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娘巾的历史

Posted 公元

篇首语: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潮州大娘巾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潮州大娘巾的历史

1.潮州湘子桥的历史故事

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绍兴元年(1194),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东西各九墩,前后费时五十六年。因“江心流急湍,深莫能测”,桥终未能合拢。当地官绅以摆渡图利,收取捐税。“虽济以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限若千里,潮民病涉,莫此为甚”。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采西湖山石用以修桥,西桥段增至十墩,东桥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墩面一百多至二百平方米,每墩上建望楼,改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复增建一墩一楼,共二十四墩,中间“设舟二十四为浮梁,周以栏盾铁缘,连亘以渡往来”(《广济桥记》)。每条铁链重4000斤,把梭形串连结成浮桥。浮桥可开开闭。打开时可通过大船。后来梭船改为十八只。潮谚有云: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锉牛一只溜。”所谓“洲”,即是水中陆地,也就是桥墩。“楼台”即墩上望台。各个楼台格式不同,故说“二十四样”。“锉牛”指雍正年间修桥时铸的铁牛,东西桥段各一只,牛头上铸有“镇桥御水”四字;道光年间一只只铁牛被洪水冲走,故云“一只溜”。

至于“广济桥”怎么又变成“湘子桥”呢?有两种说法,都和神仙传说有关。一说桥是湘灵(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桥”。杨凇的《湘桥春涨》诗云:“一桥横亘锁烟汀,急溜朝宗去不停;春水依然仙迹杳,行人犹自说湘灵.”一说桥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桥。

关于韩湘子,也有两种说法。一说韩湘子就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列仙全传》“韩湘子“条云:”字清夫,韩文公之犹子也,落魄不羁,遇纯阳先生,因从游,登桃树堕死而尸解。来见文公。文公勉之学。湘曰:“湘之所学与公异……”。《青琐高议》云:“字清夫,愈侄……,尝于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现碧云二朵,叶间有小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愈不解诗意。湘曰:事久可验。后愈贬潮阳,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来。曰,忆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酉阳杂俎》亦载其事。另一说则认为这个字清夫的“神仙”韩湘子,不是韩愈的侄孙韩湘,而是另一个人。《随园随笔》云:“湘乃会昌三年进士,非好道者,其好道者别是一族子”。韩湘是韩愈之侄韩老成(即“十二郎”)的长子,字北渚,韩愈贬潮州时,韩湘与其弟滂皆侍行。韩愈集中存宿曾江口(广东增城)示侄孙湘诗二首。会昌三年(843)中了进士。他和那个字清夫的韩湘子是两个人。

从前,湘子桥东头有石刻 “洪水止此”四字,传说是韩湘写的。康熙二十四年修桥时除去此碑,雍正年间代理知府张云浦借“韩湘子”之名扶乩,重刻“洪水止此”碑,并建湘子庙于桥上。后人就习称这桥为湘子桥。“湘子桥”名字很美,有古味,有神仙味,慢慢被人们接受了,“广济桥”反而很少提及了。桥的建成,托名神仙之力,其实是古代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智慧与辛劳的结晶;亦见工程之艰巨,殆非人力所能为。至于帮助建桥的“神仙“,究是湘水之神,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还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了

2.急

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白山栋流经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澄江汇合后称韩江,全长400多公里,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江。

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凤城而称凤水;后为纪念韩愈驱鳄又改称韩江。韩江流经潮州城区约3公里,北段江面宽阔,北堤连接竹竿山与金山,捍卫古城的安全.堤边木棉挺拔,渡船来往于两岸,乘风扬帆,构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鳄渡秋风”。

湘子桥横卧于韩江中段,连接古城与东岸的交通。每当春天水涨,洪水冲击巨石砌成的桥墩,奔泻而下,蔚为壮观,故“湘桥春涨”也被列为潮州八景之一。

南段分东西二水绕凤凰洲而过,凤凰洲头筑有凤凰台。每逢雨季时节,登台远眺江面,烟雨蒙蒙,湘子桥若隐若现,故“凤凰时雨”也为潮州八景之一。

与凤凰台隔江相对的凤凰塔耸立江边,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观壮美,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龙批宝塔”。韩江碧水长流,舟船竹排穿梭于江面,与两岸诸多胜景构成了一幅动静交融的壮丽画卷。

3.潮安古巷古代历史

自置海阳县起,潮安区已有1673年的历史。

秦汉期间,隶属南海郡揭阳县。东晋咸和六年(331)设立海阳县。

改属东官郡管辖,东晋义熙九年(413)置义安郡,郡治设在海阳县内。隋文帝开皇十年(590)

全国撤郡设州,翌年,义安郡改名潮州(因本州东南部濒临大海,以“潮水往来复”之意得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恢复义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义安郡再次改称潮州。唐玄宗天宝六年(742)改州为郡,潮州改名为潮阳郡。唐乾元六年(758)复属潮州。元代,潮州改称潮州路总管府。明清两代,潮州改为潮州府。

宋代以后,海阳县幅员逐步缩小,北宋宣和三年(1121)割出永宁、祟义、延德三乡另建揭阳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废揭阳县,重新并入海阳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划光德乡的弦歌、清远、汫洲三都,太平乡的宣化、信宁二都,怀德乡的隆眼城、秋溪、苏湾三都,共8都,置饶平县。嘉靖四十二年(1563)割海阳县的下外莆、中外莆、上外莆三都和揭阳县的蓬州、鮀江、鳄浦,饶平县的苏湾,共7个都,置澄海县。

清乾隆三年(1738)又割出海阳县的丰政都和揭阳县蓝田都,大埔县的清远都,嘉应县的万安都,组成丰顺县。辛亥革命后,海阳县先后隶属潮州安抚使、潮州军务督办。1914年1月,因与山东省海阳县同名,改称潮安县,属潮循道。1936年,潮安与潮阳、揭阳、澄海、饶平、惠来、普宁、丰顺、南澳、汕头同属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分署,专署设在潮安,后迁往汕头。1951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粤东办事处在潮安县成立,同年11月,撤销粤东办事处,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粤东行署。

1953年1月, 拆县属和城属的城关镇,设潮安市,当年改名潮州市,县市平行并立,同属粤东行署领导。

1958年底, 撤销潮州市建制, 并入潮安县。

1979年8月1日,恢复潮州市建制。1980年1月,以潮州镇和下津、六亩、卧石、黄金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1333339663363塘、社光5个大队的地域重建潮州市,县、市再次分开建制。1983年7月1日,县市合并取消潮安县建制,统称潮州市。

199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的同时,恢复潮安县。县城设于枫溪镇。

1992年4月23日在枫溪镇挂牌办公。同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民政部批准,县城迁址庵埠镇。

2013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州市潮安区。 同年10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

4.潮州工夫茶的历史是怎样的

潮州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北宋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在《送举人》 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酪奴"即茶的别称,诗句表述的情 景是酒宴已接近尾声,客人催着上茶。彼时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 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摆脱解渴的生理束缚,日趋小巧精致。

发展到了明代,潮州地区饮茶已渐成风气,并较多见诸文字记载。正统年间,潮 阳教谕周泰有《治干寺》云:"僧童煮茗烧红叶,游客题诗扫绿苔”;嘉靖年间(1522— 1566),状元林大钦有《斋夜诗》云:"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

城中车马如 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 "此时工夫茶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享受品茶的精神乐趣,已经 成为士大夫的共同追求。

小壶冲沏的主张比比皆是,例如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强调: “茗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方为佳也。” 直至乾隆年间,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茶的形式方盛行于闽北、闽南,却仍未以"工 夫茶”的名称来概括这种品饮方式。

但有史料证明,这种小壶小杯冲沏武夷茶的方式在当时已十分流行,成为武夷茶传播的重要条件。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品 饮武夷茶的经过时,说道:“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

上口不忍遽咽, 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足见“工夫茶" 的品饮方式在岭南地区已相当普遍,只是还没有采用“工夫"之名而已。 "工夫茶” 一名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其卷下“茶之出" 引《随见录》有云:武夷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然而此处"工夫茶"乃指茶种, 因制工精细得名,并非品饮艺术。

再者即是清代俞蛟的《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中 提到的:“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由此可知,"工 夫茶"的称谓及冲泡流程已在潮州定型。

5.潮州的历史有那些啊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入版图。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设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

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 “潮州”一名出现在隋朝初年,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其后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明洪武二年 (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

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潮州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粤、赣边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

潮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历史上以其山明水秀,河岳炳灵的自然景色和精巧秀逸、古朴典雅的文化景观而闻名,被历代名宦贤士誉为“岭海名邦”、“海滨邹鲁”。1986年12月,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潮州古城区,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鼎立如屏,韩江一水中分似带,构成了一幅水色山光护古城的壮丽图画。这里不但景色迷人,而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有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的广济桥;有绵延四华里,号称“百窑村” 的笔架山宋窑遗址;有国内罕见的宋代许驸马府;有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韩文公词;有国内首座泰国式佛殿“泰佛殿”,以及常年不干的凤凰山天池,至海边“白鹭天堂”的西澳岛自然保护区等等。共有文物古迹720多处,其中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五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一多处,是粤东文物荟萃之地。

这里还是“十相留声”之所,唐代的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来到潮州,将中原文化带进潮州。 行政区域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枫溪区于1995年底设立管委会)。

现全市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080.9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 潮州市现有人口249万,其中湘桥区343466人,枫溪区106228人。

(根据2003年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潮州城区从原来的古城区向着西北、西南和东面方向延伸和扩展。

潮州市区面积从原老市区的8平方公里扩至38平方公里。潮州的城市规划区面积从原来60多平方公里扩至168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滨临南海。地当东经116度22分-117度11分,北纬23度26分-24度14分,北回归线穿过潮州市南部。

陆地总面积3083.9平方千米,还有海域533平方千米。潮州市城始建于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到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沿用过海阳县、义安郡、潮安市等名称。

潮州一名始于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即“潮水往复之地”之意。相传吉祥的凤凰曾栖于此,给潮州带来瑞气,故潮州城又称“凤城”。

潮州是历代郡、州、路、府所在地,曾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享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潮州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89年1月,潮州列为省辖市。 1991年12月,国务院重新划分潮汕地区行政区划,潮州升格为地级市,管辖新恢复的潮安县、新成立的湘桥区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

地形地势:潮州市地势北高南低,山区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65.2%。潮安县和饶平县均为山区县。

人口民族 全市民族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畲族的祖地在潮州。

在全市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394842人,占总人口99.70%。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共有27个,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6个增加了11个,总人数为7220人,占总人口0.3%,分别比“四普”时增加4786人和0.07个百分点。

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为畲族2040人, 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28.25%;苗族1556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21.55%;壮族960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13.30%;土家族914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12.66%;布依族557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7.71%。 此外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黎族、佤族、水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毛南族、仡佬族、塔吉克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共计3233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44.78%。

少数民族人口中,除了畲族是长期居住在本地外,其余都是从外地调入、嫁入或来潮经商务工的人员。 ======================================。

6.潮州的历史

潮州,我国南方著名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秦汉时期这里称南海郡揭阳县。自晋代以来历为路、郡、府的所在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海阳县,县城就在现在的潮州市。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隋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十一年(公元591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 历史上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民国3年(1914年),海阳县改称潮安县。解放后行政体制多变。1953年拆潮安县城区建潮州市为省辖市。1955年粤东行署从潮州迁至汕头。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 同年11月根据省府518号文件撤销潮州市并入潮安县。1979年恢复市建制。1983年撤销县并入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199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级市。1991年12月经国务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同时扩大区域,现辖新恢复的潮安县、新设立的湘桥区、枫溪区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今日的潮州市,是一个管辖二区二县的地级市。二区二县即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饶平县。区、县下设街道、镇(乡)。 全市共有9个街道48个镇和6个农、林场,农村管理区933个,城镇居委会(或办事处)150个。

市区被金山、银山(西湖山)、韩山环抱,韩江由市区穿过,潮州八景分布在两岸,潮州有众多珍贵历史遗迹,全市现存古迹六百余处,其中42处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以其“古典旅游城”的物色,迎接众多海内外游客。1995年底,全市共有51.4359万户,231.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4.128万人,占75.3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50人, 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2100多人。潮州市现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约120万人,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之一,侨眷和港奥台同胞家属在潮州的约110万人。

7.潮州有多少年历史了

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1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人版图。 2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

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3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4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5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

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和平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长汀,另一个源头,是在河源的紫金,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6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

7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8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

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 这9个县还有汕头和南澳的人民,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

关于潮州人称谓的界定,依据就是上面所说的9个县和汕头、南澳。后来,也有把丰顺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丰顺的丁日昌,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作为潮州人。

9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汕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

10.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1.1907年5月22日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职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

“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 12.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把这片地域称为“潮汕”的说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后来,汕头市逐渐成长为粤东的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潮汕平原、潮汕人之类的说法也就习以为常了。

13. 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现在的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潮州,包括现在潮州、汕头、揭阳。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

狭义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的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的。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

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

可见,历史是阻隔不断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于现在潮州成为潮汕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

不过, 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满意请采纳。

8.潮州有哪些历史文化古迹

最佳答案 潮州古城区,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鼎立如屏,韩江一水中分似带,构成了一幅水色山光护古城的壮丽图画。

这里不但景色迷人,而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的广济桥;有绵延四华里,号称“百窑村” 的笔架山宋窑遗址;有国内罕见的宋代许驸马府;有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韩文公词;有国内首座泰国式佛殿“泰佛殿”,以及常年不干的凤凰山天池,至海边“白鹭天堂”的西澳岛自然保护区等等。

共有文物古迹720多处,其中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五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一多处,是粤东文物荟萃之地。这里还是“十相留声”之所,唐代的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来到潮州,将中原文化带进潮州。

点评:谢谢您的解答 我要指正回答回答时间: 2011/12/15 16:12:46回答者:ssn。

相关参考

大娘撿到三千元,姑娘堅持說少了八百,大娘翻開口袋後姑娘愣了

李大娘今年62歲了,一直一個人生活在鄉下,住在了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裡面,提起李大娘,村裡的老人都嘆息李大娘的悲慘遭遇,原本大娘有著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可惜卻在25年的一次意外中灰飛煙滅,李大娘一夜之間精

董卓余党的提拔和剿黄巾的战功

李唷⒐汜二人把持朝政的这段时间,各路诸侯都处于调整期,天下暂时出现了少有的平静。此时天下的格局为:名义上还是东汉一个政府,实际上已是各霸一方。无论局势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用归纳法理出头绪:东汉政府可以

潮州绿豆饼历史

潮汕的绿豆饼有什么历史潮汕的绿豆饼历史来历清朝康熙年间,安溪湖头李光地做宰相,保举推荐施琅去收复台湾。施琅奉旨到福建做水师提督,准备跨越台湾海峡。军舰在海上行军打仗,军队得带干粮。据说施琅当时有一个伙

2017潮州二模历史

一、3考2模历史做基础检测题错得特别多,但3年模拟题和2年高考题都错基础检测的题目一般都是比较细,针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且不是经过很多层认真地推敲过的所以很多题目里会存在歧义啊存在理解上的不一样

朱元璋饿晕在路上,大娘给了碗热汤相救,称帝后他是如何报答的

中国历史上,李昆最佩服的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一位小时候连饭都吃不起的穷小子竟然能跃上皇帝这道龙门。出身布衣的他,深知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日子,不管在贪官污吏上还是体恤百姓上他都做得十分出色。只要当官

场面激烈,图八为大娘指骂跪着的地主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是让人羡慕的,因为每个工人都可以在食堂里解决自己的一日三餐,同时他们还可以拿到不菲的薪资。图为钢铁工厂食堂做饭的照片。50年代的时候,人们动手能力都很强,不管是建造房

铁铺镇历史

1.5个潮州民间传说及其寓意上世“章子郭”今世“郭子章”郭子章——明朝时任潮州知府,在职时,督建了潮州凤凰塔(即涸溪塔:塔门有他亲笔题的对联:‘玉柱擎天,凤起东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

求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钱东镇沈厝村历史(从创村开始)

与饶平县接壤的福建省诏安县,占籍在该县的沈氏,以其创居的地域人口之多,曾有“沈半县”之称。迁徙入粤东之沈氏,则从诏安派衍而来。为考证其源流,我们来到饶平县钱东镇沈厝村进行访问。首先,在沈氏大宗祠,见到

潮州普宁的名人求大神帮助

一、先贤1.唐宋潮州八贤赵德:海阳(今潮安人),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戊午科进士,授推官,助韩愈在潮办教育。王大宝:海阳(今潮安人),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戊甲正奏第一甲第二名,官礼部尚

探究中國瓷都潮州的古窯遺址

潮州古陶瓷國際在線消息(記者譚錚林麗麗何滿洪):潮州,被譽為「中國瓷都」,陶瓷的製造工藝古已有之。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和冶陶,而北關古窯址、南關古窯址和筆架山宋代窯址的發掘。據記載,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