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两种科学规范的历史发展状况

Posted 科学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简述两种科学规范的历史发展状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述两种科学规范的历史发展状况

1.我国科学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组织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自动化、无线电等六大关键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带动了一系列现代化工业和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党的十六中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发展科学技术提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我国政府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明确了科学技术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振兴国民经济。在农业科技方面,实施了“星火计划”;在工业方面,推广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数万项科技成果;在高技术研究方面,国家实施了“863”计划,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跟踪世界向科技前沿,力争在有限领域有所突破。所有这些,都为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天津科学技术馆的主要任务是:树立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素质。

新中国成立5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我国科学发展的历史

1. 卫星遥感。

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3.简述回归分析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简述回归分析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制定(一)我国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二)确定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三)新课程改革之前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四)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一)我国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1、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2、由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3、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4、由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5、“知识目标”体现新成果6、“能力目标”呈现层次性7、“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映时代精神8、“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二)确定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1、确定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依据(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3)体现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历史教育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供认识素材,即从人文的视角关注人的发展,以人格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将尊重、宽容、公正以及反省、质疑和批判等观念,作为学科教育陶冶学生精神世界的基本意识,更加凸显对人的个体价值及人的文化价值的认识。历史教育的功能经历了从只滥熟知识教育的功能,演进成政治思想、能力培养和知识教育三大任务,存续人类文化、以古鉴今、预见未来三大功能的过程。

现在则可以宽泛地概括为社会功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育人功能(以道德功能为中心)、文化养成功能、休闲与益智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教育必然回归大众、回归生活。

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布鲁姆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3、制定历史教学目标的原则:(表述的原则)对教学目标的陈述的基本要素:学习主体是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对象;学习条件。

过去描述:教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让学生懂得……;现在改为;“知道……了解什么……”明确性:易于领会和掌握,包括概念、层次明确,术语定义精确。具体性:目标层次具体,决定了课程覆盖的领域、重点、内容、已有的经验水平等。

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行性:易于操作。

“人物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恩选集》2卷33页,1995年)。

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逐步了解……”,“初步形成”“初步了解……”等等,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体性:几项目标之间应该有其内在的联系,便于实施时整体认识、全面把握。

发展性:便于教学中及时引进探讨新的问题,给学生留有进一步学习的空间。(三)新课程改革之前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教委几经修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86年12月第1版。)

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上述规定中可以明确看出,我国在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之前,将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规定为三项(或称三大任务):一是传授基础历史知识,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之所以把智能培养作为一项单独的任务来提,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论,传统的教学思想和习惯,有助于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1、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基础历史知识,通常指写在教科书上,作为知识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一般说来,基础历史知识的含义,包括这几方面:①它是科学的,能反映客观真理,正确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有助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知识本身就是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②它的内容应该反映史学界的水平,又是大家公认的定论,而不是有争论的问题。③给学生的是系统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孤立脱节的知识。

④知识本身必须是具体的、生动、形象的知识。基础历史知识的内容,是由具体的历史知识和规律性的历史知识这两部分结合而成的,具体地说,它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三个方面。

(1)历史事实:它是客观存在过的具体的历史过程以及构成这个过程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构成历史事实的要素有四人:①时间(包括年、月、日、朝代、帝号、年号等);②空间(包括地区、位置、地理环境等);③人物(包括个人和阶级、阶层、集团、党派等);④事件(包括社会生产、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文化活动等)。

例如,中国历史。

4.16世纪以后科技发展出现状况的主要历史原因

欧洲罗马教廷由于新教兴起与民族国家崛起,思想文化上的控制力日益削弱,为在中古时代被视为“异端”的近代科学提供了空间;以哥白尼,布鲁诺学说为代表的近代天文学兴起;大国争霸初见端倪,对于航海火炮等技术的需求客观上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随着牛顿物理学体系与莱布尼茨函数体系的建立,科学研究有了规范的体系与坐标依托。

进入19世纪,科学与工业工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的科学理论很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艺与产品。

20世纪的两场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进步:今天的火箭起源于纳粹的v系列飞弹,喷气式飞机也源于英德的秘密武器。

综上,科学发展的推力无外乎赚钱的渴望与争霸的国家需求。

5.科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

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

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

经济学各门学科依据本身的特点,适当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对于增强经济科学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 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

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著作中。

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万民法。

在这些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

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

贷款取息与教义抵触,教会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来迫于大量流行的贷款取息的现实,经院学派不得不采取调和态度。

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的是大阿尔伯特,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和成本相等的价格,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对这两个问题,在中世纪并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但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

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当时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

6.高能物理的发展历史

原子论是元素派学说中最简明、最具科学性的一种理论形态。

英国自然科学史家丹皮尔认为,原子论在科学上“要比它以前或以后的任何学说都更接近于现代观点”。原子论的创始人是爱利亚人(一说阿布德拉人)留基波,他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

古代学者在论及原子论时,通常是把他们俩人的学说混在一起的。由于留基波生平不详,且其学说也为德谟克利特发展和完善,因此德谟克利特被公认为原子论的主要代表。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的意思。

德谟克利特用这一概念来指称构成具体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即原子内部没有空隙,是坚固的、不可入的,因而是不可分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原子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振动”;原子的体积微小,是眼睛看不见的,即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1897年,汤姆逊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子,1911年卢瑟福由α粒子大角度弹性散射实验,又证实了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存在。

这样,就从实验上证明了原子的存在,以及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理论。1932年,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轰击核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

随即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从而得到了一个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基本的结构单元——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统一的世界图像。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了现代的基本粒子概念。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电磁场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光子,1922年被康普顿等人的实验所证实,因而光子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粒子”。1931年,泡利又从理论上假设存在一种没有静止质量的粒子——中微子(严格地讲是反中微子,中微子的存在是1956年由莱因斯和科恩在实验上证实的)。

相对论量子力学预言,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都有质量和它们相同的反粒子。第一个反粒子——正电子是1932年,安德森利用放在强磁场中的云室记录宇宙线粒子时发现的,5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发现了其他粒子的反粒子。

随着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发现除了已知的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之外,还存在两种新的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1934年,汤川秀树为解释核子之间的强作用短程力,基于同电磁作用的对比,提出这种力是由质子和(或)中子之间交换一种具有质量的基本粒子——介子引起的。

1936年,安德森和尼德迈耶在实验上确认了一种新粒子,其质量是电子质量的207倍,这就是后来被称为μ子的粒子。μ子是不稳定的粒子,它衰变成电子、一个中微子和一个反中微子,平均寿命为百万分之二秒。

汤川最初提出的介子的电荷是正的或负的。1938年,凯默基于实验上发现的核力的电荷无关性的事实,发展了稍早些时候出现的同位旋的概念,建立了核力的对称性理论。

1947年,孔韦尔西等人用计数器统计方法发现μ子并没有强作用。1947年鲍威尔等人在宇宙线中利用核乳胶的方法发现了真正具有强相互作用的介子,其后,在加速器上也证实了这种介子的存在。

从此以后人类认识到的基本粒子的数目越来越多。就在1947年,罗彻斯特和巴特勒在宇宙线实验中发现v粒子(即K介子),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奇异粒子的一系列新粒子发现的开始。

由于它们独特的性质,一种新的量子数——奇异数的概念被引进到粒子物理中。在这些奇异粒子中,有质量比质子轻的奇异介子,有质量比质子重的各种超子。

在地球上的通常条件下,它们并不存在,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借助从太空飞来的高能量宇宙线才能产生。这些发现了的基本粒子,加上理论上预言其存在,但尚未得到实验证实的引力场量子——引力子,按相互作用的性质,可分成引力子、光子、轻子和强子四类。

为了克服宇宙线流太弱这个限制,从50年代初开始建造能量越来越高、流强越来越大的粒子加速器。实验上也相继出现了新的强有力的探测手段,如大型气泡室、火花室、多丝正比室等,开始了新粒子的大发现时期。

到了60年代头几年,实验上观察到的基本粒子的数目已经增加到比当年元素周期表出现时发现的化学元素的数目还要多,而且发现的势头也越来越强。1961年,由盖耳-曼及奈曼类比化学元素周期表提出了,用强相互作用的对称性来对强子进行分类的八重法分类不但给出了当时已经发现的强子在其中的位置,还准确地预言了一些新的粒子,如1964年用气泡室实验发现的Ω粒子。

八重法很好地说明粒子的自旋、宇称、电荷、奇异数以及质量等静态性质的规律性。在此阶段中,证实了不单电子,所有的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有的粒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身)。

其中第一个带电的反超子是由中国的王淦昌等在1959年发现的。此外,还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寿命极短经强作用衰变的粒子——共振态。

基本粒子大量发现,使人们怀疑这些基本粒子的基本性。基本粒子的概念,面临一个突变。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对微观世界理性认识的最大进展是量子力学的建立。经过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量子力学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

7.五年级科学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

2.主体,直切主题、提示影响、对象或范围;或展望前景,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有几种写法、结尾三部分、指出问题,如肯定做法、现实状况。

(一)标题。

(二)正文,即“发文主题”加“文种”、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主要成绩,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正文一般分前言、大致发展经过;第三种是开门见山、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关于****的调查报告”,要精练概括、经过与方法、观点和基本结论,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包括陈述式。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调查”等,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经验;或提出问题,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

1.前言、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说明中心内容等、主体、时间和地点,进一步深化主题,发出鼓舞和号召、做法。

3.结尾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8.科学史的渊源及发展

读书笔记: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 科技文化的起源,科技相对独立发展与职业发展,科学产生的前提,原始思维与语言,原始宗教与巫术,天文学医学与巫术相关;图腾崇拜与传说,文字与文化规范,中国原始科技萌芽,

第二章, 古代的科技文化,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毕达格拉斯,形而上学,数为万物之始,古代原子论,黄金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希波克拉底临床与唯物,罗马时代,围绕战争,中国的天道与自然五行,易数学,天文学,医学体系,地学与农学,炼丹,

第三章, 中世纪的科技文化,中世纪的停顿,基督教统治欧洲,神学自然观,发达的阿拉伯文化,开明和融合的文化历史,数学、炼金、天文学,与西方重视寻找自然背后“理”的动力不同,中国重视实用性;与西方科学理论、试验和技术互动不同,中国是割裂的;与西方重视科学方法不同,中国擅长综合,分析比较差,重道轻器;阿拉伯文化在古希腊和近代科技、东西方科技中的桥梁作用,

第四章, 近代科技文化的产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哥白尼革命,医学试验代替思辨,思体液破灭,两个培根,实用技术的发展与印刷术,

第五章, 17、18世纪科学的发展,直观演绎方法、实验数学方法、微积分的创立、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典力学的形而上学模式,化学发展,从燃素到氧化学,科学交流与社团产生,

第六章, 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工作机与动力机,产业革命的开始,产业革命导致科学与技术融合,科学知识普及,产业革命促进技术研究,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转化,产业革命之前的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

第七章, 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形成,天文学与地质学的发展,热力学3定律,无机化学的系统化,生命科学的形成,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科学的职业化,电力的产生、内燃机代替蒸汽机,科学成为技术先导,电磁学促进了发电机,科学活动的专门职业化,

第八章, 20世纪的科学革命,相对论对时空的变革,量子理论与量子力学的创立,经典化学向有机现代化学,宇宙科学与地球科学,基因与DNA,

第九章, 技术文化的新纪元,激光、微电子、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冯若依曼设计方案,苹果发明的多媒体技术、APPANet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纳米技术、

第十章, 当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综合的三种方式:交叉学科、横断方式、分支学科影响;横断科学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自组织、协同论,科技一体化,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唯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未来学与可持续发展希

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相关参考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史

: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人类居住方式主要有两种:天然洞穴和巢居。新石器时代分南北两大基本体系:南方地区从巢居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北方由半地穴居发展为地面木骨泥墙房屋;商周建筑:以夯土技术的使用为基本特征。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分别是以下:(1)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为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了

简述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技术和应用

代谢组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生物体系内源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内源性代谢物质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

物理学历史

1.物理的发展史公元1638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一书出版,书内载有斜面实验的详细描述。伽利略的动力学研究与1609~1618年间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根据天文观测总结所得开普勒三定律,同为

简述包装的发展历史

中国包装的发展历史都有什么我国最早的包装产生于何时已经无法确定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最早的包装产品是直接取自自然的,依然记得电视剧《水浒传》中卖熟食的小贩用荷叶包牛肉的情节,推想原始时代人们用来包裹食物

温标发展历史

一、在温标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温标.1714年,德国的科学家根据表格可知,y与x是一次函数关系,设y=kx+b,把x=0,y=32和x=10,y=50代入函数关系式,得b=3210k+b=5

简述我国古代公文产生与发展的主要线索

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文献丰富闻名于世。中国古代公文发展的历史,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在原来记事用的图画符号基础上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出现为公务文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据传说,

简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

简述中药是如何起源用发展的?

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本草书籍所载,已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

自助餐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请简述一下其历史发展历程

百度自助餐最早起源于公元8—11世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式餐前冷食”和“亨联早餐(Huntbreakfast)”。自助餐(buffet),是起源于西餐的一种就餐方式。厨师将烹制好的冷、热菜肴及点心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