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的历史

Posted 地名

篇首语:勇气是控制恐惧心理,而不是心里毫无恐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银川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银川的历史

1.银川的历史是

银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水洞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物表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宁夏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蒙恬率30万大军在此戍边,境内修筑了闻名世界的秦长城,还兴修了著名的秦渠,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这里的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汉成帝阳朔年间,建北典农城,为银川建城史揭开了第一页,迄今逾2000多年。汉武帝刘彻曾两次巡视宁夏,向境内移民70万,农业灌溉有了进一步发展。唐高祖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建怀远新城,即今银川兴庆区所在地。唐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银川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农业发达,相当富庶。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首领李元昊在此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当时的西夏疆土包括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新疆东部等中国西北的广大地区,与宋、辽、金政权对峙达189年。元灭西夏后,于1288年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此后,银川一直是历代王朝的戍边重镇。

建国后,于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设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

2.宁夏的来历

宁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灭西夏后,改名“宁夏”,含有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

宁夏历史悠久,据考古学者在宁夏灵武县水洞沟和中卫县的长流水考古发现,早在3万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创造了闻名中外的"水洞沟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收复河套,当时的宁夏地区为北地郡,将大批六国臣民移至此地,开荒种地,修渠灌溉。为宁夏平原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秦代开挖的秦渠,至今仍在使用。汉武帝时,先后又有大批移民涌入宁夏河套地区。随之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为扩大耕地,又新开了汉渠。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中原战乱。宁夏成为羌族、匈奴、鲜卑

游牧、逐鹿之地。公元407-431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兴起,建立大夏,成为十六国之一。现在宁夏的固原、灵武、银川等地区属其管辖。李渊灭隋建大唐,分全国为十五道。宁夏属关内道。在灵州,今灵武县南,设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驻军6万多人。成为西北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交通中心。在唐代鼎盛时期,宁夏的经济也有很大的发展。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夏。因在北宋之西,又别于十六国之一的赫连夏,故史称西夏。兴庆府,今银川市,不仅是西夏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水利灌溉的枢纽。在西夏时,畜牧业很是兴盛。宋朝所用的马,大部分购自西夏。成吉思汗也从西夏得到许多骆驼。西夏的手工业也很发达,主要有鞣皮、纺毛线、制毡毯。谅祚时建造的承天寺塔至今仍屹立在银川,表现了西夏人的高超建筑技术。

公元1227年,在西夏国被成吉思汗督师所灭之后,元在此设宁夏府路,开始迁入回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宁夏地区为边防要塞。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承认耕者有其田,垦者享有其地。后来又发诏令,规定宁夏等地的农民垦荒所得土地任其自有,永不征税。政府还组织军队兴修水利,并把大批回民以"屯戍"人的身份安插在灵州、固原一带。公元1412年前后,人口繁衍,粮食储备增加。宁夏等地的仓储可支当地10年的俸晌。但在明朝中叶以后,起兵祸,生灵涂炭,宁夏经济也遭到很大的破坏。

清设宁夏府,在宁夏地区普遍减轻税赋。到18世纪末,已经发展到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逐步变成了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回族聚居区。民国后,公元1929年宁夏建省,辖八县(宁夏、宁朔、平罗、灵武、盐池、金积、同心、中卫)以及内蒙古的阿拉善和额济纳旗。

1949年10月宁夏解放,仍沿袭原有建制辖区不变。1954年,宁夏曾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正式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3.银川名称的来历

银川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和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

距今3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灵武市横城水洞沟遗址和银川西郊的镇北堡、贺兰县暖泉等处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地区发现最早的居民点。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羌、熏育(荤粥)、匈奴等民族活动、游牧的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银川地区为北地郡所属。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农城(又称吕城、饮汗城),此为银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时期,大夏国改建“丽子园”,为驻军、屯粮重镇。北周置怀远郡、怀远县。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遭黄河水淹,城废。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银川兴庆区)。

宋为怀远镇,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城由灵州(今灵武)迁至怀远镇(今银川市),大起宫室,修建都城,更名为兴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

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大夏国(史称西夏),兴庆府(银川)为其首府。元置中兴路,后改为宁夏府路。

明设宁夏府,系“九边重镇”之一。清沿明制仍为宁夏府治。

民国时期( 1929年)成立宁夏省,银川系省会,时称宁夏省城。1944年4月宁夏省城定名为银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为宁夏省会。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银川市为甘肃省银川专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银川的来历

“银川”作为古地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银州银川郡”。

故址在今陕西省米脂县东北。《读史方舆纪要》载,宋崇宁四年(1105年),“仍置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金为银川寨。

寻废。” 宁夏地方文献上出现“银川”一词,约在明末清初。

一些官吏、文人在咏唱宁夏平原沟渠交织如网、湖泊珠连其间的秀美景色时,用“银川”形容其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水乡风光。如“俯凭驼铃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连山似奔浪,黄河一带宽。

城郭渺如舫,银川亦寥廓”,“或是天吴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这些诗词中的银川,还没有明确的地名意义。

银川凤凰碑 清雍正年间,“银川”一词,逐渐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义。如《惠农渠碑记》上有“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记载,碑文上的银川,已泛指银川平原引黄河灌区了。

银川市,简称“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商业中心,以发展轻纺工业为主,机械、化工、建材工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银川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是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

银川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古称“兴庆府”、“宁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和“塞上明珠”的美誉,城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3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横城水洞沟遗址和镇北堡、暖泉等处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地区发现最早的居民点。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羌、熏育(荤粥)、匈奴等民族活动、游牧的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使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据有宁夏平原河东地区,开始在此戍边,秦分天下为36郡,银川地区为北地郡所属。

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农城(又称吕城、饮汗城),此为银川建城之始。南北朝时期,大夏国改建“丽子园”,为驻军、屯粮重镇。

北周置怀远郡、怀远县。北周置怀远郡、怀远县。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遭黄河水淹,城废。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银川兴庆区)。

宋为怀远镇,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城由灵州(今灵武)迁至怀远镇(今银川市),大起宫室,修建都城,更名为兴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

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大夏国(史称西夏),兴庆府(银川)为其首府。元置中兴路,后改为宁夏府路,宁夏之名肇始于此。

明设宁夏府,系“九边重镇”之一。清沿明制仍为宁夏府治。

民国建元,因清代宁夏道与宁夏县名同,且宁夏为古朔方地,故改宁夏道名为朔方道,领宁夏、宁朔、中卫、平罗、灵武、金积、盐池、镇戎8县,仍属甘肃省。道署及宁夏、宁朔两县治均设宁夏城内。

1913年,宁朔县治移驻新满城,后又迁至今永宁县望洪堡、青铜峡市瞿靖堡、小坝镇。1923年10月17日,以旧甘肃省朔方道属之8县及宁夏护军使辖之西套蒙古两旗属地合并建为宁夏省。

1929年1月1日宁夏省政府成立,省会驻宁夏城。1941年4月析宁夏、宁朔两县部分辖地增设永宁县,县治驻杨和堡(今永宁杨和镇)。

宁夏县更名贺兰县,县治自省城移驻谢保堡(今贺兰县习岗镇)。1944年1月将宁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银川,仍为宁夏省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为宁夏省会。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银川市为甘肃省银川专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3] 地名由来 “银川”作为古地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银州银川郡”。

故址在今陕西省米脂县东北。《读史方舆纪要》载,宋崇宁四年(1105年),“仍置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金为银川寨。

寻废。” 宁夏地方文献上出现“银川”一词,约在明末清初。

一些官吏、文人在咏唱宁夏平原沟渠交织如网、湖泊珠连其间的秀美景色时,用“银川”形容其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水乡风光。如“俯凭驼铃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连山似奔浪,黄河一带宽。

城郭渺如舫,银川亦寥廓”,“或是天吴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这些诗词中的银川,还没有明确的地名意义。

银川凤凰碑 清雍正年间,“银川”一词,逐渐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义。如《惠农渠碑记》上有“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记载,碑文上的银川,已泛指银川平原引黄河灌区了。

清乾隆年间,宁夏知府赵本植在府城(今银川城区)创立“银川书院”,又有汪绎辰纂修《银川小志》。“银川”一词的指代范围趋于具体、明确,已初具地名意义,并逐渐成为宁夏府城的代称。

1944年,宁夏省城(今银川城区址)改为建制市,正式定名为“银川”。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2] 凤凰。

5.银川的来历

宁夏城取名“银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形成有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今宁夏银川地区,古为灵州、兴州和朔方属地,史书中曾以“灵夏”、“银夏”、“麟夏”、“银麟”泛指过今宁夏和陕北地区,宁夏早就与“银”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因为至少从南北朝到唐代时期,今陕西省与今宁夏毗邻的陕北地区在地名上就被并称连呼过。

特别是北魏间,在陕北设立了夏州(治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乡),北周间又曾设置过银州 (在今陕西省横山县境东),到唐朝时又改名为银川郡。此外,隋唐时期还在今陕北地区设置过夏绥银宥节度使。

唐代,今陕北地区成为党项羌族拓跋氏的割据势力中心地带。而到宋朝,陕北更是宋与西夏争夺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银州(银川郡)城被西夏军攻取,元丰五年(1082年),宋军又于永乐城旧址(今陕西省米脂县西北)重新修筑一座新城,取名“银川寨”或日“银川城”,此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宋夏在军事上的必争之地,于是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史书便把古夏州、古银州与古银川城联系起来而泛泛呼之, 从此,银与夏就彼此相连,密不可分了。到了明朝,在一些名人、官员先生们的笔下,为了表达抒发怀古之幽情,托古之雅趣,有时别出心裁附会古意,有意识的以夏州含射宁夏,而同时亦以银州或银川来隐喻兴州与后来的宁夏城(今银川市)。

如明按察副使曹琏的《西夏形胜赋》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翳夏州之大郡”。此“夏州”谓何?结合文题来看,文章所谓夏州,就是指古西夏,也是指明代宁夏镇城,因为文内所提到的,“带河渠之重阻”,“水旋绕如环雍”,“营兴广武”,“园开丽景”,“灵武秋高”,“蠡山之云”,“贺兰晴雪”,“汉渠春涨”和诸如花马池、鸣沙州、应理州、平虏城以及昊王陵等地名都在宁夏境内,可见此文以夏州代指兴州即今银川市。

又如在山西省《永济志》中所载《重修河渎海神庙记》的记文中,所提到的捐修人郭之琮曾任过宁夏巡抚。而记文对此载述是:郭之琮“开府银夏”,显然又以“银夏”指代明朝时的宁夏和宁夏镇城。

明朝还有一位宁夏巡抚王崇古在《北风行别总戎吴西台》的诗中,也有“三年肩我靖朔银,九秋驱驰丹心竭”的句子,这里又以“朔银”代称明疆宁夏和九边重镇的宁夏镇城。朔,显然指宁夏全境;银,则具指镇城了。

看来明代人正在逐渐把以“灵夏”、“银夏”、“朔银”和“银麟”指代古西夏和宁夏镇的大范围,逐渐向具指镇城(宁夏城)的点上转移与缩小。这时在诗句、文章中所提到的“银”和“夏"等字和词,还基本泛指宁夏全境,尚无明确的地名意义。

终于,在明朝后期,坐镇指挥西北四大军镇的三边总督刘敏宽,在他所作的一首诗中首次带来了突破。他在《秋日杨楚璞中丞抚临良唔长城关四首》之一中曰:“楼台矗矗冠层峦,无限华夷树大观。

缥缈烟霞随剑履,横斜星斗乱旌干。须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

函谷玉门堪鼎足,金城百二入安澜。” 刘敏宽,山西运城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延绥巡抚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开府固原(今宁夏固原市),节制延绥、宁夏、甘州和固原四大军镇兵马和统一指挥西北各战区的战守军务。

这首诗应是他在担任三边总督时,由固原赴花马池(今盐池县)执行秋防阅边任务时,在长城关(为明花马池城东门外长城关门)上西眺贺兰山下宁夏镇防区的即兴所赋。诗中所提到的“银川”已不是以古银州或古银川来进行隐喻射比古兴州和宁夏镇城了,因为诗句写到了河套,并与贺兰山同时出现,所描写的长城或黄河就如同两条带子,不仅“遥带”着“银川”,而且还“挹”注着“贺兰”。

所以从诗句与整个诗意来看,诗中的“银川”,已实实在在是在确指宁夏银川平原或宁夏镇城了。 这也不难看出,直至明朝后期,仍然没有以“银川”确指镇城,所以镇城之内也没有出现以“银川”命名的情况发生。

就连文人们最喜欢在书院的命名时,采用怀古的做法也没有出现,当时镇城的书院分别命名为养正、揆文和朔方等名字。 清代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们开始纷纷看中“银川”一词,并渐渐在宁夏大地上广为使用,又从河西灌区慢慢收缩而具体定位到宁夏城的一点上,最终完全成为这座古城的别名和代称了。

清代宁夏府隶属于甘肃省管辖,府城即今银川市。 在历史文献中,首次以“银川”代称府城,见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的《重修汉渠暗洞落成》的诗中曰:“河流运行汉唐中,双拖百练舞长虹。

唐徕西绕兰山麓,汉延绵亘唐之东。……曾闻河源来自天,一曲伏流路几千,或是天公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

在王全臣之后,较早使用“银川”射夏城的是通智,他是清廷兵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到宁夏主持修凿惠农、昌润二渠。七年 (1729年)渠成,他亲自撰写了《惠农渠碑记》,碑文一开头就写到:“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

立碑应在渠成放水之时,可知,宁夏古城以“银川”代称,真正出现在清康、雍之际。 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宁夏府知府赵本植在府城(今银。

6.宁夏的历史文化

汉朝,属朔方史部。

西汉,将北地郡治往今甘肃环县;固原设安定郡;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东汉,将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肃镇原县,将北地区郡治移至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南。

十六国,为匈奴铁佛部首领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领土。 北魏、北周,继续推行移民兴屯,再次得到有效开发,宁夏始称“塞北江南”。

唐朝,宁夏全境属关内道,设6州:原州、灵州、西会州、安乐州、雄州、警州。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登基,为唐肃宗。

北宋,宁夏地区属秦凤路,后宁夏北部被党项族李继迁占领,北宋只控制宁夏南部,宁夏南部改属泾原路。元朝,在西夏国故地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宁夏由此得名。 明朝,初在宁夏设府,后改卫。

曾增设宁夏左屯卫,中屯卫和前卫、中卫、后卫。后改设宁夏镇和固原镇,长城沿线设九个防区,称九镇,为明代边重镇之二。

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宁夏设巡抚,属陕西布政司,下制卫所,宁夏为准省级。后撤,改宁夏府,下设州县,归属甘肃,但又升宁夏总兵为提督,继增置满营将军府于宁夏,仍不失省级格局。

宁夏最有名的地方特产,首推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二毛皮等种,因颜色分别是红、黄、蓝、白,所以又称“四宝”。宁夏美食以西北面食为主,清真特色居多。

因为农业发达,蔬菜水果较甘肃地区丰富,而黄河等河流分布于区内各地。 牛羊肉是主要的食用肉类,各个县城都有大型的市场内现杀活羊,所以各色羊肉菜肴不能不尝。

回族传统不近烟酒,所以较为传统的清真餐馆不供应酒类饮品。但西北人饮酒者居多,该地盛产的低度白酒、果酒口感纯正。

扩展资料: 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银川。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东邻陕西,西、北接内蒙古,南连甘肃。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辖2市、1专区、17县: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县、中宁县、同心县、灵武县、盐池县、金积县、固原县、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截至2018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5个地级市,共有11个县,2个县级市,9个市辖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夏。

相关参考

银川大地上的 ”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的历史天空

「”这里天似穹庐,仿佛古诗中阴山下的敕勒川,只是此刻看不见牛羊,充斥视野的只有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黄土陵台。一座座的荒冢遵从着远古的礼法站立在高耸的贺兰山前。近处的那么清晰,却让人有一种不敢接近的遥远

银川市历年绝对最高和最低温度是多少出现在那个年份

从1961年~2014年的气象资料显示,银川市最高气温为38.7℃。这一天是2000年7月20日。从1961年以来的气象资料看,银川市最低温度为-26.1℃。纪录出现在1989年1月15日。银川市及其

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

原题目: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农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

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

原题目: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农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

宁夏怎么有那么多 ”堡子”、 ”营子”

「”堡”有三种读音,在西北多是读「”bǔ”,指有城墙的村镇。最著名的当属银川镇北堡影视城。在历史上,宁夏山川四野,大小堡寨林立,难以尽数,是宁夏作为西北边塞地区的一大历史景观。现在乡镇及村庄的古地名,

宁夏怎么有那么多 ”堡子”、 ”营子”

「”堡”有三种读音,在西北多是读「”bǔ”,指有城墙的村镇。最著名的当属银川镇北堡影视城。在历史上,宁夏山川四野,大小堡寨林立,难以尽数,是宁夏作为西北边塞地区的一大历史景观。现在乡镇及村庄的古地名,

历史上因一次很大的错误而堕落一生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

兴庆府

  兴庆府(汉语拼音:Xingqingfu),中国西夏王朝都城。今为宁夏银川市。城长方形,周18余里,护城河阔10丈,南北各两门,东西各一门。后周时为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所属的怀远县,宋初废县为镇。

守护丝路,就是守护繁荣

唐宋时期,丝路东段北道改道,走灵武(今属宁夏银川)。于是,驼铃叮当,马蹄哒哒,都从灵武一路走向西域,把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运到遥远的欧洲,再从欧洲运回玛瑙、香料等货物。灵武就是丝路的枢纽。可是在五代

悍妇捉奸灭大明

大明朝末年的一天清晨,天气有些阴沉,银川驿站的驿卒因为暂时没有公事,都有些打不起精神。忽然,黄土垫成的大道远处,一辆三匹马拉的豪华马车挟着一团烟尘滚滚而来。从赶车人的服饰来看,车里面的人来头不小。驿卒