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的种植历史

Posted 茶叶

篇首语: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信阳茶的种植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信阳茶的种植历史

1.信阳毛尖茶的历史地位.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

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未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

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

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

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

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

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

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

到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2.信阳毛尖的历史发展

我们伟大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茶树的故乡。据史书记载,我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高原,随着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而传到祖国各地以至外国。陈椽教授所著《茶叶通史》中就这样记载着:“西周初年,云南茶树传入四川,后往北迁移至陕西,以秦岭山脉为屏障,抵御寒流,故陕南气候温和,茶树在此生根。因气候条件限制,茶树不能再向北推进,只能沿汉水传入东周政治中心的河南(东周建都河南洛阳)。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阳生根。”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见信阳种茶历史之悠久。

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县)上……”。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信阳对茶树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5.1℃,一般年份界于14.5℃至15.5℃之间。3月间下旬开始,日均温达10℃,可持续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积温达4864℃,80%的年份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气温为20.7℃,最热的7月份均温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为1.6℃。信阳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时数为1592.5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3%),太阳辐射量为89.25千卡/cm2,有效辐射量为43.74千卡/cm2。这些自然条件,都是茶树生长生育所需要的适宜范围。信阳山区的土壤,多为黄、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ph值在4—6.5之间。历来茶农多选择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区种茶。这里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相对湿度75%以上)。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日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正如群众常说的,“云雾高山有好茶”。尤其是信阳处于北纬31º43¹至32º37¹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这正是炒制优质绿茶所不能缺少的。历来为多人向往的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就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典型生态环境,生产出来的信阳毛尖,内含有效物质丰富,香高味爽。据中国茶科所对车云、集云、黑龙潭等几个名山的春茶一级毛尖茶样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为3.62 —4.34%,咖啡碱4.06—4.73%,儿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为43%左右,高的达46.5%,高出国家标准≥39%。所以,信阳毛尖香高味浓又鲜爽,多次冲泡,香味犹存,魅力诱人。

3.信阳毛尖的渊源

信阳毛尖,亦称“豫毛峰”。

产于河南大别山区的信阳市信阳县(现为平桥区),因条索紧直锋尖,茸毛显露,又产于河南信阳,故取名“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品质高上,外形细秀匀直,显峰苗,色泽翠绿,白毫遍布。

内质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嫩高爽,叶底嫩绿明亮、细嫩、匀齐。特级品展开呈一芽一叶初展。

常饮绿茶的人,无人不知“信阳毛尖”的品牌。当绿色食品风靡全球的时候,“信阳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乐道。

“信阳毛尖”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质佳味浓久负盛名。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 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上,“信阳毛尖”在各类饮品中一枝独秀,荣获金奖。 1990年,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信阳毛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国家金奖,名扬世界。

历史上, “信阳毛尖”茶一直作为朝庭贡品,时至今日,仍然是贤士名流的首选饮品。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地 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利 用这一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信阳地区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保持传统工艺,提高质量。

全区 茶园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 一。 靠名茶搭台,传信阳美名。

从1991年开始,信阳地区每年举办一 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来品茗,优质“信阳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过海,成为信阳外贸的主要出囗产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贵礼品。 如今,“信阳毛尖”已不单纯是一种饮品,她包含着民风、民俗的深刻内涵,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性与精神寄托。

信阳地区茶文化村、中国信阳茶叶城和遍布城 乡的毛尖茶市,几多风景几多情,茶乡的韵味尽在其中。

4.信阳毛尖茶有多久的历史呢

“信阳毛尖”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质佳味浓久负盛名。

考古 证明。,信阳种植茶叶源于战国中后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茶圣陆羽 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把信阳列为全国 八大产茶区之一;相传武则天因饮信阳茶治好了肠胃病,特赐在毛尖产地车云山上建千佛塔一座,以彰茶功;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 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在清代已为全国名茶, 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金 奖;1958年,“龙潭牌”特级、一级信阳毛尖获国家银质奖;1959年评 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82年、1986 年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88年,荣获中国首届 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在全国名茶评比中 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浓”夺得总分第一名,荣获国家金奖。

全国 名茶仅两枚金牌,“龙潭牌”信阳毛尖是其一。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 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靠名茶搭台,传信阳美 名。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信阳毛尖茶被授予“中国茶文 化名茶”称号,从这一年幵始,信阳地区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信阳茶 叶节”,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来品茗,优质“信阳毛尖”走出深山, 漂洋过海,成为信阳外贸的主要出口产品和友好交往的珍贵礼品。

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5.信阳毛尖的推销历史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

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1994年元月,原信阳行署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

2003年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信阳市茶叶协会受信阳市政府委托,成为信阳毛尖的注册人。

6.信阳毛尖茶的历史地位.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

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未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

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

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

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

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

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

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

到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7.信阳茶文化

信阳市是河南省主要产茶区,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省的90%以上。

在早些年,信阳毛尖与国内其他一些著名的产茶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名气不够。与同为中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相比,名气都远不如别人。

二是产量不大。2005年,全市茶叶产量为1.5万吨,而同期云南普洱茶产量为5.2万吨,安溪铁观音产量为4.5万吨,这些茶叶的产量都比信阳毛尖产量大得多。

三是产值不高。2005年信阳市茶叶总产值为10亿元,按单产28.9公斤计算,单产值为1928元,而2005年西湖龙井平均单产值达10591元,云南普洱茶产值达到39亿元。

其他还有市场占有率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等。2003年4月,信阳毛尖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也经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从而使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及市场进一步规范,这对保护信阳毛尖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保护信阳毛尖品牌,保护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信阳毛尖茶的精品名牌优势、应对入世挑战、做大做强信阳茶叶产业,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小毛尖成为地方支柱产业 信阳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暖温带草类生长。境内大别山逶迤连绵,形成天然的绿色宝藏,是信阳毛尖茶叶天然的家园。

信阳毛尖与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同为三大著名绿茶。信阳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浓”誉满海内外。

信阳是中国北纬最高的产茶区,位于江淮之间,大别山和桐柏山的结合部,峰峦叠嶂,云遮雾绕,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奠定了信阳毛尖茶香浓味厚的品质基础。

近年来先后兴起、并在国内外各种展评中连获大奖的龙潭、五云山、九华山、仰天雪绿、青峰云雾、新林玉露、文新等茶叶知名品牌,就足以使信阳人为之振奋,引为自豪。信阳毛尖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2005年又成为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Origin)的新成员。

信阳市十分珍惜这些荣誉,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模化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地理标志”的生产模式,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一方面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地理标志”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信阳毛尖地理标志的违法行为,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公平竞争秩序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信阳文新茶叶有限公司、信阳卢氏茶叶有限公司等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0余家,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百余家。

茶农20余万人,经营信阳毛尖的商户遍及全国各地,信阳毛尖已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 地理标志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它所产生的利益将惠及该地域的全体群众,不仅增加了农民个体的收入,也有效推动了区域整体脱贫致富。

目前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带动了多业联动发展。地理标志在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两个环节中发挥了连接与纽带作用,农民通过公司订单参与市场竞争,商标意识逐步增强。

市场通过地理标志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了“公司+地理标志(商标)+农户”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

目前信阳市茶园面积已达5万多公顷,开采投产面积近5万公顷,年产春茶干茶800多万公斤,夏茶600多万公斤,总产值8亿多元,社会总投入(包括加工、包装、贮藏、销售经营增值)12亿元以上。现全市茶叶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近130个,行政村近1300个,有国营、集体、个体等各类茶场1200多个,形成了茶叶的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品牌效应助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产品证明商标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保证其指向的商品或服务品质独特、质量上乘,一方面能够提醒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注重保证商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能使消费者立刻知道该商标指向的农产品产于何地,品质如何,产生信任感和选购欲望。这种基于对信阳毛尖这一名牌农产品质量的信任确立了信阳毛尖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了其市场占有率,进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003年信阳毛尖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信阳市出台了《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划定的信阳毛尖茶原产地域范围内,严格实施原产地域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这些措施充分保证了茶叶品牌的高效应。

截至目前,固始县九华山茶场的九华山牌信阳毛尖、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文新牌信阳毛尖、固始县仰天洼茶场的仰天雪绿牌茶叶、河南新林茶业有限公司的新林玉露牌蒸青绿茶、河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龙潭牌信阳毛尖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信阳毛尖茶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条迅速加长,经济效益蔚为可观。茶叶已成为信阳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信阳茶文化-毛尖的起源发展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

8.信阳茶叶节的由来

信阳毛尖茶清代已成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90年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目前全市种植面积58万亩,年产茶叶1400万公斤。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信阳毛尖茶独特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及生态环境要求:年平均气温15℃以上;年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在4800℃以上;年无霜期210天以上;日照时数2100小时以上;年降水量1000mm—1200mm;相对湿度75%以上;年均云雾日数100天以上;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1.5%以上,PH值在4.5—6.5,土壤元素位于正常值区域,无重金属或农药污染;茶园周围不能有大气污染源;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清洁无污染,上游无污染源,生产、生活用水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

信阳茶叶资源极为丰富,淮南丘陵和大山区皆有种植,荣获国家金质奖信阳毛尖的原料则主要来自信阳西南山区,俗称“五云两潭一寨”, 即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白龙潭、黑龙潭、何家寨。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云两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所产 毛尖茶质量最优。一是高山云雾多,光照适宜,短光波的蓝、紫、红光易被 叶绿素吸收,增强光合作用,使茶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茶叶味香浓。二是 高山雾浓,空气湿润,芽叶持嫩性强,粗纤维少。三是高山日夜温差大,茶 叶经光合作用积蓄物质,有效积累多,故高山茶叶味浓郁。四是高山林茂, 枯枝落叶多腐烂为土,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松软,偏酸性,有利于茶树生 长。五是空气、水质洁净,很少污染,茶叶质量纯正,无杂味。

除信阳西南山区外,商城、光山、罗山、新县、潢川、固始、信阳市等地皆产茶叶,并且多出名茶。商城县金刚台、大苏山等地层峦叠翠、去雾缭绕,所 产“雀舌茶”形如鸟雀舌尖,汤钯淡黄微绿,滋味香醇。“银针”茶以谷雨 前采嫩芽焙制外形细直有毫,汤色翠青,入口馥郁。“金刚碧绿”、“大别 山龙井”也各具特色。固始县有“仰天雪绿”,光山县有“苏山茗芽”、“ 净居毛峰”、“赛山翠绿”、“赛山毛峰”,新县有“香山翠峰”,地区茶 叶试验场有“雷沼喷云”。“灵山云茶数千年,古今中外美名传。清香明目 延年寿,长生何湎术仙丹”。罗山县灵山茶也有鲜明的特色,“灵山剑峰” 在1990年河南省名优茶评比会上被评为省级新名茶,又有“天山香”为代表 的一优质茶相继问世。目前,信阳拥有国家级名优茶1个,省级名优茶14个, 地区级名优茶11个。

根据上述要求,经考察分析,信阳毛尖原料来源的域区界定如下: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北坡的潭家河、李家寨、苏河、卡房、箭厂河、田铺、周河、长竹园、伏山、苏仙石、陈琳子等乡镇沿线;西到桐柏山与大别山连接处的王岗、高梁店、吴家店、游河、董家河、师河港等乡镇沿线;东到固始县泉河流域的陈集、泉河铺、张广庙、黎集等乡镇。具体包括:师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管辖的128个产茶乡镇。北纬31°23′—32°24′,东经113°45′—115°55′。

9.信阳毛尖怎么样种植

信阳毛尖的种植条件: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云两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所产 毛尖茶质量最优。

一是高山云雾多,光照适宜,短光波的蓝、紫、红光易被 叶绿素吸收,增强光合作用,使茶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茶叶味香浓。

二是 高山雾浓,空气湿润,芽叶持嫩性强,粗纤维少。

三是高山日夜温差大,茶 叶经光合作用积蓄物质,有效积累多,故高山茶叶味浓郁。

四是高山林茂, 枯枝落叶多腐烂为土,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松软,偏酸性,有利于茶树生长。

五是空气、水质洁净,很少污染,茶叶质量纯正,无杂味。

此外,如果你喜欢信阳毛尖,在待客九品预定就行!

10.信阳毛尖茶的由来谁知道

信阳毛尖茶的起源与发展,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期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

一个叫春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 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

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

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估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

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

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信阳毛尖茶的起源与发展.固然,这只是个美丽的神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但信阳毛尖确有着悠久的历史。

考古证明,信阳种植茶叶源于战国中后期,距今已 有两千余年,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 一;相传武机时天因饮信阳茶治好了肠胃病,特赐在毛尖产地车云山上建千 佛塔一座,以彰茶功;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 信阳第一”;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 得金奖;1958年,“龙潭牌”特级、一级信阳毛尖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 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在全国名茶评 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浓”夺得总分第一名,荣获国家金奖。全国名茶仅两枚金牌,“龙潭牌”信阳毛尖不仅与“西湖龙井”并驾齐驱,且在 色、香、味上更胜一筹。

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 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阳毛尖茶的起源与发展,文章希望你能喜欢。

谢谢。

相关参考

信阳天气历史天气预报

信阳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查询信阳天气预报_一周天气预报_中国天气网-最近访问:杭州天气河南省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周三06月10日农历四月廿四(实时:29℃)23℃晴微风实时空气质量:71良周四06月11日32

茶的历史与名茶传说

1.茶的起源与传说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

信阳有几个大学

2018信阳所有大学名单,包含一本、二本、三本和大专院校5所。拓展资料:1.信阳师范学院(XinyangNormalUniversity)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是河南省两所重点本科师范院校之一。信阳师范学

2015年7月15日至7月30日信阳天气预报

河南信阳历史天气2015-07-15星期三28℃22℃大雨无持续风向微风2015-07-16星期四25℃22℃小雨无持续风向微风2015-07-17星期五26℃21℃小雨~阴无持续风向微风2015-0

茶的历史简介

一、中国茶的历史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

洛阳、信阳、南阳,河南为何有这么多带“阳”字的城市

河南省,省会郑州,古称中原,简称“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河南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

罗山茶叶历史

信阳毛尖的历史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原叶茯茶的发展历史

1.茯茶的历史沿革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

抹茶的历史

1、历史:早在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斗茶方法:清朝茹敦

下午茶的历史

下午茶是时下流行的餐饮形式之一,各地的下午茶也都有各自独特的习惯和茶点类别。下午茶在世界许多地区由来已久,在国内尤以广东和福建地区为盛,如今随着各地餐饮文化的融合,下午茶已悄然在世界各地逐渐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