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历史文明文化

Posted 文明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桂林历史文明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桂林历史文明文化

1.桂林的历史文化

文明的曙光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

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

出土遗物中有人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

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

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

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

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

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

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

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

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

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

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

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

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们还发现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妇女和幼儿合葬:一个妇女死后葬了,又从其它。

2.关于桂林的文化历史文章

桂林概述

桂林不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闻遐迩,同时也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桂林先民早在三万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谱写自己的历史,当步入文明社会后,秦始皇以一道灵渠把五岭化为坦途,中原文明沿漓江而下,与当地质朴的百越文化相融汇,创造了两千年与山水辉映的桂林历史文化。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构建出桂林独特的文化旅游。

建议参考:

地理与历史

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109°45\'-104°40\',北纬24

°18\'-25°41\'。

2、行政区划: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个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

城市历史

桂林历史悠久。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经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距今约一万年。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3.关于桂林的文化历史文章

桂林概述 桂林不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闻遐迩,同时也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桂林先民早在三万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谱写自己的历史,当步入文明社会后,秦始皇以一道灵渠把五岭化为坦途,中原文明沿漓江而下,与当地质朴的百越文化相融汇,创造了两千年与山水辉映的桂林历史文化。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构建出桂林独特的文化旅游。

建议参考: 地理与历史 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109°45\'-104°40\',北纬24 °18\'-25°41\'。 2、行政区划: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个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 城市历史 桂林历史悠久。

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经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距今约一万年。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

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

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4.为什么说文明的曙光——桂林历史人文

桂林是一座具有光辉灿烂的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皆知,使桂林旅游文化又多了一张世界注目的品牌。

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

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

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出土遗物中有人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

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

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

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

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

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

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

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

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

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

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

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

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

“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5.桂林的文明是何时起源的

距今约一万年前 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当时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于今天的桂平市西南。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一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 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 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为桂州。

隋朝 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 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 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 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 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1911年为广西省会。

1914年(一说1912年) 改名桂林县。

1940年 始设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 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历史沿革:桂林历史悠久。市区宝积山和甑皮岩洞穴发现多种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人类遗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设桂林市,曾长期为广西省府。解放后,桂林为省辖市。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

历史人物:桂林山水甲天下,奇山异水自然地灵人杰,藏龙卧虎。古有赵观文、曹邺、蒋冕、吕调阳、石涛、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唐景崧、近有马君武、李任仁、白鹏飞、李宗仁、白崇禧、周祖晃、梁漱溟、黄现璠、李天佑(以出生年为序)等一大批出生或长期生活工作在桂林的名人,成为“文化名城”桂林的骄傲。

6.为什么说文明的曙光——桂林历史人文

桂林是一座具有光辉灿烂的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皆知,使桂林旅游文化又多了一张世界注目的品牌。

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

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

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出土遗物中有人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

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

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

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

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

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

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

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

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

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

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

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

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

“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

7.桂林的文化

桂林,以她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饮誉中外,同时,也以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令人神往。桂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果说甲天下的山水是一幅画,那么厚重的历史就是一部书。这部书从封面到扉页,从前言到内容,都展示了她那深邃迷人的文化底蕴。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概括言之有七大主要特色:

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

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

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

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

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

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在桂官邸、故居。

桂林现有文物古迹552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46处,其中灵渠、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甑皮岩遗址、桂林石刻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参考

广西桂林历史有多久

桂林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并且桂林在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解放后省会改为南宁。秦代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东汉改属始安侯国。三国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

桂林市的城市规划历史过程

桂林市城市规划历史进程: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1945年7月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地级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1981年7月1日、1983年10月

上海八个历史文化名镇

1.上海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

桂林解放桥的历史

桂林解放桥的历史资料始建于1939年,时抗战军兴,桂林屡遭敌机袭击,为疏散城区人口,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定名“中正桥”。长181米,宽11米,5孔,每孔跨36米,木桥面,荷载10吨。1944年10

桂林米粉是何时发明的

桂林米粉是广西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小吃,基本上去过桂林的朋友都会对当地的米粉记忆犹新。桂林的粉俗称切粉,韧性十足,细滑爽口,配上秘制的卤水和卤菜让人吃后回味无穷。而且桂林米粉种类繁多,带汤或者不带汤的都

什么叫文明什么叫文化文明和文化的概念是什么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化(culture)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

中国5000年文化历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有

古埃及文明文化四大历史成就

一、古埃及有哪些主要文明成就第一,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3500年,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最初的使用者主要是僧侣.通常被刻在神庙的墙壁和宗教纪念物上,因而古希腊人称之为“圣书”

印度历史与文化

1.关于印度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印度历史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即开始了印度河文明。印度的早期历史,可分为史前时期和印度河文明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

文明街历史街区

1.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有哪些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