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前叫“王姬”
Posted 公主
篇首语:成家后,你要明白,你赚钱的速度不仅要快于你花钱的速度,还要快于父母变老的速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之前叫“王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之前叫“王姬”
“公主”这个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更早的时候,她们被称为“王姬”。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因为周朝的时候,“姬”本是周天子的姓氏,后来也作为形容妇人的美称。人们认为这个字比较高贵,而周天子的女儿也比其他王族的女儿要高贵,于是就能配得上这个“姬”字,所以就叫“王姬”。
皇帝的儿子,有称呼“王子”的,有称呼“皇子”的,从字面上就能理解这些词的意思。不过皇帝的女儿叫做“公主”,这是为什么呢?
“公主”这个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更早的时候,她们被称为“王姬”。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因为周朝的时候,“姬”本是周天子的姓氏,后来也作为形容妇人的美称。人们认为这个字比较高贵,而周天子的女儿也比其他王族的女儿要高贵,于是就能配得上这个“姬”字,所以就叫“王姬”。
“王姬”也要结婚,结婚就得办婚礼,得有主婚人。一般来说,家长要做主婚人,可“王姬”的家长是周天子,地位太尊贵,属于遇到什么事儿都支使别人去干的主儿,没法做主婚人。古人很聪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比天子低一级的诸侯里挑人选。由于要主婚,所以这个人选一定要和天子同姓。而那个时候的诸侯,级别最高的就叫做“公”,因此“王姬”的定义就变成了:需要由“公”来主持其婚事的女子。所以,她们又被称为“公主”了。
此外还有一种解释――《春秋指掌碎玉》中说,所谓“公”,指的是“三公”。在周代,“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
到了后世,“公主”的称呼就固定下来了,还衍生出了一些变化。比如“长公主”,在汉代、明代,指的都是皇帝的姐妹,而皇帝的姑姑,也就是先皇的姐妹,被称为“大长公主”。唐代有“郡主”的称呼,指的是太子的女儿,到了明清时期,就将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了。
清代有特别的叫法,来区分皇后与妃子所生的女儿,前者叫做“固伦公主”,后者叫做“和硕公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春秋”是怎么来的?欢迎关注哦。“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是重要的一个年代,甚至可以说,那一时代奠定了我国整个封建时期的基础。中国人最熟悉的地图之一东周时期的后半部“战
他也姓姬。伯邑考是他的名字。准确地说,他姓姬,名考,字伯邑。 古人的排行以"伯仲叔季"而论.如孔子就排行老二故姓孔名丘字仲尼.因邑考是长子故称之为伯邑考。 所以电视里叫他邑考是错误的,如果叫他
吴·王姬夫概公子夫概,为吴王姬光之弟,曾率军打先锋攻入楚国的郢都,后来见秦、楚联军连败吴军,吴王姬光又远在楚国境内作战,他怕接连失败会受到兄王的严励处罚,便逃回姑苏,趁越王勾践攻破姑苏后,杀留守吴太子
吴·王姬夫差(前495—前473年)夫差即位,发愤图强,立志欲报越王勾践杀父之仇。以伯丕为太宰,練兵备战。次年,便率全国精兵伐越,大败越军于夫椒(浙江绍兴市北),遂攻陷越都会稽(绍兴市),勾践率残军五
吴·王姬僚(前526—前515年)僚元年吴败楚于房钟。二年,又伐楚,战于长岸(安徽当塗市西南三十里西梁山),吴师大败,吴王舟馀皇被楚军俘获。楚使随国人及后至之军看守,周围掘深沟设阵以防吴人夺舟。吴公子
周平王姬宜臼简介东周建立者,东周第一代帝王 周平王姬宜臼(约前781年―前720年),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母亲是幽王的王后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 人物简介
吴·王姬馀祭(前547—前531年)馀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投奔吴国,吴王封他于朱方(江苏丹徒县),并以女嫁给他。次年,派季札出使鲁国,请观周乐。十年,楚灵王会诸侯伐吴,攻入朱方,杀了庆封。吴又反攻国
燕·孝王姬某(前257年—前255年)孝王三年卒,子喜立。
吴·王姬诸樊(前560—前548年)诸樊名遏,又作谒。他初立时又欲让位于弟季札,季札引子臧让曹君之位的例子又再三辞让。但吴国人一定要立季札,季札便离开住家到荒野去耕田。诸樊元年秋,吴伐楚,被楚军所败。
吴·王姬馀昧(前530—前527年)馀昧又作句馀,也作夷昧。在位四年而卒,欲传位于弟季札,季札又让位而逃去。于是吴人说:“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传给季札,季札今逃位,则馀昧之后当立。乃立馀昧之子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