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Posted 移民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海南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移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海南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1.历史上海南的移民是如何形成的

黎族是海南的第一代移民。

他们作为我国南方百越族的一支从大陆渡海而来,成为海南最早的人群,因此黎族被认为是海南岛上的原住民。汉初在海南建置二郡,是古代封建政权第一次出现在海南岛 上,也是海南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移民。

当时,全岛“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 移民已不再局限于广东、广西沿海,还有北方中原的汉人驻扎下来。

他们当中有朝廷派往海南岛的官兵,有从事商贸及其他行业的“善人”。后汉时,北方战乱,海南作为避居之地,吸引的移民逐渐增加,并且已有具体地域、姓氏和落籍点的记载。

晋室南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自中原向南方的移民高潮,位置偏远的海南受到其余波影响,汉人随机而又零散地向岛内迁徙。 至隋末唐初,俚族女英雄冼夫人使海南与雷州半岛有“千余侗俚人归附”,大陆俚人集群式迁移海南。

唐代移民海南,以晚唐最甚。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成分比过去更复杂多元。

既有流守边陲的官员、驻防的军队及其家属,又有商人、手工业者,还有因交通贸易或被当地豪强劫持而留居的波斯人。 宋朝,海南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源自闽南人的迁居。

到达海南的内地移民达10万之众,成分仍然是避乱世的平民,从征戍守者、商人、渔民,以及由于政治等原因流落此地的名宦 士人。 元代海南移民的主要方式是屯田。

当时在海南设置的屯田万户府,主要分布在岛东北部。 据《元史》记载,当时在海南屯兵落籍的就有1。

3万人,屯户0。65万人,从此大大提高了岛北部的人口地位。

明代海南人口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已达29万,较之元代增加了 44%。其突出特点是人口的东移和民族集中分布区域的发展。

海南自有人类开发足迹以来,西部人口长时间处于领先地位,及至明末完全颠倒过来,东部人口完全压倒西部。 至清朝,海南人口已高达217万,几乎是明代的5倍,移居海南最多 的是客家人。

按清朝统治时间和人口比例计算,当时平均每年有万人迁居海南。抗日战争时期,海南人口235。

1万多,其中来自福建的移民达150万。

2.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

今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祖居地在哪里,根在何方,为什么呈现在的布状态,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是个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主要有两种说法: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非洲迁过来的。

由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比较相像,由于中国的仰韶大发现彩陶的彩绘和以色列比较近似,且由于中国秦汉以前出土的古墓中和田玉比较多,很多人倾向于中国人种西来说。二是中国人种本地说,说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现代人有几个发源地,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的仰韶文化和最近发现的许昌人作证据。 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到是肯定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上游,逐渐东移南迁的,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

1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不断的东移南迁;元代以后,主要是东西向的迁徙,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移民方向主要是“下南洋”、“ 闯关东”和“走西口”,主要的移民路线就是:中国的三个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向西北、山东向东北、四川向西南迁移,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人则是下南洋;建国后,先是组建兵团,接着知青支边,继而三线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前往东南沿海和出国潮,有的已经移民欧美等世界五大洲。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次。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就是今天,南方还有很多地名,还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

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

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

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继续南下侵占中原。

中原人不断南迁,河南十室九空,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四、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规模宏大的官方移民。

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祸不单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

1381年,田野广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仅有190万,而土地较少的山西人口却达400多万。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

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仅是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家谱、史册。仅我们的豫西,从大槐树的移民后裔要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家乡很多姓氏,都是那时迁入的,至今已传了二十一、二代。因此上说,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大半已经南迁,今天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晋南移民的后裔。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

张献忠入川,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更大开杀戒;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

据官方统计,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湖广是个大地理。

3.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

汉武帝时从元朔二年间(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万。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官方负担,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

移民迁移的距离最远的有二三千公里。 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明朝初年实施大规模移民,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如:将江南的富户和无地农民迁至今安徽凤阳一带;通过设立卫、所的方式将军人及家属迁往全国各地驻防;将从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军民安置到北方各地等。

军民移民总数达1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6%。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迁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达到600多万,占当地总人口60%以上。

1860年起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

4.清代迁居海南的移民什么族最

一、移民和始祖的关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南方三郡,海南属“象郡外教”。

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始设珠崖郡和儋耳郡,时隶属广西省,郡下辖县。疆域设治必有其人。

海南设治前,已从广西、广东移居有黎人、临高人和少许汉人约10万余户人家。 黎人,是移居海南最早的民族。

先后移民海南的黎人有5个分支。孝黎,移居海南时先在文昌、琼山、临高一带登陆居住,后再进入乐东、昌化江流域和三亚、陵水;杞黎,先移居海南北部地区,后再进入琼中、保亭;本地黎,先移居海南东、西和北部地区,后直入白沙县;美孚黎,移居海南后进入昌化江中游一带;加茂黎,移居海南后,进入陵水、保亭。

5支黎民移居海南,由于设治后政治变革原因,逐步从东、西、北部向中、南部原始森林山区群居,过着刀耕火种和捕猎的生活。黎民少女有纹脸的习俗,不同支系纹脸图形有别,表达部族标记和祖先信仰。

他们移居到中南部山区后,就稳定下来,靠自身繁衍生息,成为海南省分布区域比较大的少数民族。 临高人,是从广西、广东交界地区迁入临高的壮族移民,比黎人移居海南较晚。

黎人从西部向山区进入后,由临高人遍布西北部地区。 汉人移民,海南设治后至清末的2000余年间,汉人从唐朝以后开始大量迁入,后成为海南的主要移民。

从移民来源地和在海南的分布地域分为中原人、闽人和广东人。 中原人。

一是经商贸易。中原商人认为海南两郡在大海中和大陆分离,而崖岸盛产“珍珠”是个宝,所以叫珠崖郡。

海南深山老林的“沉香”与中原“白金”等价,还有海产品和热带资源,吸引中原商人的到来。中原商人来后,福建泉州和兴化、广东惠州和潮州的商人来得更多。

主要经营珍珠、沉香、山货、海产品(小咸鱼干),促进了大陆和海南的商品流通。后来又从海南到南洋各国去经商,使大陆商人从商更加活跃。

不少商人认为海南是个好地方,则落籍海南;其二,古兵进入。历代皇朝为守护边疆,掠夺海南资源,派兵来海南参与战事,并兼垦殖;其三,避难逃荒。

古代中原长期战乱,群雄割据,带来灾难,民不聊生。为逃避战乱,持不同政见者,战败者和难民不少移居海南;其四,流放官员。

唐、宋时期,海南是中央皇朝流放官员和文人的场所。据统计,唐代流放到海南的官吏有22人,宋代流放有27人。

至明代,朝廷已不再把海南作为流放官员的场所,改被贬任职为调派任职。 闽人。

闽人移民海南最多,特别是闽南(莆田)人。唐宋时期,中原连年混战给江南地区人民带来灾难,迫使中原人南迁福建,后从福建移民海南。

莆田文化发达,考中致仕遍布中原,朝廷派官到海南任职也多数是莆田人。 住在文昌铺前沿海一带的闽人,遭受琼北大地震(1605年)的震害,损失惨重。

连姓族和齐姓族几乎全族覆灭,连姓只有其惠、其昌兄弟俩劫后逃生,齐姓只有齐相光幸存。据连姓家谱记载,这次地震有72个村庄陷海。

广东人,又以客家人、潮州人为主。清乾隆时期,客家人口激增,朝廷发布《敕开垦琼州荒地》命令,大批客家人为了谋求出路,移民海南儋州、崖州、定安一带山麓开山造田;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为避“世乱”,客家人大规模移居海南儋州、定安、崖县、澄迈、临高、万宁、陵水、琼中开发山区;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客家人的民族资本家和华侨实业家急于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把海南当作投资的“海外桃源”,带领大批人马移居海南儋州、琼中等地兴办多家公司,开发矿业和种植橡胶业,创办多家胶园。

客家人成为海南的开山始祖和种植橡胶的创建人。当今儋州的多家农场都是在这些胶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后移居海南的历代汉人,唐以前约有2万人,唐代增至7万多人,南宋时增至10万人,元代达到17万多人,明代高达50万人,清代中叶增加到217万人。 据抗战期间日本人对海南移民来源地的调查称:海南人口235。

1万,其中闽人150万,中原人40万,临高、客家人20万、黎人20万,苗人5万,回民0 1万。据不完全统计,移民海南省有103个姓,其中,来自唐朝7个,宋朝48个,元朝7个,明朝37个,清朝4个;共来始祖162个,仅据132个始祖的统计:来自唐朝10个,宋朝62个,元朝8个,明朝48个,清朝4个;始祖中来自福建104个(其中莆田82个),中原地区15个,广东10个,广西3个。

以福建莆田居多。且各姓族基本上都有族谱、族坟、族祠,这就构成了始祖来源地和落籍地的基本结构,形成移民人口发展的四个特点:一是早移民的始祖繁衍多。

海南的吴、李、黄、王、赵、张、周、陈等姓都是唐宋移民海南的始祖,人口繁衍多,成为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的10大姓之一。 吴贤秀始祖,福建莆田人,考中进士致仕后,官至户部尚书。

因闽中社会动乱,携子理、玫、现于唐永贞乙酉年(公元805年)迁琼。落籍琼山,墓葬塔市。

吴贤秀不仅是吴姓入琼始祖,也是入琼汉人的先祖。许谟始祖,原籍福建莆田。

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渡琼任琼州通判,死后葬文昌冯坡五龙港,墓碑刻“宋过琼始祖任琼州通判许谟公墓”。 育男。

5.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三股最大的移民浪潮

1、闯关东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称关外。清军入关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锁,严禁汉人进入,使得土地肥沃的东北人丁零落,甚至形成大量的无人区。

19世纪,黄河下游灾难频发,成千上万逃荒的农民为了生存,冒险进入东北,这成为“闯关东”的开始。1860年,沙俄侵入东北,清政府被迫开禁放垦以增强防卫,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大量涌入东北垦荒。到1931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就已达1000多万。

2、走西口

走西口的主要是河北、陕西、山西人,而山西人所占的比例最高。清代以来,土地贫瘠加上天灾不断,使得成千上万的晋北贫民与商人背井离乡。他们或向西迁移,经杀虎口进入蒙古,或向东进发,过大同后经张家口进入蒙古。

走西口直接导致晋文化传播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文化变成了农耕并举的多元文化。

3、下南洋

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东南亚因为易于到达而成为中国移民出国的首选之地。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下南洋则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当时英荷殖民统治下的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

比如给移民免费土地、临时住所、交通工具,甚至免费的食物,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华南各省的老百姓,或拖家带口,或单身一人,满怀着希望与梦想来到南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百度百科-靖康之变

百度百科-大迁徙

6.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迁在什么时候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7-06-22 21:22:08选出

在过去2000多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移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组织的强制移民、官员携家眷宦游定居、由天灾人祸引起的自发迁徙等等,其中最后一种是比较普遍的。在历史上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最大规模的三次流民浪潮分别发生在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唐末和五代战乱、北宋靖康之变这些大动荡时期。

西晋建立后,武帝司马炎将司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为王,分取赋税,一些同姓王甚至统领中央军队。继武帝位的晋惠帝是个白痴,皇后与皇太后展开争权斗争,并引起了长达16年(公元291-306)的八位诸侯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乂、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争夺皇位的混战,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是为“八王之乱”。这给了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以可乘之机,到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晋室南渡,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万户,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荆州十万余户”,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同伙史思明发动叛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驰骋中原,并趁唐朝边备空虚而大量内迁;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争权夺利,百姓生灵涂炭,家园被毁,只好背井离乡,到远离政治中心、相对安定的南方寻找安居之所。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根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国第二次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变及宋室南渡导致了中国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社会一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钦宗靖康二年(1127),在金军的强势攻击下,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荆湖、两浙等地,归于南宋。“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到这时,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总的来说,这三次人口南迁都是由战乱引起的;迁移的人数多,而且阶层广,从皇室贵族到僧尼农民;他们分散在湘浙、两广甚至海南等地。黄河流域本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正因此而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焦点。对于每一次南迁浪潮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虽怀恋故土,但一旦享受到了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后,便在南方安心创业,繁衍生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与团结,衍生出有品味兼活力的江南文化;甚至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南北方人口的融合也改善了中国人的遗传基因,使中国很早就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7.中国历史上三大移民地是哪里

其实三大移民地?中国移民历史上太多了,300年3000万移民闯关东、还有"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乐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迁民遍布京、冀、豫、鲁、苏、鄂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等等 转帖: 三大移民发生在三个时期: 1,南北朝时期 2,唐,安史之乱后期 3 宋,金对峙时期 具体: 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永嘉南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总数有700万。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

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

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 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内的移民来自北方,以河南为最大部分,其次为河北、山东、山西。

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少部分来自江苏北部。侨郡县大多散处于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附近。

湖北境内长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流域。长江下游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

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区还是汉水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来自陕西的移民数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肃,再次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到达的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设有若干侨县,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数来自陕西、甘肃及本省南部邻区。

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安置的移民几乎都是来自甘肃、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东今黄河以东南地区因一度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设置侨州郡县,接纳的移民以河北的为主,其余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二、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 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二路。

人数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

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东路以当时全国交通命脉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构成一条宽阔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连接起来,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

中路: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一带,尔后南下,穿过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进入岭南。此路北面分别连接首部长安和东都洛阳。

从洛阳沿伏牛山东麓南行,道路较为平坦,到南阳或襄阳后,即可乘船沿汉水南下。从长安到荆襄,先走陆路,越过商山后即可顺流南下襄阳。

西路:自关中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和四川盆地,需经褒斜道、子午道等栈道。这些道路崎岖难行,但因与长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统治者仍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艰难的旅途。

三、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乱后的南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续—个半世纪,其中规模较大、人数较集中的迁移大致有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年)。

靖康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

8.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分别在什么时候

1)秦代和西汉 秦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国的人口迁移史上,是属于先驱性的,对以后历代的移民政策影响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内容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实关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第二类是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2)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张昭等,原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宁。

3)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

4)“安史之乱”隋、唐两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迁移上的作为却远不如秦、汉,原因在于人民在此之前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动乱,饱尝流离之苦,安土重迁,从心理上对人口迁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汉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垦戍边,大多未能终善其事,往往利未见而害先行,教训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组织的人口迁移甚少。直至震憾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

(5)“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6)元末明初 中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从“靖康之难”到元末的两个多世纪中屡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对人口迁移的现实需求,再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使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高潮,但其性质与前几次因动乱产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后不久即着手组织人口迁移,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等。故史籍称“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长城一线设立了称为“九边”的9个镇,在国内其它战略要地,也设立了许多驻兵设防的卫,仅洪武朝三十一年设卫即达136处。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明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参考

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它的产生,只因为隆庆皇帝的一项决定

前言隆庆皇帝上台以后,一改前制,宣布逐步开放对外口岸,允许民间进行对外贸易。从这开始,明朝的商品流入海外,海外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中外贸易额逐年增加。而这次开放所产生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除了在经济

2016年海南中考历史

一、中考历史总复习提纲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抗战期间日本到底向中国移民了多少人

   86年前的今天,1932年9月13日,关东军制定满洲移民要纲。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已在中国东北进行过多次农业移民试验,但规模较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

最早汉人都跑南方了

文/历史九点半史书上记载,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汉人3次大规模衣冠南渡,分别为:晋末永嘉南渡、安史黄巢之乱南渡、靖康之难衣冠南渡。这3次大移民,大量中原人口迁移南方,使得我国经济中心也跟着从中原移到南方。

怎样移民去加拿大

一:第一种是投资移民,家里要确定一个人是申请人,这个人的家庭净资产最少也要有35万加币左右及以上,这些资产必须有合理的来源。而这个申请人要有三年以上的管理经验,必须是副总经理以上的职位或者是企业主,总

明朝山西移民清河历史

1.哪位朋友了解明末清初山西洪洞县大移民的历史,最好有文字,图片三、明朝大槐树移民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为东北和华北等地区枢纽。金时

海南黄花梨的历史发展

1.海南黄花梨历史文化思考论文海南黄花梨编辑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黄花黎(梨)中文学名降香黄檀,又称海南黄檀木、海南黄花梨木。原产地中国海南岛吊罗山尖

2012海南历史高考

一、近三年海南省高考各科平均分2013海南高考各科平均分。文:语81数44.6外62.4政44.2史43.2地55.4理:语82.3数54外61.72物31.23化46.3生56.52012年海南省各

2012年海南单科历史

近三年海南省高考各科平均分2013海南高考各科平均分。文:语81数44.6外62.4政44.2史43.2地55.4理:语82.3数54外61.72物31.23化46.3生56.52012年海南省各科高

中国古代历史上四次移民日本的浪潮 你都了解吗

  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列岛。最早用文字撰述的日本史籍《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把外来移民称之为“汉人”、“新汉人”、“吴人”、“唐人”、“归化人”等。  大陆移民移居日本列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