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内道历史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内道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内道历史

1.江南道的历史沿革

江南道是唐代的地方监察区名称,道治越州,唐代前期下辖地区相当于今江苏南部、江西、浙江、湖南及安徽、湖北之大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之地。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遂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黜置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吏治。江南东道,治苏州,领润、常、苏、湖、杭、睦、歙、明、衢、处、温、婺、越、台诸州,加上天宝初划自岭南道福、建、泉、汀四州,共18州。江南西道,治洪州,领宣、饶、抚、虔、洪、袁、郴、江、鄂、吉、岳、潭、衡、永、道、邵、连诸州,共17州。黔中道,治黔州,领黔、辰、锦、施、巫、业、夷、播、思、费、南、溪、溱、珍、充等州。

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三个监察区。 江南东道监察区:驻苏州(今江苏苏州市),辖地为今江苏省苏南地区、上海市、浙江省全境、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及安徽省徽州市。 江南西道监察区: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辖地为今江西省(婺源县、玉山县除外)全部、安徽宣城市(绩溪县除外)、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湖北鄂州市、湖南岳阳市、长沙市、衡阳市、永州市、道县、新田、江永、宁远、江华瑶族自治县、郴州市、邵阳市和广东连州市。 黔中道监察区:治黔州(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辖今四川部分,重庆东南,两湖西部和贵州大部。 乾元元年,撤销江南西道监察区,以原江南西道区域设置江西观察使(基本等于今江西省地域),撤销江南东道为浙江东道节度使、浙江西道节度使和福建观察使。

2.延安的历史

延安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夏朝时,今延安市属雍州。商属鬼方。

西周为犬戎与猃狁领土。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白狄、晋、魏、秦国所有,秦汉归上郡所辖。

北魏在南部设北华州和中部、敷城、义州、乐州4郡,北部设东夏州和遍城、定阳、上郡、朔方4郡,以及夏州的金明郡。西魏始设延州、敷州、丹州。

隋开皇三年(583),撤遍城、文安、中部、敷城、丹阳、乐州、金明7郡,仍设延州、敷州、丹州。大业三年(607),废州制,设上郡和延安郡。

隋义宁元年(617),增设丹阳郡。 唐属关内道。

武德元年(618),撤上郡、延安、丹阳3郡,设鄜州、延州、丹州。武德二年(619),增设坊州。

天宝元年(742),废州制,设延安、洛交、中部、咸宁4郡。乾元元年(758),又废郡制,复设延州、丹州、坊州、鄜州。

宋属永兴军路,仍设延州、鄜州、坊州、丹州。宋初,西北部被西夏占据。

收复后,设保安、定边2军。庆历元年(1041),设鄜延路。

元佑四年(1089)延州升延安府。金仍设鄜延路,初辖延安府、鄜州、坊州、丹州、绥德州(辖地在今榆林地区)及保安、定边2军。

皇统六年(1146),撤定边军。大定十一年(1171),降保安军为保安县。

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保安县为保安州。元置延安路,领鄜州、葭州、绥德州(后2州在今榆林市)。

明洪武二年(1369)五月,延安路改设延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鄜州升直隶州。

民国2年(1913),撤府、州,属县改隶榆林道。民国9年(1920),道治迁置肤施城。

民国17年(1928),废道,诸县由省直辖。 民国23年(1934年),建立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

1935年11月,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改称陕甘省和陕北省。1936年5月,合为陕甘宁省。

西安事变爆发后改称中华民国特区。1937年9月6日,改称陕甘宁边区,11月10日改称陕甘宁特区。

1938年1月,复称陕甘宁边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9月6日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1942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新建吴旗县,隶属三边分区。

11月,设延属分区。1943年1月,成立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延安市和延安、子长、延川、延长、固临、甘泉、富县、志丹、安塞9县。

1945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迁往西安市,11月5月,改为陕北行政区。1948年1月,黄龙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洛川、黄陵、宜君、宜川、黄龙、澄城、韩城、合阳、白水、富平10县。

1950年5月改设陕西省延安分区,成立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称延安专区,设陕西省人民政府延安专员公署。

1955年5月,改称陕西省延安专员公署。1968年8月,成立延安专区革命委员会。

1969年9月,改称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6月,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延安地区行政公署。

1996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1997年1月8日,延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延安历来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延安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延安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社火、灯会、转九曲、腰鼓等民间文艺活动和信天游、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

3.榆林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辖榆阳区和府谷、神木、定边、靖边、横山、米脂、佳县、子洲、吴堡、绥德、清涧11个县,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耕地64.1万公顷,为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轻工产品以皮革、纺织、毛毯最为出名。名胜古迹有红石峡、镇北台、李自成行宫、易马城等。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随末唐初,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元和十五年(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代九边之一,全民皆兵,战力极为强横。明成化七年(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明崇祯年间,陕西巡抚孙传庭召集万余榆林军马,屡次击败义军。崇祯九年七月于子午谷重创高迎祥大军并将其擒获。李自成攻击京城时,无人能敌,榆林守军全民上阵,支撑了八日,城破后榆林城内人烟皆无。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4.有人知道甘肃省平凉市的历史吗

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 隋代,开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大业初又废州置郡,平凉市属平凉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 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 公元九四零年)改属渭州。 宋代,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徽宗政和七年(公元一一一七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 金代开六盘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 元代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 明代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 明朝有平凉通判——油恭。 清初沿明制,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 一九一二年即民国元年废府,仍设道。一九一三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一九二七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一九三五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一九五零年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恢复华亭县。一九六四年元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二零零二年九月,平凉撤地建市。

5.甘肃靖远历史

战国以前,靖远境内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战国末期。

秦代,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义渠,靖远境域始划入秦国版图。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靖远境内始置祖厉、鹑阴二县,属安定郡,郡治高平,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

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汉时期,祖厉县治南迁,鹑阴县改为鹯阴县,属武威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武威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将祖厉县南迁,置陇东郡。前秦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西秦属苑川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高平镇,鹯阴县属之。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北周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朝时期,会宁防改为会宁镇,后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

唐代初期,改会宁县为西会州,后复为会宁县,属关内道。

北宋时期,西夏国曾两度攻陷靖远地,置敷川县。

崇宁三年改为敷文县,属泾原路。

南宋时期,先后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

元代,仍为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

明代初期,裁会州,于迭烈逊设巡检司戍守。

清代,顺治元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

康熙二年,靖远卫并入陇右道。

雍正八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属巩昌府。

乾隆二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民国三年,甘肃省设七道,靖远县属兰山道。

1949—1961年,隶属定西地区。

1961—1963年,划归白银市管辖。

1964—1985年,复属定西地区。

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靖远县复归白银市管辖。[5]

1996年,靖远县面积5677平方千米,人口44.3万人。辖1个镇、20个乡:城关镇、兴隆乡、东湾乡、糜滩乡、乌兰乡、北湾乡、中堡乡、平堡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双龙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大芦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曹岘乡、三滩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63076人,其中:城关镇38817人,平堡乡18580人,北湾乡31793人,中堡乡10678人,糜滩乡23350人,三滩乡20974人,乌兰乡32304人,东湾乡43001人,大芦乡20383人,兴隆乡13504人,双龙乡14817人,石门乡17407人,刘川乡20245人,高湾乡26112人,靖安乡13830人,五合乡30326人,东升乡21283人,北滩乡35461人,永新乡11719人,若笠乡9771人,曹岘乡8721人。

2002年,北湾、东湾2乡撤乡建镇。2005年1月,乌兰乡与城关镇合并为乌兰镇;撤销曹岘乡并入若笠乡;撤销中堡乡,将其所辖中堡、营坪2个村并入北湾镇,营防、贾口、上滩3个村并入乌兰镇。

2007年末,全县辖乌兰、东湾、北湾3个镇和平堡、糜滩、三滩、刘川、若笠、大芦、高湾、兴隆、双龙、石门、永新、靖安、五合、东升、北滩15个乡,共有9个社区、175个行政村,60个居民小组、1125个村民小组。

2008年末,全县辖3个镇、15个乡: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175个行政村,1125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9.49万户44.10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靖远县常住人口454925人。[6]

2012年,靖远县下辖3镇15乡:乌兰镇、东湾镇、北湾镇、刘川乡、糜滩乡、平堡乡、若笠乡、三滩乡、大芦乡、高湾乡、北滩乡、东升乡、靖安乡、石门乡、双龙乡、五合乡、兴隆乡、永新乡。[3]

2014年,省民政厅(甘民复〔2014〕154号)批复同意:撤销刘川乡、北滩乡,设立刘川镇、北滩镇。[7]

2016年9月5日,省民政厅以甘民复〔2016〕68号文件批复,同意我市靖远县撤销五合乡、大芦乡等8个乡改设镇。这标志着靖远县建制镇将达到13个,撤乡改镇工作取得重大突破[8] 。

据悉,在此次改制中,靖远县五合乡、大芦乡、糜滩乡、高湾乡、平堡乡、东升乡、三滩乡、双龙乡8个乡设立了五合镇、大芦镇、糜滩镇、高湾镇、平堡镇、东升镇、三滩镇、双龙镇,并实行镇管村体制,行政区域界线和政府驻地不变。

截至2016年8月,靖远县共有乌兰镇、东湾镇、北湾镇、刘川镇、北滩镇、五合镇、大芦镇、糜滩镇、高湾镇、平堡镇、东升镇、三滩镇、双龙镇13个镇。

6.历史 唐朝刺史杜希望

杜希望,(生卒年不详)中唐镇将。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名相、史学家杜佑之父。初任安陵令,有政绩。开元年间,交河公主出嫁外蕃突骑施时,他任和亲判官。后历关内道度支判官、代州都督。玄宗曾召他回朝询问边境戍守情况,称赞他有治绩。

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朝廷与吐蕃发生战争,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今青海西击败吐蕃军队,双方关系中断。次年二月,吐蕃出兵攻河西地区,玄宗调河西、陇右和剑南各镇兵力,分道进攻吐蕃。当时,杜希望为鄯州(治今青海省乐都县)都督,他率部打败吐蕃的鸟莽部,攻占了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门源县),玄宗以其城建振武军,擢希望为鸿胪卿。随之,他又夺取吐蕃的河桥(在今青海贵德县南黄河上),吐蕃出兵三万,希望有所惧,部将王忠嗣率部攻坚,一举歼吐蕃数百人,希望挥兵大袭,吐蕃败。朝廷便在河左筑盐泉城(今青海循化东),设镇西军,命希望领兵防守,吐蕃不敢进犯。杜希望镇守河西数年,一面防御吐蕃,一面垦荒种地,使军粮充足,费用自给。中官牛仙童去边地巡视,向杜希望索贿,遭希望拒绝。部属有人劝他讨好宦官,让其在皇帝面前美言,就可以升官。他说:“以钱升官我是不忍干的。”牛仙童回朝后,向玄宗说杜希望不称职,玄宗便把杜希望降为恒州刺史。后徙西河,卒于任。后来牛仙童受贿事败露,行贿者皆得罪,唯杜希望名清。希望爱重文学,门下所引如崔颢等,皆名重当时。

7.秦汉时期,关中指哪一带

关中又称八百里秦川、秦中。

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 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扩展资料: 1、历史发展: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纪事中提到始皇在各地大造行宫时说: “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这里的“关中”和“关外”,就是以函谷关为界来划定的。“关外”固然指的是函谷关之外,而“关中”指的也是函谷关之中,而非其他某几个关塞之间。

在秦汉时期,像这样以“关中”、“关外”进行对比叙述的,还有“关内”与“关外”,“关东”与“关西”,“山东”与“关中”等多组对照的地名,汉代还有“关内侯”与“关外侯”的爵位区分,其中不论是地名还是爵名,无一例外都是以函谷关和肴山为基准点分界的。 最典型的例子,与函谷关的衰落有很大关系。

西汉有楼船将军杨仆,籍隶故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数有战功,但觉得家在关外,很不光彩,“耻为关外民”,遂上书乞以家财向东迁徙函谷关,使自己变成关中人。 汉武帝为了照顾他,特地将函谷关的关址向东迁移了三百里,等于将杨仆的家乡新安县划入了关中。

由此产生了今天函谷关新旧两个关址。 这个例子说明,西汉时期,划分“关中”与“关外”、“关中人”与“关外人”的主要依据,就是函谷关的位置。

汉武帝迁移函谷关,导致将豫西弘农地区也划进“关中”的范围,这种地理分境的遗风,直到唐代仍有影响——唐代的关内道,就包括了弘农地区。要到北宋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划分政区,弘农地区才彻底脱陕归豫。

函谷关经过西汉的这次迁徙,又经东汉末年曹操向北改移道路,地形不再如前险要,军事价值已大不如先秦时期。加之西方的潼关代之兴起,函谷关遂逐渐衰落。

汉代以后,陕西东方门户的军事攻防战,就主要围绕潼关进行。而由函谷关而来的“关中”这一地名,也经历了由汉至宋的漫长转化期。

宋代以后这个地名的所指,就随着秦豫两大政区辖境的重新分割,不再把豫西弘农地区包括在内,而改由潼关以西地区代替,与我们今天的认知完全一致了。 2、古时的“天府之国”: 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带地区。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 《前汉书》第40卷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 而把四川称作“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所写的文章中,此时已比关中称“天府之国”晚了800多年。

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与“天府之国”联系起来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盆地。

8.求贞观时期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

贞观时期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文成公主进藏、唐灭东突厥之战、渭水之盟、贞观之治、唐灭薛延陀之战等。

1、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

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房间的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

2、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

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唐朝此后极少收到来自其他民族的袭扰,而且突厥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3、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

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5、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

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

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

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绩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

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

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成公主进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灭东突厥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渭水之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灭薛延陀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贞观之治

相关参考

河南与河北的分界线是黄河吗

河南省与河北省比邻而居,它们是以黄河为分界线吗?在唐朝时期,的确如此。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全国划分为10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

西汉关内侯的历史变动,爵位更替的背后,是无数人的暗潮涌动

读过《汉书》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西汉时期的爵位制度其实非常有意思,很值得大书特书。从获爵原因而言,西汉的关内侯主要可以分为功劳类、恩泽类、官爵变动类三种。而西汉关内侯的类型构成主要取决于赐爵权的运行机制

西汉关内侯的历史变动,爵位更替的背后,是无数人的暗潮涌动

读过《汉书》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西汉时期的爵位制度其实非常有意思,很值得大书特书。从获爵原因而言,西汉的关内侯主要可以分为功劳类、恩泽类、官爵变动类三种。而西汉关内侯的类型构成主要取决于赐爵权的运行机制

三国时期关内侯都亭侯汉寿亭侯差别有多大

古代的热血男儿,都有一颗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壮志雄心,所以才有了「”万里觅封侯”之说。即便陈胜这样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人,也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确实,王侯将相不是生来如此,需要我们努力

中央大街的历史

一、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历史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建设城市,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

谁知道WOW灰烬使者的历史

谁知道WOW灰烬使者的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灰烬背后的传说传说中的神器——灰烬使者

谁知道历史上秦国的张仪详细情况

张仪--------------------------------------------------------------------------------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

谁知道F1历史上有哪些之最?

谁知道F1历史上有哪些之最?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你好!喜欢F1的朋友!欢迎来到赛车区

2017高考历史几道选修

一、高考历史选修哪个比较容易得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因有二一、改革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大概持续10多年了,正因为如此,题目的花样和切入的角度已经很难再有突破和提高,可以通过大量的看题解决问题。

北魏的历史谁知道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1]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