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圣人孔子都敬佩不已的世外高人是谁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心境是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让圣人孔子都敬佩不已的世外高人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圣人孔子都敬佩不已的世外高人是谁
有一天孔子到泰山脚下去游玩,大老远的就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在前方散步。远远望去,只见这位老者身穿一件鹿皮大袄,腰间系了一根细绳,一副逍遥世外、怡然自得的样子。
当孔子走近之后,老者非常随意地席地而坐,而且身前还放着一把古琴。老者一边抚奏着琴弦,一边快乐地歌唱(虽然发音不是太标准)。
看到老者拥有如此的闲情雅致,孔子自然是十分的欣赏和羡慕(自己有这个雅致,但却没有这个时间)。经过简单的交流,孔子得知这位老者名叫荣启期,为了躲避纷乱的世道,特意到泰山脚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
见老者如此的平易近人,孔子便问了一个自己非常想得到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为何老者能够这样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
听到孔子问到的这个问题,老者先是笑了笑,然后给出了孔子一个满意的答案――老先生表示,让自己快乐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三点是让自己快乐的主要根源。
首先,那就是自己这一世投胎成了一个人。大家先别笑话老先生说这样的话,听老先生把话说完。因为在老先生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只有人才是最最高贵的,主宰着天下间的万事万物。自己生而为人,而不是其他的东西,难道不是一件让自己非常高兴的事情么?
其次,自己生下来还偏偏就是个男人。大家都知道,古代社会就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对男人就应该三从四德,必须绝对的服从,一点儿都马虎不得。所以,这也是自己高兴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到目前为止,自己还没有死,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降生之后甚至还没有睁开眼睛看一下这个美丽的世界,就因为种种原因而离开了人世间。自己现在都已经九十多岁了(够强悍的),而且还活的好好的,让很多人羡慕,这是让自己最最高兴的一件事情。
听完老者的讲述,孔子不由得对老者竖起了大拇指,为如此高龄的老人,竟然拥有一颗如此宽阔的心胸和心态,感到由衷的佩服和感叹。
是啊,人世间拥有数不尽的烦恼,为何不把它们都一一放下,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来呢。伤心难过是一天,高兴快乐也是一天,既然如此,为何不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一天呢?
相关参考
左慈(156?--289?),字元放,汉族,安徽庐江郡人,东汉末年方士。少明五经,兼通星纬,学道术,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见汉祚将尽,天下向乱。叹曰:“值此衰运,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当世荣
春秋时期的孔子就一直被奉为“圣人”、“素王”,倍受推崇。古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而孔子的身世是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历来说法颇多:有说他出生于屠夫之家的;有说他父亲是鲁国小官吏的;更有人说他根
左慈(156?--289?),字元放,汉族,安徽庐江郡人,东汉末年方士。少明五经,兼通星纬,学道术,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见汉祚将尽,天下向乱。叹曰:“值此衰运,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当世荣华,不足贪...
孔子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圣人,不仅在我国,在国际上也是一个知名人士。不过,这样一个圣一般的人物,也有一些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孔子与南子的一次会面,这个南子是一个女子,后世对她的评价实
庄姜成为文学描述对象,而她本人也是一个文艺女神,酷爱写诗。就拿《诗经》来说,虽然收集了上千年的诗歌,但淘汰下来,不过三百多首,她庄姜却占了五首,可见孔子不是一般地重视她深受卫国人喜爱却无奈结局凄凉庄姜
鲁定公五年(前505年),孔子四十七岁。这一年,季桓子继承父亲季平子之位,做了鲁国的上卿。由于家族当权多年,人口增加过快,以至于原有的几口水井,已经满足不了家族的日常用水。于是,为解决这个问题,季桓子
母亲颜征在一直到死,都没有给孔子说过,他父亲到底是谁。颜征在死后,孔子才从邻居一车夫口中,得知父亲是曾经做过陬邑大夫的叔梁纥。这让孔子既震惊更兴奋不已,原来自己具有贵族血统!孔子的贵族血统并不假,从叔
历史人物 他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是让59岁的沈鸿烈敬佩不已的“娃娃司令”
他13岁就担任共青团县委书记,17岁时成了“少共国际师”的政委。他22岁时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前往山东惠民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共商统一抗战大计时,让59岁的沈鸿烈敬佩不已,称其为“娃娃
至圣孔子,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药圣李时珍。1、至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
孔子典故孔子也并不是从刚出生就是圣人,他也是经历了一些磨难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才会成为我们伟大的圣人。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他拜师的故事了。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