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评价历史人物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结评价历史人物

1.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

文:黄楹良

当我们翻开各国历史时,遇着一个这样的问题,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很多学说著作和文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似乎大部分都超不过本国家、本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渗透着一些历史作者的主观意识,自觉与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带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之中。这样,对历史人物的双重性,对历史人物的功与过的评价就缺乏客观公正。甚至有些人把现代的思维方式、现代的文明、现代的生活、现代的民主、现代的进步搬到当时的历史人物身上,用当今的眼光和思想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样的历史学说有多少真实性暂且不去论述,可是,这种文风将危害甚大,影响着子孙后代。如果我们在评价古人时只是根据各个国家、各个阶级的利益,以及个人的好恶,不去深刻剖析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那么,将来后代又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我们当今的人物呢?

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具有双重性的历史人物,具有极大争论性的历史人物,更是难以概述之。可是,就有一些自认为了不起的学者和权威人士,偏偏不去探究当时的历史现状,不去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不去认真追究历史的根源,而是从自已的主观思想出发,随意地、不负责任地爆出一个个惊人的、看似很了不起的学说问题,其实做的是很肤浅、很幼稚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一已私欲和名利,哗众取宠,以适应本国家和本阶级一部分人(包括那些明知历史现实,却为了狭隘本位目的,故意掩盖真相的人)的需要。这不仅是历史人物的悲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悲剧。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看不到真实的历史,历史已被伪装,历史已被篡改,伪装和篡改历史的是政治家、报界权威、学术权威,只有他们才能欺骗世人,才能胡编乱造(甚至胡说八道),他们把欺骗和伪装作为他们为所欲为的工具

当我们把一些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一个事实来,写文章评价历史人物的学者,不是显得对历史的无知,就是带有很大的偏见和主观意识。例如:把斯大林和林肯的评价进行比较,美国将斯大林视为魔鬼,没有作过一件好事,甚至连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所作的牺牲和贡献,似乎都可以不写,都可以抹掉。而林肯却是美国的大英雄,他发动的南北战争,是为了解放黑奴,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民主(可是当时在战争中,许多南方的黑人扛着枪与解放他们的北方军队作战)。南北战争是美国的国内战争,既是林肯为解放黑奴而采取果断的暴力措施,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促进了美国的民主,他的功绩也只是对美国来说是伟大的。但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是一场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战争,遏止了法西斯的屠杀,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安全。这两场战争,对全世界来说,那场战争规模更大,那场战争对世界影响最深刻,认识了这些,你才能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才可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此看来,这个魔鬼的斯大林论对全世界全人类的贡献和功绩,绝对大于林肯,那么,评价这具有双重性的历史人物,你怎么不顾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全盘否定、抹杀他的功绩呢!这难道也是公正和民主的需要?也是历史学说的需要?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我国汉朝时期的司马迁,那种对历史的负责和认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着实事求是的学说精神,不粉饰、不推诿、不歪曲,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不以功抵过,不以过否定功。论史,做到有实有据;论人,做到依史依事。所以,他著作的《史记》经千年而依然闪烁其光华,他永远是史学家的楷模。相比之下,那些很了不起的的“大历史学家、大作家、大评论家、大政治家、大报人、大记者”,你们把历史颠来倒去,为了自已的需要,不惜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以偏概全,以假代真,以主观代替客观事实,违背历史的责任,胡编乱造,睁着眼说瞎话。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点良知?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点自知之明?难道你们一点点反省精神都没有?

历史终究是历史,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对待历史人物应该怎样去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论是仁者也好,智者也好,均应该遵循的一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功是过应该依史依事而论,不应该将过夸大否定功或将功夸大掩藏过;也不应该超越当时的环境,超越当时的时间段,将今天的文明搬到古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人物,才能真实地、准确地评价好历史人物,功不能抵过,过不能否定功,历史上是如何样子,就应该认真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还历史本来面目,史实才能更充实、更客观、更全面,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不少于500字

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其中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周瑜的一生:

最得意的事: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最失意的事:有生之年不能讨回荆州

最不幸的事:英年早逝

最痛心的事:建议孙权扣留刘备而孙权不以为意

最擅长的事:音乐(个人认为)

3.评论历史人物

克伦威尔对历史的总的影响:他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英国内战中打败了保皇党军队。

既然在克伦威尔初露锋芒之前的战争的初期,议会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败,看来要是没有他,这支军队完全有可能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克伦威尔胜利的结果使民主政体在英国得到了持续和巩固。

人们不应该把这看作是无论如何都会发生的事件。在十七世纪,欧洲大部地区都正在朝着更强大的君主专制主义的方向发展;民主政体在英国的胜利是逆总的历史趋势而出现的事件,在随后的年月里,英国民主政体的榜样对法国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和最终在西欧建立民主政体都是一个重要因素。

还有显而易见的是,民主势力在英国的胜利对于在美国以及英国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民主政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英国在世界上只是个弹丸之地,但是民主政体却从英国涌向世界的其他某些范围不小的地区。

如果不是哲学家约翰·洛克对于英国和美国建立民主制度也做出了几乎同等贡献的话,奥利弗·克伦威尔在本册中的名次还要高些。克伦威尔基本上是一个实干家,洛克则是一个思想家,因而很难估计他俩的相对重要性。

根据洛克时代的才智状况来看,即使没有他本人,与之非常近似的政治思想也许会有人不久就会提出来。但是假如没有克伦威尔,议会很可能在英国内战中失败。

首先,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是一位成功的军事领袖。但事实上他决非是一位军事天才,当然也决不能与亚历山大和凯撒一类的将军相提并论。

他的成功至少有一半是由于同他对垒的英军将领的出人意料的无能,另一半才是由于他自己的才能。但是应记住几位其他美国将领均遭惨败,而华盛顿虽说打了几个小败仗而最终却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其次,华盛顿是立宪会议主席。虽然他的思想对美国宪法的形成没有起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名望对各州批准这部宪法却起了重大的作用。

当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反对新宪法,要不是华盛顿的影响,很难说这部宪法能实行得了。再其次,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

美国有一位华盛顿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第一任总统是幸运的。翻开南美和非洲各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以民主宪法为伊始的新国家,堕落成为军事专制国家也是易如反掌。

华盛顿是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无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仍然奉行的先例。

与当时的其他美国领袖如托马斯·杰弗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相比,乔治·华盛顿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期间,他在行政领导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任何政治运动都不会达到目的。

对美国的形成,麦迪逊的贡献是重大的,而华盛顿的贡献几乎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乔治·华盛顿在本册中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怎样认识他给美国所带来的历史意义。

要求一个当今的美国人对那种历史意义做出不偏不倚的评价自然是困难的。虽然美国在二十世纪中叶具有甚至比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还要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但是其政权也许不会象罗马帝国那样行之久远。

另一方面,美国所取得的技术成就有几项将来也会被其他民族视为有重大意义的,这一点看来是有目共睹的。例如飞机的发明和人类在月球上的登陆就代表了过去世世代代人们梦寐以求的成果;很难想象核武器的发明将来会被看成是无足轻重的成就。

既然乔治·华盛顿大体上可以和罗马的奥古斯都·凯撒相媲美,在本册中把他与奥古斯都排得很接近似乎不无道理。如果说把华盛顿排得略低了一点儿,那主要是因为他比奥古斯都领导的时间要短得多,还有许多其他人如托马斯·杰弗逊和詹姆斯·麦迪逊对美国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华盛顿比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这样的人物排得高些,因为他的功劳比起他们的来说是更加不可磨灭的。 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个,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

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

虽然拿破仑曾经叱咤风云数十载,但是他的功绩是短暂的,在他退位后,法兰西共和国的疆域很快又恢复到他执政前的样子,拿破仑的戎马生涯对之后的欧洲历史并没有重大影响。唯一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罗巴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今天的欧洲正在朝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第一、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仙。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

每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不管怎样高明,他却不是悬念之中,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之所以比一般人伟大,除了他具有某方面的出众才华外,更因为他。

4.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

(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在纵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有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横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5.如何评价历史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是指以政治为业,或积极投入政治活动或公共事务的人,无论其动机是私人利益、党派利益、或国家利益.在现代民主体制中,职业政治人物常通过组织或加入政党、参与选举,以争取在政府中担任职务.广义的政治人物还包括其他各种政体的政府首脑、政党或军事领袖,或其他政权中的要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并不否定领袖、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往往会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发生重大影响.如果排除他们,无视他们所起的历史作用,那么历史也就不成其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真相.对历史政治人物的评价要做到:对历史政治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对历史政治人物在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作出分析评价;对历史政治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或现实中的人对某一历史政治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要能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评价历史政治人物时,应从这些方面做出评价.首先,应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活动与当时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绝对要求,因为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第二,要确定历史政治人物的阶级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名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纯粹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第三,要确定历史政治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防止以偏概全,因为人无全人,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对不同类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中国近现代政治名人之一蒋介石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而传统历史教科书对他的定位也是反面的.蒋介石就是一个反革命、反人民的坏家伙,很多人对蒋介石的了解就是这样.事实上,蒋介石是一个复杂的人,对他的评价要从多方面考虑.中国有盖棺定论的说法,但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难以定论.对蒋介石的争论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在学界都未停止,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话”到“丑化”的过程;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了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说他是三分功七分过、功过相当、功大于过等.蒋介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许多,而其中最大的功绩有两点,一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带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他的这项成就是十分伟大的.二是在抗日战争时蒋介石领导的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抗日期间,蒋介石伤亡损失极重,几乎国军的全部力量都用于正面对抗日军铁蹄,国军的全力参与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而蒋介石在其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也显而易见.蒋介石也做了许多不为国人所容许的事情,比如采取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国家危机关头竟其内讧,打内战,这不就是使他国有坐收渔翁之利之便吗.另外,蒋介石还杀害民主人士,挑起第二次国共内战,与美国勾结等等.这些都是他人生中的败笔,但正是这些功过才构成了蒋介石这一个独特的人.。

6.求3篇历史人物评价 主要事迹+个人点评

对李鸿章历史作用的评价 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评价: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

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

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1875年6月,日军正式进驻琉球,强迫琉球改奉日本年号,停止对中国的一切臣属关系。1877年6月,闽浙总督何璟向朝廷报告,琉球国王向中国求援。

朝廷并不以为然,下旨琉球之事着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到日本后相机妥办,琉球使臣着饬令回国,毋庸在闽等候。1877年至1878年,日本国内政局混乱,先是西乡隆盛发起了萨摩藩的叛乱,史称"西南战争",9月24日,西乡战死。

次年,大久保利通被暗杀。日本政府无暇在此困境中解决琉球问题,清政府也没有抓住短暂的有利机遇。

从深层次来说,他们根本就认为不值得为了这个孤悬海外的藩属,去与日本打仗。1879年3月,日本把琉球国王尚泰掳往东京,宣布改琉球为冲绳县。

恭亲王却在奏疏中说,何如璋在日本办理琉球交涉事宜,欲假以兵力以示声威。但从中国现在局势看,跨海远征,实觉力有不逮,故仍然只能据理辩论。

李鸿章则请求来华旅行的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设法调解。10月,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3人向总署递禀泣援,总署只是发给他们300两川资,将他们打发回国。”

硫球已经没有了,难道钓鱼岛也要让给日本吗?!眼看别人一步步占据第一岛链,将我们包围,我们也无动于衷吗!? -李扬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 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

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 1875年,清廷内部出现塞防和海防之争。

当时清廷面临着双重危机:西部新疆几乎完全丧失,东面日本正凯觎台湾。实际上这还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财政预算,二是国防思想的现代化。

前一个问题又和左文襄(左宗棠)与李中堂(李鸿章)的个人权力有关。在爱国情操之外,两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义,左宗棠督师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争收复新疆自然是“份内”之事。

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还是靠自筹资金。

不过,左宗棠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能否可行姑且不论,仅从政治斗争上,他就比主张海防建设的李鸿章高出一筹。

以恭亲王奕 为主的朝廷中和了二者的争论,李鸿章被委任为北洋大臣。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

7.历史人物评价五百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

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

我国第一位前无古人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赢政,也是他首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之先河。军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夺目,岿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

每一位中华炎黄子孙世代引为骄傲;依然是他——秦王赢政,政治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从而,

结束“烽火连三月”的无休止争战,开辟了天下一统的旷世新局面;还是他——秦王赢政,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不

也是空前绝后,蔚为壮观吗?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哪一件不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是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历史人物中,秦始皇首当其冲。凡此种种,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见一斑。

望采纳,谢谢

8.历史人物评价

刘备

说刘备是英雄,想必有很多人不同意,刘备何许人,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哭荆州,假仁义,最后夷陵之战兵败身死,不说“为天下笑”,其结局也不光彩。

我说刘备是真英雄,也是有原因的。观刘备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他投靠过公孙瓒,后归陶谦,又跟过吕布,曹操,袁绍,刘表,是个很不顺利的人。但他的一生正如他在隆中对诸葛亮说的一样“然志犹未已”。他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但从未有过放弃理想的念头,最后为理想而奋斗终生。这样的人还不算是英雄吗?

最先说刘备是英雄的是曹操,酒喝得好好的,突然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什么人?英雄。可谓英雄识英雄。说也奇怪,青梅煮酒后,刘备“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卷入“衣带诏”事件。可见,刘备也看出曹操是个英雄,英雄所见略同。

观刘备一生,体现出的是一个字——志。若是“仁”,就大错了,刘备的“仁”是“假仁”,即便有“真仁”,也是为实现理想服务的。刘备的资本是什么?是人和。他不仁行吗?这点刘备自己比谁都清楚,刘琮降操,他在荆州逃命的时候,有人劝他丢下随从的百姓,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人就是他的资本,他不仁能保住资本吗?到了长坂,刘备一看苗头不对,连妻子都不要了,只与诸葛亮等十几个人逃命而去,小命要不保的时候,“仁”的面具也就顾不得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实力就是硬道理,所以“仁”不能真有,也不能没有,这就要装一个,而刘备正好是演戏的高手,再加上的皇叔的虚名,刘备也就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本——人和。

不管刘备的“仁”是真是假,但从历史上刘备的记载来看,刘备是个交际天才,也就是说,人缘好。从他与朋友,与部下的关系就可以看出。就说关羽,张飞两人,“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就这三人来看,关羽和张飞的关系并不怎样,比如说,马超投降后,关羽想和马超比武,诸葛亮就写信对他说,马超文武双全,和张飞差不多,比起关羽还差一截。关羽听后大喜,把信传给大家看,可见关羽可能还有点看不起张飞。关羽的性格是有点问题的,部下多对他有意见,尤其是糜芳,孟达等,关羽也因此而死。而张飞也是为部下所害。可见,关羽,张飞这两人都不善于为人处世,而刘备却和他们情如兄弟,可见其交际能力有多强。刘备手下的叛徒是很少的,即使是在刘备还在寄人篱下的时候,孙乾,简雍等人都是与刘备几散几聚,一直追随刘备的。还有一个体现刘备人格魅力的小故事,《魏书》记载“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

说刘备没有点真本事,就有点小看刘备了。刘备早年的那些失败,那是因为他寡众,没多少部队,他也算是个白手起家,和那些大地主,大军阀是不能比的。说到火烧博望,大家并不陌生,《三国演义》中,那是诸葛亮的第一个军功。事实上,火烧博望的战绩是刘备一手策划的,那时的诸葛亮还没有进入中央军委,最多算是个后勤部部长。再说张任被擒,也是刘备所为,没诸葛亮什么事。《三国演义》中定军山一战,老黄忠斩夏侯渊,乃是听从了法正的计策,这又夺了刘备的风头,《三国志》记载“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可见刘备在军事上也是有天赋的,一个“不甚乐读书”的人却屡有奇谋。

刘备不但不是没有本领,而且还有成就事业最重要的本领,那就是用人。从刘备入蜀后,有才能的人“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刘备他看人准啊,先说魏延,刘备定汉中之地后“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当时的魏延还没多少功劳,没混出多大的名堂来,刘备便提拔他为都督,镇汉中,汉中什么地方?益州的北大门。从后来的事迹来看,刘备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就其提出子午谷奇谋来看,魏延的确是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另一人马谡,即马良的弟弟,在当时便显出才气过人,诸葛亮都为他的才华感到差异,常和他交谈到深夜。刘备临死的时候却特别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句话同样得到应验,后来,马谡兵败街亭,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伐魏的失败。刘备对诸葛亮同样看的深刻。诸葛亮刚出山时担任的职务相当于后勤部部长,相当于萧何,而非张良。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几乎很少参与军事。刘备入川时的军事顾问是庞统,入川后的军事顾问是法正,到了夷陵之战,刘备也没把诸葛亮当作军事顾问带在身边。刘备让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才能,而从一开始就看出了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刘备像曹操一样有胆有识,而没有项羽的妇人之仁,匹夫之勇,是真英雄也。

9.评价一个历史人物(1500字以上)

我始终认为,在三国时期魏蜀吴数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蜀国名将魏延的谋反之说是一桩天大的冤案。

自从十余年前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的那天起,我的心中就不时地为魏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悲剧性的结局感到愤怒与惋惜,随着年龄与阅历的不断增加,随着对生命意义的逐渐理解,在反复阅读过《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中有关描写魏延的段落与细节之后,这种不平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在我的眼前,仿佛总是出现书中那位‘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五绺长髯、威风凛凛、执刀跨马、冲锋突阵’的蜀国名将;在我的心中,总是想为这位‘心高性烈、傲视同僚、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的征西将军鸣上一声不平。 作为蜀国屈指可属的猛将之一,魏延为刘备江山的建立可称得起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演义》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现,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之时,此刻的刘备可称是一败涂地狼狈万分,身边兵不过上千疲卒,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后有曹操雄师追击,前有蔡瑁张允刁难,可说是进退无路、存亡未卜。在这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是原本与敌对双方基本无干的魏延,就是凭着一颗男儿的血性之心,为了搭救刘备君臣和数十万百姓,才不惜得罪蔡瑁张允这些*佞谄媚之辈,在襄阳城下与名将文聘大战数十合,最后落得家人被杀只身投奔长沙的下场。

可以讲,这员正直、勇猛又略带鲁莽的猛将的首次出现,即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然而,令魏延与读者始料不及的是,正是这种完全发自内心的仗义之举,后来却成为诸葛亮认定其‘脑后有反骨’的最初契因。

魏延的第二次出场,是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攻略汉上九郡之时。当时,不可一世的关羽率兵袭取长沙,遭到了老将黄忠的顽强阻击,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地,又是心高气傲、血性方刚的魏延为其解了围。

当时,为报答战场上关羽的不斩之恩,三箭虚射的老将黄忠受到了太守韩玄的误解,被绑赴刑场即将斩决。读者看到此处,不禁为黄老将军的生死捏了一把汗,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激于义愤振臂而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拔剑而起,斩了轻于杀戮的昏聩之辈韩玄,大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进入长沙。

至此,我既为保存了后来的五虎大将之一而庆幸,也为魏延这员猛将终归刘备帐下而兴奋。 孰料,待等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斩有功无过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禄而弑其主是不义也”。

看到这里,真正的使人为魏延感到不公!难道抛弃无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来竟然是错误的举动?难道就该看着昏庸之辈砍下天下名将的头颅而无动于衷?每思于此我都不禁为魏延深呼一声:冤哉文长! 幸亏,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念忆旧恩从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从此,刘备的帐下又多了一员东挡西杀、威风八面的猛将,魏延也得以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华,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取西川与黄忠共为先锋,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助张飞屡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门;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苦战数年,成就了诸葛先生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前锋,效尽了拔山涉水先出后回之责…… 终于,一代猛将辅弼明君成就了王霸之业,使昔日无寸土之地的刘备坐上了两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宝座,延续了后汉六十余年的西隅江山。

同时,一代明君帮助猛将遂却了建功之志,使当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举将封侯吐气扬眉的心愿,成为了坐镇汉中,独守一方的南郑侯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至此,我们不禁为刘备的慧眼识人与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将之间的相得益彰而额手相庆。

然而,刘备未曾想到,魏延未曾想到,我们也未曾想到,无论魏延的功劳有多大,就是那一句主观臆断的‘脑后有反骨’,最终还是造就了猛将魏延的一生悲剧,而这悲剧的策划者和导演者恰恰是那位被刘备待之如师、为众将奉之如神的著名贤相诸葛亮。 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言没有错,这位昔日南阳的卧龙先生、今天蜀汉的武乡侯,在刘备死后自己被刘禅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运用手中所掌握的统军大权,采取了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对魏延的正确建议与行动进行了多次的掣肘与压制,使其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根本无法得到发挥,难道不是吗? 首出祁山,魏延根据形势,大胆倡议,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失为一条出奇致胜的妙计,因为此时镇守长安与蜀军对垒的既不是久历戎行的大将军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都督司马懿,而是根本不知军事的玩绔子弟夏侯懋,时机真是千载难逢。

可惜,真是可惜,魏延的建议根本不被诸葛先生采纳,假如诸葛先生采纳了这条建议,也许三国的历史就会重写。 战守街亭,事关北伐的胜败,无论是作为统率全军的主帅诸葛先生,还是担任破敌掠阵的先锋大将魏延,均明白此仗的份量。

因此,当诸葛先生首发军令的时候,魏延当先讨令,愿去街亭大战司马懿和张合,对于当时的蜀军来说,前军众将中除去老将赵云,就只有魏延有这个资格与本事讨这支份量极重、关系极大的令箭。 然而,魏延又一次地被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所压。

10.对历史人物评价

对诸葛亮的评价应该秉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看待。纵观诸葛亮一生,应该说,他是光辉的,但是人非圣贤,当然,他有很多缺点。

首先,他的功绩应该肯定。

四川今天北称为:天府之国。究其根源,来自于诸葛亮治蜀之功。大家知道在刘备入主西蜀之前,西蜀乃蛮荒之地。人民蒙昧,野兽出没,生产力极其落后、低下。经过诸葛亮的治理,生产力跃居全国前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境地。蜀地开始成为中国富庶、繁华的地区之一。诸葛亮还发明了很多农耕器具,以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还怀念诸葛亮的功绩。这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有人会说,诸葛亮逆历史潮流,扶持一个没落的汉王朝,是历史退步,是倒行逆施。这对不对呢?值得商榷!在当时哪个历史背景,诸葛亮的选择无可厚非。按一些学者所言,诸葛亮应该帮助曹操完成统一大业,而不是怂恿刘备三分天下。我觉得不是这么简单。第一,曹操值不值得贤士们帮助统一华夏。我们看看曹操所作所为,尽管算是个英雄,但是残暴不仁,冷酷多变,并不是天下福祉。况且曹操出身宦官,让好多士人看不起,也没有统一华夏的号召力。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多方面的:一是,刘备礼贤下士,诚心招纳贤士。二是,刘备汉室宗亲,有号召力。古人特讲究门第。要说,西汉末年比刘秀出色的人难道没有吗?还不是他室汉室宗亲,有号召力,又有谋略,才有许多贤士去帮他打天下。三是,在刘备处,知识分子完全有了用武之地。刘备放手诸葛亮去干,言听计从。让古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得到实现。拥有一个开明、信任的君主,有一个施展报复的舞台!这是多少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再者,刘备宽仁,爱民,有作为明主的先决条件。得民心者得天下,诸葛亮的选择是对的。

另外,诸葛亮也不是提倡分裂。他在隆中对曾说得很明白:联吴抗曹,以待时机,灭吴统一华夏。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才长使英雄泪满襟!时势让满腹才华的诸葛亮没办法。

况且,我们知道,直到唐以后,士族势力才逐渐消亡。那时,正处反动的士族势力猖狂的时候,诸葛亮尽管雄才伟略,但是挡不住这股逆流。(注:曹操和孙权也曾努力消除士族势力,但是没成功,却成为士族势力的维护者)

再者,诸葛亮极大的促进了西蜀的文化。经济建设。似的西蜀数百年后,人才辈出,文星璀璨,产生了如苏东坡、李白等大文豪。经济上人民富裕,蜀地富庶。

诸葛亮还注意搞好民族团结,“七擒孟获",让西南少数民族归化汉文明。起到了融合民族,传播汉文明的作用。

对国内,诸葛亮依法治国,奖罚分明,让蜀国成为三国中唯一的“文明之邦”。对外,诸葛亮联合东吴,抗击曹魏,努力实现统一大业。

但是,诸葛亮的确有缺点。

首先,他不注重人才的培养,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足可见蜀国人才严重断层,后继无人。

再者,他没有制定选贤纳士的好政策。致使好多英雄豪杰游离在政权之外。

第三,他自己本来士倡导民主、任人唯贤的。但最终走上了反面,他自己独断专行,不能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如,他多次伐魏,有大臣提出,多年征战,国库空虚,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这是多么远见卓识的建议,但是诸葛亮端出刘备先主,执意伐魏。结果劳民伤财,最终被司马氏所灭。

最重要的是,他分不清指责范畴,竟然“亲校薄册”。这种小吏所作之事,一个堂堂丞相作,可见他分不清主次。最后被累死也是咎由自取。

相关参考

对历史决议内容的评价

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主要内容是什么其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

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我军的

事实上,阿拉伯史书对这一时期的描述不是很多,只是简单一句话带过而已。可以说,阿拉伯对于这场战争不重视,也没做出什么总结评价,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战斗,这场战争不足以在历史上多留些笔墨描述,而对于大唐

历史的构成要素

一、构成历史的要素是什么:①背景(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动机)、②内容(过程、经过、活动、情况)、③意义(性质、影响、评价、教训)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历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探求出历史学习方法与规律,以

高二上期中期历史题

一、高二历史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

或许世人冤枉他了

古代帝王驾崩后,都会有一个谥号,也是对其所作所为的总结,比如宋仁宗赵祯,“仁宗”就是他的谥号。有的帝王因残暴不堪,最终沦为亡国之君,死后就会得到一个不好的谥号,如商纣王,这里的“纣”就是对他的评价。曾

专制、腐败、恶化近代中国前途

提示:若要总结乾隆与慈禧的特点恐怕要算封闭了,是封闭才让他们有了那么多负面评价的,这也是史实。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人们在这方面说得仿佛很少,也便让孙殿英行为乘虚而入了——一些人觉得他干得好、很痛快——

抗日战争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是记载调查成果的书面报告。从调查目的和最终形成的书面报告的内容综合评价,调查报告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1.总结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为了概括出先进人物或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正面经验,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ppt

1.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总结要思维导图~要图,简洁的~哪位大神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

2018党支部工作总结,2018年工作总结怎么写

2018年工作总结怎么写?每一个行业不同,不过格式是一样的。和大学的论文差不多,更简洁一些。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一个陈词,说一说这个工作总结的目的,几行就可以了。第二部分写对日常工作的介绍,

社区党建工作者工作总结,社区工作者个人工作总结 负责党建

社区工作者个人工作总结负责党建没有现成的能给你,我是管综治的。我的总结约1500字,首先一段回顾今年已过去新年开始。然后总结如下:第一,今天自己的思想政治方面。如听党课,入党之,十七大精神之类的。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