已比较形成。苏秦看清了这个形势才游说列国国君。当他在秦国、赵国碰壁之后,他发现与这些国君谈论大形势,无疑是天方夜谭。如果想打动这些国君,他必须站在这些国家具体面临的问题上思考,谈论这些国君担忧的事。于是,当面见燕国国君的时候,苏秦分析指出燕国的主要敌人是赵国和燕国,他有办法让这些敌人变成朋友。燕王就是这样被打动的。同样,苏秦用同样的方法打动了其他五国国君。

第二:说话有技巧。苏秦的第一站是秦国。然而,他吹捧了秦国一番,换来的是秦君的冷眼。苏秦很绝望。当来到燕国的时候,苏秦换了一套说辞。第一步,还是吹捧燕国强大;第二步是分析燕国所面临的困境;第三步提出自己的合纵构想,并指出合纵之后燕国所面临的困境完全的消失。

具体的说,苏秦的第一步是为了满足列国国君的虚荣心,不让他们讨厌自己。当他分析并指出燕国的敌人是赵国和齐国,正是说到了燕君的内心。如果说第一步为了让国君留下他,那么第二步就像是钓鱼的饵。难道苏秦不怕燕君不咬他的饵吗?不怕,当然不怕。因为他知道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他看着燕君上钩后,他就顺势提出了自己合纵构想。然后苏秦指出如果采用合纵的话,燕国对手可以转化为朋友。燕国国君就是这样被说服的。同样,其他五个国君也是被他用这样方法说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苏秦刺股 苏秦的老师是谁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谋略家、外交家、纵横家,与等人皆师从。苏秦一生佩六国相印,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苏秦刺股  典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未果,资用匮

张仪的“连横之术”对秦国统一六国有着怎样的帮助

一、系出名门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

苏秦合纵六国的故事是怎样的?苏秦成功了吗

苏秦合纵六国的故事是怎样的?苏秦成功了吗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拜师学艺,与张仪一起在鬼谷子那里学习纵横之术。他曾经去见周天子,可是没有人在周天子面前推荐他。于是,他改变主意,到秦国去求见秦惠公

苏秦说六国合纵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苏秦说六国合纵的故事。  公元前329年,苏秦先到了秦国,游说惠王。但当时秦国刚刚处死商鞅,非常不欢迎到处游说的士人。苏秦于是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很不

苏秦是怎样合纵六国的

智激张仪苏秦在赵国时,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萌芽期的联盟。苏秦派

纵横家苏秦是如何向六国提出合纵的

战国后期,七国之中数秦国最为强大,无论兵力还是物资都较为充足,因此为了吞并天下,秦国经常侵犯其他国家来扩充领土。因此,与其他六国特别害怕秦国,不断地想办法来应对被秦国随时侵犯的局面。就在这个时候,苏秦

苏秦和张仪相互反制相互依存

苏秦用来混饭吃的品牌是“合纵”,即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而张仪用来混饭吃的品牌是“连横”,侍奉一个强国(即秦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

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谁更强

  秦惠文君从秦孝公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迅速崛起的秦国,同时也是一个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的秦国。此时天下形势出现了战国以来的一个重大变化:秦国一国独大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六国之中任何一国都没有能力一再与秦国

秦国名相张仪简介,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

头悬梁锥刺股,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为什么却没有一个好结局

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自己好好学习,就将头发吊在房梁上,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让「”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流传至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获得了国君们的赏识,成为了六国的丞相,一时风光无限。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